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白背飞虱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时间:2022-09-26 11:48:07

摘要 对桂林市白背飞虱发生规律,包括灯下诱虫量、田间虫量等消长规律进行研究,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为有效防治提供依据。

关键词 白背飞虱;发生规律;防治措施;2002―2012年;广西桂林

中图分类号 S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159-02

桂林是稻飞虱等迁飞性害虫南北迁飞和繁殖的中转站,发生危害严重。每年春夏之交,稻飞虱大量从南方迁入当地,在当地繁殖危害[1-3]。6月下旬至7月,又大量随气流往北迁入到长江流域稻区危害。桂林早稻稻飞虱发生以白背飞虱为主,占90%左右,白背飞虱主害代一般为第3代(近几年第2生危害也较严重),迁入量大,迁入峰期长,且世代重叠防治难度大[4]。

1 白背飞虱灯下消长规律(以永福县为例)

采用黑光灯或佳多牌虫情测报灯对白背飞虱进行诱集,每年3月初开灯,10月底停灯;每日19:00开灯诱虫,翌日7:00关灯取虫。对2002―2012年灯下诱虫量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并将各年份白背飞虱始见期、终见期、主峰日诱虫量、第1 个高峰日始见期、主峰日诱虫量等进行比较。具体结果见表1、图1。

从表1可以看出,2002―2012年,白背飞虱始见期最早为3月14日(2007年),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终见期最晚为11月29日(2011年),一般为11月下旬。年灯下迁入峰为9~15个,平均12.4个。全年第1个迁入峰一般出现在4月中下旬,最早为3月31日(2007年),而2008年第1个高峰日出现在6月6日,相对较晚,该年迁入峰个数也最少,仅为9个。

1.1 诱虫量

2002―2012年诱虫量相差较大,11年平均年诱虫量为76 504.4头。最高年份为2006年358 411头,其次为2005年150 776头,分别是最低年份2003年(4 769头)的75.15倍和31.62倍,其余年份诱虫量在14 265~90 575头。白背飞虱年诱虫量占总诱虫量比例一般在60%以上,即白背飞虱迁入量大于褐飞虱,仅有2008、2009、2011年白背飞虱占年诱虫量的27.47%~37.76%。

1.2 主峰日

白背飞虱主害代第2、3代有明显迁入峰,大多数年份白背飞虱迁入主峰日均为6月上中旬,即第3代,单日迁入量最高的在2006年6月5日在267 560头;其次为2012年5月5日(第2代)的35 136头;迁入量较少的2003、2009年主峰日分别为4月1日(第1代)、8月10日(第5代),迁入量仅为700~736头,这2个年份总迁入量也最少。

诱虫量最高的2006、2007年峰期拉长,主峰期分别为6月2―15日和5月31日至6月10日,达11~13 d之久。

2 白背飞虱田间消长规律(以灵川县为例)

对2006―2012年定点系统调查田间白背飞虱主害代(第2、3代)田间虫口密度进行分析,具体结果见表2、图2。由图2可以看出,第3代白背飞虱田间虫口密度均比第2代高,可见第3代白背飞虱是田间危害最重的主害代。2006―2012年第2代白背飞虱田间虫口密度最高的是2012年的15 000.0头/百丛,平均虫口密度也最高,达5 592.5头/百丛,第2代虫口密度最低年份为2011年,最高密度仅为110.0头/百丛,平均66.6头/百丛。2006―2012年第3代白背飞虱田间虫口密度最高的是2006年的18 000.0头/百丛,平均虫口密度也最高,达3 500.0头/百丛,第3代虫口密度最低年份也为2011年,最高密度为3 000.0头/百丛,平均709.2头/百丛。

3 白背飞虱发生面积

2002―2012年桂林市白背飞虱发生情况如表3、图3所示。可以看出,2002―2012年桂林市白背飞虱发生都较严重,除个别年份发生稍轻外,大部分年份都达到大发生程度,其中以2007年最严重,发生面积17.47万hm2次,发生级别为5(6)级,即大发生局部特大发生;其次是2012、2010、2008、2006、2005年发生也较重,发生面积在14.13万hm2次以上,发生程度均达到5级以上。2011年发生最轻,发生面积11.47万hm2次,发生程度4级,是近10年来发生较轻的一年。其他年份发生面积均在11.67万~12.60万hm2次。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强化监测预警,准确掌握虫情

各级植保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做好调查和监控工作,密切关注田间病虫的发生动态,并严格按测报规范进行调查和信息上报,及时预报,指导群众开展防治。

4.2 注重采取绿色防控措施

积极推广农业防治如干湿灌溉、合理施肥等健身栽培措施,提高稻株抗性,减少病虫发生;大力推广使用频振式杀虫灯等绿色防控技术,逐步实现害虫无害化治理目标。

4.3 掌握防治适期,选择对口农药,科学防治

桂林市白背飞虱主害代为第2、3代,即重点防治时期为4月21日至6月20日,掌握在低龄幼(若)虫盛期施药。在分蘖期虫量达1 000头/百丛,孕穗期虫量达500头/百丛时施药防治。植保部门要做好农药防治效果的筛选,及时向农民提供对口有效的农药品种信息,防治药剂可选用噻嗪酮(扑虱灵)、吡蚜酮、醚菊酯等[6]。

4.4 加大防治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会议、标语、墙报、病虫情报和发放明白纸等,通过各种渠道和多种形式,加强病虫信息和防治技术的宣传力度,开展现场培训,提高植保技术的覆盖面、入户率,推动防治工作开展。

4.5 强化专业队防治工作

稻飞虱暴发时,应采取专业化防治、统防统治、联防联治和群防群控相结合的应急措施,以提高防治效果和效率。

4.6 加强农药监管,确保防治效果

执法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农药市场监管,坚决杜绝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禁(限)用农药,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药坑农害农行为。加强宣传引导,切实抓好农药生产性中毒事件防范工作,指导农民科学安全施药。

5 参考文献

[1] 徐善忠,刘建华,韦赵海,等.稻飞虱抗药性监测及试验初报[J].江西农业学报,2007(5):84-85,87.

[2] 杨林,陈德福,龙向祥,等.锦屏县稻飞虱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2):200-202.

[3] 邓伟,胡兰香,陈红萍,等.水稻抗白背飞虱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2(1):91-97,105.

[4] 黄保宏,雷鸣.凤阳县白背飞虱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昆虫知识,2002(4):268-272.

[5] 何忠雪.荔波县白背飞虱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J].耕作与栽培,2012(3):18-19.

[6] 马明勇,彭兆普,曾小玲,等.宁乡县白背飞虱发生规律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2(5):70-72,77.

上一篇:竹舟蛾防治指标研究 下一篇:五大连池市光资源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