论家庭暴力受害方的法律保护

时间:2022-09-26 12:55:49

论家庭暴力受害方的法律保护

作者简介:王晓环(1985年11月)山东东营人,云南民族大学法学院2009级民商法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法基础理论研究。

摘要:解决并预防家庭暴力,使受害人的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家庭暴力的概念、危害及预防措施几个方面进行阐述,认识家庭暴力,为构建和谐的家庭婚姻关系提供相关意见。

关键词:家庭暴力;受害方;法律保护

一、家庭暴力的概述

(一)家庭暴力的概念

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范围内的暴力行为,根源于男尊女卑、父权专制的传统陋俗,它严重危害妇女身心健康,侵犯妇女合法权益,破坏社会稳定和发展。我国2001年的新婚姻法对家庭暴力规定了明确的救助措施与法律责任。本法将家庭暴力作为受害方提出离婚的一个条件,受害方离婚时可请求损害赔偿;同时明确规定受害方可以请求居委会进行劝阻和公安机关援助。本法第四十三条第二、三款规定: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予以劝阻;公安机关应当予以制止。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提出请求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规定予以行政处罚。因此,家庭暴力绝不是“家务事”,而是一种法律予以制裁的行为。

(二)家庭暴力的特点

首先,家庭暴力的严重性和循环性。家庭暴力在不同文化传统、不同职业的人群中广泛存在,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暴力手段的不断升级,导致家庭破裂、家庭成员伤残、自杀或者他杀的恶性案件时有发生。该行为一般呈循环性,其过程大致为:紧张状态阶段,即双方出现言语攻击和敌对状态;暴力阶段,即紧张压迫爆发为对受害者的攻击;亲密阶段,即施暴者表示悔恨,是受害者满怀希望,但绝大多数情况是这一循环再次简单重复。另外,家庭暴力呈延伸性,一方往往将对方亲属作为泄愤对象,将家庭纠纷矛头指向他人。

其次,受害者的特殊性与长期性。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多是妇女、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其中妇女是最主要的受害主体,同时家庭暴力往往发生在特定地点―家里,除当事人外不为人所知,而当事人往往碍于情面,不愿“家丑外扬”,并且公众的漠视与司空见惯使得人们对该现象视而不见。致使受害者长期遭受侵害。

最后,家庭暴力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解决方式的非理性。家庭暴力形式既有对肉体的暴力,又有精神暴力。在产生原因和危害等方面既有观念因素,又有经济、家庭结构等原因。发生家庭暴力后,绝大多数家庭成员选择非理性手段解决,他们要么忍气吞声,要么试图以暴力报复。而有关部门则往往以“家务事”为由,对家庭暴力不理不睬致使一些案件长期得不到解决,以致造成恶性刑事案件。

二、家庭暴力存在和加剧的原因

(一)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和婚姻当事人自身素质

首先,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在家庭暴力事件发生较多的农村落后地区,不少家庭还受“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封建思想的毒害。有些人认为父母对子女、丈夫对妻子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因此,打骂自然也是天经地义的。

其次,腐败现象诱发家庭暴力的发生。引发家庭暴力事件的原因大多由以前的夫权思想作怪,转化为家庭婚姻“腐败”现象所致。一些人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而失去道德伦理,贪图享乐,追求金钱和美色,在外包“二奶”、养情人,对婚姻和家庭毫无责任感。家庭暴力即是婚变的原因,又成为施暴者达到离婚目的的手段。

再次,社会变迁所产生的社会压力因素。根据暴力发生的“压抑―诱发”模式,种种因素造成了个体需要的压抑,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冲突,当遇到一定的外界刺激以后,很容易外化为攻击性的行为。中国的社会变革,一方面提高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竞争压力。当压力积聚到一定程度,在某些因素的刺激下,就容易外化为家庭暴力行为。家庭暴力与施暴者的教育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中国妇女报》对于家庭暴力原因的调查,55%的调查对象归因于男性的素质差,文化教育水平低。

(二)立法、执法方面不尽完善

首先,立法层面上法律规定的不完善。我国反家庭暴力的立法多散见于《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民法通则》、《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相关法律条款,缺乏反对家庭暴力的专门立法。也没有针对家庭暴力的专门证据法规则,存在法律条款规定比较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且法律规定主要适用于对施暴人的事后制裁,而对暴力行为持续发生过程的干预较少,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

其次,执法层面上存在缺陷。在我国执法机构对于家庭暴力案件的干预常常持消极态度。许多执法人员认为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不同于发生在非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公权不适于介入家务私事,将维护婚姻关系及家庭的稳定置于维护受暴妇女个人基本权利之上。这种观念和行为实际上是对家庭暴力一定程度的纵容,助长了施暴人的气焰。

三、加强法律运用,切实制止家庭暴力的发生

消除家庭暴力需要法律的坚强保障,设立完备的反对家庭暴力的干预制度。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多管齐下来预防家庭暴力的发生:

第一、注重立法,使惩治家庭暴力行为有法可依。我国应抓紧制定反家庭暴力法,不仅可以使制止和预防家庭暴力的规范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对我国的现行法制是一种完善,而且也是履行有关国际义务,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就可行性而言,我国的宪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刑法等法律已对此做了原则性的规定,这就为制定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和保障,而日益深入的理论研究和许多成功的国外立法经验亦可为制定反家庭暴力法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借鉴。此外,一些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地方性法规或政策措施的出台和实施,也为制定全国性的反家庭暴力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能使反家庭暴力法在保护家庭暴力受害人,制裁施暴者,保障平等、和睦、文明的家庭关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二、依靠司法力量,对受害人进行司法救助。家庭暴力不同于其他暴力犯罪。受害人与施暴人之间存在共同的生活关系,彼此有着感情的联络。很多受害人寻求司法介入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施暴人的家庭暴力,使其认识到行为的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而不是希望施暴人接受现实的严厉刑罚处罚。对于很多家庭暴力的施暴人进行定罪量刑,特别是对因生活压力而产生的家庭暴力和父母对于未成年子女的暴力进行定罪量刑,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为被害人带来了更多的现实生活问题。司法手段的介入不是对被害人的帮助,而是给被害人带来了更多的痛苦。因此,对于家庭暴力的处理,要注重调解劝阻与惩罚制裁相结合,除了极为恶劣的暴力行为,应在遵循被害人意愿的基础之上,由公安机关作为进行家庭暴力处理的主要机关。

第三,借鉴国外的夫妻共有关系强制中止制度、保护令制度、“受虐妇女综合症”理论、受暴妇女临时庇护机构、社会性别理论,结合我国的国情,完善我国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制度,以切实维护妇女的权益。调动全社会反家庭暴力的力量,把反家庭暴力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形成全社会重视、各机构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局面。(云南民族大学法学院;云南;昆明;650031)

参考文献

[1] 马燕,王妍.农村婚姻家庭与未成年人保护法律知识问答. 2010.8.中国人事出版社

[2] 李学成.《论制定反家庭暴力法的必要性》. 2009.9(上). 法制与社会

[3] 胡保燕、孙福利.《家庭暴力问题浅析》. 2009 年第21期.科技与法制

上一篇:紧急避险中生命利益的衡量 下一篇:浅议器官移植之死亡标准对刑法适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