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舆论监督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

时间:2022-09-09 06:18:03

论舆论监督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现代社会里,传媒凭借其先进的传播手段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更加透明化,使民众的意见更好的表现出来。如何做到既充分发挥传媒的监督作用,又确保审判不受传媒干扰,最终达到司法公正的效果,己成为中国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舆论监督;法治

一、舆论监督在社会中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是舆论形成的重要途径,居于舆论先导地位的新闻舆论,对于社会舆论既是新闻传媒的一种导向,又是受众心声的一种回应。一个时代的社会舆论,总是折射出那个时代新闻舆论导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广度和深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公民享有依法运用新闻传媒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表达自己意志的权利和自由;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是党和人民群众通过新闻舆论对各级党政机关的工作及其他工作人员、以及对社会事务实行监督。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国家健全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二、法治实施中的舆论监督

近年来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其作为社会“第四权利”的作用正日益加强并得到人们的认可和依赖。利用媒体的监督权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正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媒体的这种监督往往是非常有效的,媒体借助自身所具有的舆论引导和号召力,以及自身所代表的政治权力和其背后的权力对司法机关的活动产生了或明或暗的影响,并促进了司法的进步。

在舆论监督中起到很重要的就是网民,网络的出现给更多人有了表达的机会,网民直接参与所带来的大量信息交流与反馈形成了快捷、有效的舆论监督网。“人肉搜索”作为网民问政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网络媒体广泛快捷的沟通中给予了广大公众更多的话语权。2009年初的“躲猫猫”事件中,广大网民对事件存在一些疑问并对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对此,云南省宣传部积极面对,主动邀请网友参与调查团,让网民了解更多情况。这一举动体现出政府对于网络民意的高度重视,是网络问政的一次具体体现。在这个平台上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运用道德来申张正义,也可以和政府进行直接对话。这样有利于网络社会的德治与现实社会法治的结合,“人肉搜索”是网民行使社会监督权、批评权的重要途径。历数近年来“人肉搜索”的重大事件,从“香水门事件”到“虐猫事件”,从“重庆女事件”到“范跑跑事件”,都起到了社会舆论监督和批判的重要作用。“人肉搜索”的过程是多伦理道德观碰撞的过程,通过彼此的碰撞、协调、整合,最终引导社会主体在观念选择上达成共识,建立新的秩序网络“人肉搜索”不仅仅是搜索,它还是一种价值表达,是公民通过连续的搜索,使那些体现正义道德的价值取向得到了发掘与张扬。是公民舆论监督权力的一种具体体现。

舆论监督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很好的反应民众的意见,不断对的追求正义,使使民众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但是在群众的共同意识的压力之下,会影响司法的审判,案件的程序公正将会受到影响。轰动一时的许霆案的背后说明了舆论的监督会影响到案件的公正审判。

三、舆论影响与司法权力失衡

2006年4月21日晚10时,被告人许霆来到天河区黄埔大道某银行的ATM取款机取款。结果取出1000元后,他惊讶地发现银行卡账户里只被扣了1元,狂喜之下,许霆连续取款5.4万元。当晚,许霆回到住处,将此事告诉了同伴郭安山。两人随即再次前往提款,之后反复操作多次。后经警方查实,许霆先后取款171笔,合计17.5万元;郭安山则取款1.8万元。事后,二人各携赃款潜逃。同年11月7日,郭安山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并全额退还赃款1.8万元。经天河区法院审理后,法院认定其构成盗窃罪,但考虑到其自首并主动退赃,故对其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1000元。而潜逃一年的许霆,17.5万元赃款因投资失败而挥霍一空,2007年5月在陕西宝鸡火车站被警方抓获。日前,广州市中院审理后认为,被告许霆以非法侵占为目的,伙同同案人采用秘密手段,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行为已构成盗窃罪,遂判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一审结果宣判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九成以上的网友认为银行有错在先,法院不该重判被告许霆。2008年1月10日,许霆案裁定发回广州中院重审。重审后判刑5年。从无期徒刑到法定刑一下五年,想必许霆本人也认识不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审判的依据,在一审中,许霆的犯罪行为符合盗窃罪的一切构成要件,但为何要发回重审并改判呢?归结其原因就是情感战胜了理性,法外施刑成为了最终的结果。纵然,从一个普通民众的心理出发,在金融机构有疏忽的情况下,发生了很多常人均有可能发生的盗窃金融机构的行为就要判严刑,的确从情感很难接受,与其说这些民众是在同情许霆,倒不如说他们是在为自己出现可能情况寻找侥幸理由这就是真真切切的感性,然而这与法律的理性要求却是毫不相干的,也可以说是相悖的,因为,法律从其制定过程和实质来看,它本身就是民众选择的结果,制定了就应该服从它,哪怕法律有一些过严或过宽之处,这是理性的要求。

舆论传媒对许霆案有着很大的影响。各种平面媒体和网络对许霆案的广泛传播,在网上的热吵引来无数民众对此案的关心。许霆案成了一起全民激辩的公共事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激发了公众对司法、对正义的认知兴趣。但媒体的态度从一开始就有失偏颇,在未完全弄清事实和法理的情况下就普遍持“法院量刑不当,许霆应判无罪”的一边倒倾向,使公众对相信了这种倾向,感性战胜了理性。

司法审判权时国家赋予法院的特殊权利,“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然而舆论审判却成为了审判主体。“舆论审判”又叫“传媒审判”、“媒介审判”,它是指新闻媒介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件作出判断,对涉案人员作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它以其明显的倾向性引导受众,形成一种足以影响司法独立审判的舆论氛围,从而使审判在不同程度上失去其公正性。“舆论审判”对社会的法治建设有着极大的负面作用,它的实质是以新闻自由干涉司法独立,以道德评判取代司法审判。这种看似维护实体正义的行为,却破坏了更加难以救济的程序正义。目前我国仍然是轻程序而重实体,殊不知对程序的破坏终将损害实体正义。

在舆论监督的同时,形成了一种“权力话语”,当新闻对某一项事件报导道,该事件会得到相应的解决。当老百姓有冤屈不找当地政府法院而在中央电视台门口排长队,这绝不是一个社会正常的和值得庆贺的事情。这实际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舆论监督,记者在这当中扮演着中央政府官员的角色。权力话语”是一把双刃剑,在它为善服务的同时,人们往往容易忘记它也可以为恶张目。传媒的确为社会尤其是没有话语权的弱势群体解决了不少问题,但当权力话语被张扬到不适当的程度可能制造出更多的新问题。当把记者置于法律之上是非常危险的,表面上看是在为民请命除恶扬善,但长远来看它会严重影响法制建设,妨碍司法独立。

四、法治发展之路

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是法治建设中比不可少的两个因素。司法独立目的是为了保证司法公正,舆论监督的目的是预防或矫正可能出现的不公正,追求共同目的的二者,能达到互相促进的效果当然是最理想的,但实常常相反。怎样能做到二者的统一呢?首先,增加司法透明度,为司法腐败设置障碍。新闻舆论对司法(上转第174页)

上一篇: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动力作用 下一篇:紧急避险中生命利益的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