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公证制度的介绍及其可借鉴之处

时间:2022-10-21 03:20:18

台湾地区公证制度的介绍及其可借鉴之处

作者简介:施能造(1957-), 男,福建晋江人,福建省晋江市司法局,主要从事公证制度、民商法学研究

摘要:台湾地区公证制度可以看为大陆法系公证制度与中国传统法文化结合的范例。随着两岸关系的正常化,大小三通和自由行的开放,涉台公证业务不断增多。因此对我国台湾地区公证制度的了解,并与我国大陆地区公证制度进行对比,不仅可以洞察大陆法系公证制度的精神和实质,也可以为我国公证法的修订提供一定的参照。本文从公证立法形态、公证行为的性质、公证法的特征、公证程序等方面对台湾公证制度进行了介绍, 并提出其对大陆公证制度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公证制度;公证法;台湾地区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两岸关系的正常化,在两岸实现大小三通和自由行的背景下,涉台公证业务也随之骤增。其主要因素在于的好转,尤其是两岸实现大三通和自由行后,给闽台交往带来了极大便利。在此形势下,了解我国台湾地区的公证制度,公证立法形态、公证的归属系统、公以及公证制度的其它方面对对提高办理涉台公证业务的效率以及完善我国公证立法均有所助益。

一、台湾公证制度:

现行的《台湾公证法》是以1935 年民国政府《公证暂行规则》为蓝本的。并于1974 年对上述公证法加以修改制定, 此外,2001 年,台湾公证法又再一次进行了重大修改。台湾公证制度沿袭了大陆法系的精髓, 具有典型的拉丁法系的特征, 然而在承继了大陆法系公证制度的传统的同时, 台湾公证制度也带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1、 公证机构设置。

台湾2001年公证法修改之前, 公证人设置在法院。2001 年公证法修改后第1 条规定, 公证事务由法院或民间之公证人办理。地方法院及其分院应设公证处, 并得于辖区内适当处所设立公证分处; 民间公证人应于所属之地方法院法院或其分院管辖区域内, 司法院指定之地设事务所。鉴于新制度建立之初的磨合过程, 出于给予民众一定时期内对公证人自由选择权的考虑, 台湾立法部门最终选择了引进民间公证人但同时保留法院公证人的双轨制。但废除法院公证人制度仍为公证界主流观点和公证制度变革的最终目标。

2、公证效力。

根据《台湾民事诉讼法》的第355 条第一项规定: 文书,依其程式及意旨的认作公文书, 推定为真正。这就意味着,在台湾, 公证书具有证据力、执行力等效力。法院在判断形式证据力时, 不得行使法官自由裁量权。实质上的证据力, 是指公证书对事实具有何种程度的证明, 要由法官根据法律法理和经验法则来判断。

3、台湾公证人的性质。

1944的公证法提出,台湾公证人为公务员性质, 公证人只存在法院公证处中。2001 年,修改版的公证法提出法院公证人和民间公证人共存。表明台湾公证人性质的定位处于过渡变化中, 台湾公证人制度正在产生历史性的改革。我们知道, 在大陆法系国家, 公证员被认可为执行公务的自由执业者。从上述变革的轨迹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法文化向大陆法系统接近的过程。将公证人定位为纯粹性质的公务员, 是有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因素的。传统中国法文化中更多的是刑法发达的历史, 而鲜有民法发达的历史, 较难发展出一种介于公权力和个人权利之间的第三种力量。然而我们也看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公民自由权利意识的增强, 公证作为第三种力量逐步发展起来。因而中国传统法文化有了向大陆法系公证制度接轨的现实基础。

4、公证协会(公证人公会)。

与大陆的公证协会相似,台湾公证人公会分为地区公会和全国公证人公会联合会。台湾公证人公会由民间之公证人依法组织, 民间的公证人应加入公证人公会。公证人公会以谋求公证理论与实务之研究发展, 砥砺会员品德, 增进共同

利益, 执行民间之公证人研习、指导、监督及处理其他共同有关事项为宗旨。

二、公证的立法形态

公证立法形态是公证制度的基础, 它是指规定有关公证制度、调整有关公证行为的法律规范是以何种法律形态出现的, 以及该法律形态在整个法制体系中的地位。台湾有关公证制度的法律规范有两个, 一个是1970 年由台湾国民大会制定的《公证法》, 另一个是同年司法院颁布施行的《公证法施行细则》。可以看出, 台湾《公证法》的地位处于第二级别, 仅次于宪法,由此可以看出, 就立法形态而论, 台湾公证的立法形态比大陆高一些。立法形态的高与低尽管不是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 但可以反映公证制度的法律进程。甚至可以反映公证制度在国家政治和法制生活中的地位。大陆公证制度由于起步较晚, 作为调整公证关系的基本法律规范以行政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形态出现是无可非议的。然而,大陆应当有所借鉴台湾公证法制的立法形态, 及时制定有关调整公证关系的基本法,尽可能使公证基本法有强烈的市场经济色彩。

三、公证行为的性质

公证行为的性质,根据各国公证制度的归属系统不同,可以分为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公证属于司法行为,因为其牵涉到的权益关系多是民事方面的, 业务范畴也主要是民事性质的, 且公证行为的结果也多在司法活动中运用。第二种观点认为公证属于行政行为, 从广义上讲公证仍然是一种具有强烈管理属性的行为, 与民事、刑事等司法行为有质的界限。第三种观点是对上述两种观点的折衷, 认为公证行为是一种司法性行政行为, 即从深层意义上讲, 公证是行政管理领域的事, 是司法行政权的范畴, 其行为的外形则具有司法属性。从台湾公证制度的归属系统看, 其对公证行为性质的认可是明确的, 将其归入司法行为的范畴, 公证行为亦必然是司法。如台湾《公证法》、《公证法实施细则》都被归入 民事诉讼法及其关系法规中。此外, 台湾《公证法》中关于公证机构的设立也具极强的司法色彩, 如《公证法》第一条规定: 公证事务, 于地方法院公证处办理之, 必要时得于其管辖区域内适当设公证分处。可见, 台湾从法律制度上确认了公证行为的司法性质。而大陆的公证制度应当说更具行政色彩, 公证事务归入行政系统之内, 是国家行政权的基本范畴。

四、公证程序

应当说, 公证程序是公证法必须解决的问题。大陆与台湾在有关公证程序上的规定存在很大的区别, 各自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台湾公证制度的有关公证程序规定重在实效性, 包括有关期限、公证文书的规定等。 台湾《公证法》在公证书的规定上用的笔墨相当多。例如,第二章专章规定了 “公证书” 共有30 多个条文。如《公证法》第十七条规定: 公证人不得就违反法令事项及无效之法律行为作成公证书。第二十六条规定:公证人作出公证书, 应记载请求人或其人之陈述与所见之状况, 及其他实际体验之方法与结果。另外关于公证书所使用之文书、关于公证人、关于公证书记载之事项、关于公证书之形式事项、关于公证书引用之附件等都有详细规定, 尤其关于公证书之效力的规定应当引起大陆有关公证立法的注意, 其在第十一条明文规定了公证书的执行力, 一旦公证书作出就具有法律效力, 其中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对相关人有拘束力, 如有违反者有关机关可以强制执行。总之, 两岸关于公证程序的规定各有不同的侧重点, 台湾有关公证程序实效性的立法技术是大陆应当批判地予以吸收的。

五、台湾公证制度可资借鉴之处

我国台湾地区公证制度发展了大陆法系国家的公证制度,在充分借鉴和移植中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结合,形成较有特色的公证制度。我国应当充分借鉴大陆法系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公证制度的优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我国的公证制度,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证制度:

(1)完善公证立法,加强和深入理论研究。我国大陆虽然于2006 年3 月1 日开始施行新的《公证法》,但配套法律制度仍不完善,纵观大陆法系中法制较健全的国家,公证制度由《公证法》和《民法典》相结合,形成完善的公证制度。建议在未(上转第213页)

上一篇:商品房按揭中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下一篇:论债的相对性突破-第三人侵害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