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债的相对性突破-第三人侵害债权

时间:2022-06-07 09:17:00

作者简介:陈艺文,男,四川大学法学院2010级法律硕士研究生

摘要:第三人侵害债权是世界各国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一直讨论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该制度涉及债的相对性与债权不可侵性的微妙关系。究竟第三人侵害债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本论文认为第三人侵害债权的理论基础在于债的相对性及其它的不可侵性,接下来介绍了第三人侵害债权的构成条件。

关键词:债权;债的相对性;不可侵性;第三人

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是合同法和侵权行为法为保障债权人的利益而相互渗透和融合的产物。它拓宽了侵权行为法保障的权益范围,强化了对债权人权益的民法保护。关于第三人侵害债权的名称,有“不法侵害他人债权”、“债权侵权行为”以及“第三人侵害债权”等多种称谓。相比较而言,称债权侵权行为或第三人侵害债权的比较普遍。因此,笔者也采用第三人侵害债权的名称。然而何谓第三人侵害债权,各国对此规定不尽相同。

一、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理解

在英美法中,没有债的概念,因此法律上也不存在侵害债权的提法。英美法将第三人侵害债权称为合同权利或合同关系。由此得知,虽然在英美法中没有债的概念,也就没有第三人侵害债权行为的提法,因此,英美法中这种干涉合同履行行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三人侵害债权行为中的一种,而在英美法中这种干涉合同履行行为就能达到对预期经济利益进行保护的目的。

在我国大陆,对第三人侵害债权的定义也各不相同。赵勇山,将侵害债权称为干涉合同履行行为,即“合同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违反法律规定,故意阻止、妨碍合同履行的行为。王利明认为,侵害债权是指债的关系以外的第三人故意实施或与债务人恶意通谋实施旨在侵害债权人债权的行为并造成债权人损害。

二、第三人侵害债权的理论基础

2.1债的相对性理论

我国《民法典》第84条对债定义:“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债的效力,原则上是指“使实现给付或填补其给付利益之作用,包括债之履行及债务不履行之效果而言”。在《法国民法典》看来,依法订立的契约,对于缔约当事人双方具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债的这种效力,学说上称之为债的对内效力。它只对双方当事人发生法律上的拘束力。债的相对性具体而言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1)债存在于特定的当事人之间,债的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只能由该特定当事人享有和承担;2)债的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具有对应性,一方当事人的权利即为另一方当事人的义务,一方当事人要享受权利必须有对方当事人履行义务行为的配合,而一方当事人承担义务才能使对方享有权利;(3)债权原则上不及于第三人,第三人不负债的不履行责任,债的当事人也不对其承担责任。债的相对性将债的关系定于特定的当事人之间,体现的是以自由为中心的法律价值理念。

2.2债的不可侵性

债权作为一种基本的民事权利,其本身就具有不可侵性。从《民法通则》第5条的规定中就可以看出,债权作为民事权利,这种不可侵性是法律赋予的,而不是人们所臆造的。债权的不可侵性,既不是指债的对内效力,也不是指债的对外效力,而是指债权对抗债的关系当事人意外的其他第三人的效力。总所周知,债权不是绝对权,而是相对权,债权人只能向与其相对的债务人请求履行债务,而不能向其他第三人提出这种请求。债权人作为权利主体,既然享有这种债权,就可以基于债权的不可侵性,对抗其他第三人侵害其债权的行为。法律在一方面赋予所有的民事权利包括债权在内具有不可侵性,在另一方面又特别强调对其予以法律保护,实际上就赋予了债权关系以外的第三人都对债权负有不可侵的义务。《民法通则》第5条关于“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的强制性规定,难道不是规定所有的第三人不得侵犯债权的法定义务吗?

三、第三人侵害债权的构成要件

3.1须有合法债权的存在

对这句话的理解,从三方面来看。首先,合法债权的存在是构成第三人侵害债权的基础。违法的债权自始无法律效力,因而也就根本不能成为侵权客体,法律也就不能予以保护;其次,合法债权包括所有的债权。合法债权范围,应当包括所有的合同债权,侵权债权,不当得利债权,无因管理债权以及其他债权;最后,对于不合法的“债权”,则不予以保护。如果行为人侵害的是不合法的债权,例如赌债则不能构成第三人侵害债权。

3.2行为人必须是债的关系以外的第三人

这里所说的第三人,是指债权债务关系以外的其他第三人。首先,它不是指合同关系中的第三人。在为第三人利益而订立的合同中,如为第三人利益而订立的保险合同,其第三人是合同关系的当事人之一,如果该第三人侵害债权人的债权,仍是合同关系内部的行为,债权人仍可基于合同关系提出请求并获得救济。其次,它也不是指民事诉讼中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或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这两种第三人都是诉讼程序上的第三人;而是指实体法上的债的关系以外的任何其他第三人,因此,债的关系意外的第三人的概念是极广泛的;再次,在具体的第三人侵害债权责任认定中,这个第三人应当是特定的,是实施了侵害债权行为的那个特定的第三人。

3.3第三人主观上必须有侵害债权的故意

在通常意义上,一般侵权行为依过失即可成立,但对于债权侵权行为则不能依过失成立。这主要是基于债权作为一种相对权,缺乏典型的社会公开性。若过失亦能构成侵权,则无疑会扩大债权侵权的范围。故意包括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个方面。认识因素是指行为人知道他人债权的存在,并且知道他正在妨害他人债权的实现这一事实。意志是行为人希望或放任妨害结果的发生。故意并不限于行为人所积极追求的后果,如果行为人知道其行为肯定或极有可能导致该后果的发生,却仍然采取该行动,它仍应被认定实际上追求了该后果的发生。

3.4行为人实施了侵害债权的违法行为

即第三人实施了侵权行为,且该侵权行为客观上违背了法律的相关规定或善良风俗、诚实信用等原则。对不法性的界定,各国说明不尽一致。笔者认为,“违法性”的首先得看第三人的行为是否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如无强制性规定可援引,则可看其行为是否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或善良风俗,具体的尺度和认定,就得依赖于法官的办案经验和自由心证了。

3.5第三人的行为造成了债权人债权的损害

即债权人债权受到了损害,且第三人的违法行为与债权人债权的损害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无损害即无赔偿”,侵害债权同样也需造成了债权的损害后果方可构成侵权。侵害债权造成的损害状态表现在债权人的债权消灭、债务人履行不能、债务人的不适当履行及债权行使困难或费用增加。“损害”仅指因第三人的行为所造成的债权人债权的损失。

四、结论

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是在社会关系日益错综复杂的背景下提出的一项旨在衡平社会各方利益、维护社会竞争秩序的一项制度。在各阶层、社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矛盾层出不穷的今天,各项制度的出台难免顾此失彼,如何既维护社会竞争秩序又不限制社会主体的自由,是立法者面临的一项挑战。(四川大学法学院2010级;四川;成都;610065)

参考文献:

[1] 王利明著:《违约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2] 王利明主编:《民商法理论与实践》,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3] 王泽鉴著:《债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4] 杨立新著:《侵权行为法》,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上一篇:台湾地区公证制度的介绍及其可借鉴之处 下一篇: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动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