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管子》赏罚思想

时间:2022-09-26 09:49:51

试析《管子》赏罚思想

[摘 要]《管子》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典籍,书中蕴含着丰富的赏罚思想。它不但对齐国霸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中国古代赏罚思想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即以《管子》的赏罚思想为研究视角,从《管子》赏罚思想的渊源、赏罚的功能、赏罚的原则和赏罚思想的影响这四个方面对《管子》的赏罚思想进行探讨。

[关键词]《管子》;赏罚思想;刑德并重

[中图分类号]D9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0 ― 0064 ― 03

《管子》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典籍。旧传为春秋时齐国管仲所撰,但据学者们的研究,此书并非管仲自著,且非作于一人一时,而是由后人相继编撰而成。〔1〕《管子》的内容十分丰富,杂有道、法、儒、阴阳等家的思想资料,《汉书・艺文志》将它列为道家,《隋书・经籍志》将其改列为法家,后人也多以法家视之。然而,其内容绝非由这些九流中的一派所能概括的。罗根泽认为,《管子》于“各家学说,保存最夥,诠发甚精,诚战国秦汉学术之宝藏也”。〔2〕该书内容庞杂、思想丰富,本文仅就其赏罚思想进行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管子》赏罚思想的渊源

《管子》的赏罚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具有很深的思想渊源,本是对前代思想的承接和发扬。马斗成认为:“《管子》中的刑德思想,远绍周公、吕尚。”〔3〕循此说法,则《管子》赏罚思想的渊源,首先可以追溯到周公的“明德慎罚”思想。商朝末年,统治者仗恃天命,重杀伐威严,结果“(殷)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其命。”〔4〕有鉴于此,周初统治者提出了“明德慎罚”思想。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周公诸诰之中。如《康诰》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多方》亦曰:“罔不明德慎罚,亦克用劝。”在这里,周公总结历史经验,指出治民既要明尚德政,又应慎施刑罚。“明德”指明于德治,崇尚德政。其说习见于《尚书・周书》和金文,如“克明德”、“勤用明德”、“天子明德”、“共明德”等等。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训告教化,对民实行德政。如《召诰》曰:“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越王显。”又曰:“肆惟王其疾敬德!”“慎罚”指慎重对待刑罚,不专以刑杀立威,强调“用中罚”。在《康诰》中,周公阐述了区分过失与故意、惯犯与偶犯、认真斟酌案情等具体刑罚原则。《立政》曰:“兹式有慎,以列用中罚。”要求统治者做到用刑不偏不倚、刑罚当罪。周公的这种“明德慎罚”思想为管子所承继。《管子・权修》(下引《管子》,只注篇名)曰:“教训成俗而刑罚省”。《幼官》曰:“立威而实之以德”。所以,治民之道在于刑、德兼施,二者不可偏废。

另外,《管子》的赏罚思想还受到齐太公吕尚的影响。如《六韬・赏罚》曰:“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见闻,则所不见闻者莫不阴化矣。”吕尚的这种“赏信罚必”的赏罚原则为《管子》所继承,如《九守》曰:“用赏者贵诚,用刑者贵必”。《权修》曰:“赏罚信于其所见,虽其所不见,其敢为之乎……赏罚不信于其所见,而求其所不见之为之化,不可得也。”所以,周公的“明德慎罚”思想和姜太公的赏罚思想共同成为了《管子》赏罚思想的来源。

二、《管子》赏罚思想的内容

(一)赏罚功能

何谓“赏罚”?《周礼・天官・大宰》曰:“刑赏,以驭其威。”贾公彦疏曰:“谓有罪刑之,有功赏之,使人入善畏威。”〔5〕关于赏罚的功用,《管子》主要从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道德建设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的。

1.政治方面

首先,“赏罚”以尊君。《重令》曰:“安国在乎尊君,尊君在乎行令,行令在乎严罚。”又曰:“非斧钺毋以威众。”《君臣下》曰:“君之所以为君者,赏罚以为君。”因此,赏罚大权切不可旁落,而要掌握在君主自己的手中,君主以此来树立自己的权威,更好的统御臣民。其次,“赏罚”以使官。《君臣上》指出,对国家官员,“有善者,赏之以列爵之尊,田地之厚”;“有过者,罚之以废亡之辱,戮死之刑”。这样便有利于制约官员的行为。“群臣不敢为非”,则易造成“必治之势”。因此,要想百官奉公守法,不能只靠个人的品德,主要还应靠完备的法规体系以及相应的奖惩机制。再次,“赏罚”以御民。《参患》曰:“内不以刑,而欲尽邪,则国必乱矣。”《法禁》曰:“刑杀勿赦则民不偷于为善…严刑罚则民远邪。”赏罚一方面可以禁邪止暴,一方面还可以争取民心。《君臣上》指出:对“有善者不留其赏”,“有过者不宿其罚”,及时兑现赏罚不拖延,而且讲求“当宜”,符合人民的愿望,如此“则人归亲于上矣”。总之,“赏罚”是君主治国的得力工具,治国理民,不可无“赏罚”。

2.军事方面

在战争中,将士们之所以能够“舆死扶伤,争进而无所止”(《轻重甲》),其重要动力在于奖励,“重禄重赏之所使也”(《轻重甲》)。因此,要想“列陈之士,皆轻其死而安难”(《七法》),“求兵之必胜”(《重令》),还必须做到有功者赏,有劳者劝,有罪者罚。通过功名利禄来调动将士英勇善战的积极性。《兵法》云:“赏罚明,则勇士劝也。”《问》亦云:“禄予有功,则士轻死节。”为了做到赏罚严明,《立政》特别强调“罚不避亲贵”。认为“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罚不避亲贵,则威行于邻国”。赏罚不但要分明,而且还要求讲信用。《权修》更是指出,如果赏罚不信,则“外不可以应敌,内不可以固守”。

3.经济发展方面

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山权数》提出奖励七种专业能人。这些人才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精通农事者;另一类则是在科技上有成就者。其奖励标准是:“黄金一斤,直(值)食八石。”据马非百先生的解释,即“谓设立奖金,定为黄金一斤或给以相当于黄金一斤之谷凡八石也”。〔6〕对这些生产能手和专门技术人才,除了给予以上的赏赐外,国家还要指派官员登门访问,将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记录保存下来。还要给予“师旅之事无所与”的优待,以便充分发挥其才能。《管子》认为这是一项重要的治国策略。

4.社会道德建设方面

《山权数》指出:“君不高仁,则国不相被;君不高慈孝,则民简其亲而轻过。此乱之至也。”因此,为了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在“德育”的同时,也应采取一些相应的奖励措施,用以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如表彰孝子,对“乡之孝子聘之币”,即发给奖金,并由国家拨款树立表柱或牌坊,以示表彰。此做法与后世之贞节牌坊颇像,其用意乃是让道德好的人有名有利受人敬慕,通过“榜样”的作用,使人向善,从而促进社会道德的提高。另外,“孝子兄弟”不管人数多少,都可免除兵役,使其无后顾之忧,专心行孝。

(二)赏罚原则

1.赏罚有度

何谓“度”?“度”就是“掌握分寸,恰到好处”。所谓“过犹不及”,在赏罚中只有做到有“度”,才能真正的收到赏罚之效。

《君臣下》曰:“君之所以为君者,赏罚以为君”。赏罚“二柄”是君主用以驾驭群臣的。但赏罚的分寸很重要,绝不能随心所欲。如果赏罚失当,则“致赏则匮,致罚则虐,财匮而令虐,所以失其民也”,所以必须做到赏罚有度。《君臣下》曰:“夫赏重,则上不给也;罚虐,则下不信也。”一方面,赏赐过于糜烂,君主就无法供给,臣子反而也会误认为赏赐乃君主之义务。另一方面,罚之滥用也会造成严重后果。如《牧民》曰:“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刑罚过于随意,则令不行,甚至会失去民心,威胁自己的统治。因此,过赏、过罚都不是为君之道。君主以赏罚控制群臣,赏罚失当则国危,赏罚有度则国兴。

2.赏罚以法

关于“法”字之义,胡适认为:大概古时有两个法字。一是模范之法,一是刑罚之法。〔7〕王叔岷又谓:“法字本有平、直、正三义”。〔8〕通观《管子》全书,“法”字出现的频率较高,书中所提之“法”含义也不尽相同。概而言之,《管子》认为,“法”是治理国家的主要凭借和规范上下的基本依据,是“治民一众”的规范。

《任法》曰:“生法者君也”。虽是如此,但君主绝不能凭一己之私心,任意为之。《管子》强调赏罚必须依法行事,“论功劳,行赏罚,不敢蔽贤有私”。(《地图》)赏罚以法,人民才会心甘情愿的遵守法律。《法法》列举了赏罚不符合法令的四种情形,分别是:“令未布而民或为之,而赏从之,则是上妄予也”;“令未布而罚及之,则是上妄诛也”;“令已布而赏不从,则是使民不劝勉、不行制、不死节”;“令已布而罚不及,则是教民不听”。妄赏妄罚,或该赏不赏该罚不罚,往往出于私心,出于主持者的喜怒爱恶。因此,《管子》多次强调不得以喜怒爱恶定赏罚。《版法解》曰:“喜无以赏,怒无以杀。喜以赏,怒以杀,怨乃起,令乃废。”《任法》曰:“故为人主者,不重爱人,不重恶人;重爱曰失德,重恶曰失威。威德皆失,则主危也。”所以,君主必须公正行赏罚,这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废,必须要慎重对待。

3.赏罚信必

“赏罚信必”即“信赏必罚”之意。所谓“信赏”,指应赏必赏而不失赏;“必罚”谓应罚必罚而不失罚。〔9〕“《禁藏》曰:“赏罚莫若必成(诚),使民信之。”《九守》曰:“刑赏信必于耳目之所见,则其所不见,莫不暗化矣。”因此,赏赐一定要确实,惩罚一定要坚决。如果有功不赏,有罪不罚,这样就会有损于“法”的威严,使百姓不再信奉法度。《法法》一再强调:“不法法则事毋常,法不法则令不行。”《八观》更是指出了赏罚不信的恶果:“赏罚不信,五年而破”。“赏罚信必”,可以提高人们的守法意识,“赏罚必则下服度”,促使人们趋善避恶,乃至为国立功,“励民之道,于此乎用之矣”。

4.刑德并重

先秦诸家中,儒家推崇“为政以德”、“为国以礼”。如孔子反对“政”“刑”居于“礼”“乐”之上。秦晋法家则惟重以法治国,以至于将礼抛弃,只靠赏罚,一视同仁。如《商君书・错法》曰:“任其力不任其德。”《韩非子・显学》亦曰:“不务德而务法”。《管子》则有别于上述两家,主张刑德并重。

一方面,《管子》认为一味任刑是有流弊的。《牧民》曰:“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另一方面,《管子》又认为一味行赏也会造成不良后果。《君臣上》曰:“人君不公,常惠于赏,而不忍于刑,是国无法也。”如此一来,“则民朋党而下比,饰巧以成其私”。因此,《管子》主张德、刑并重。《权修》曰:“教训成俗而刑罚省”。《君臣下》曰:“故德之以怀也,威之以畏也,则天下归之矣。”戴F指出:“管子乃德治与法治并进主义,然以德治为基,而亦法治至上主义也。”〔10〕

三、《管子》赏罚思想的影响

(一)对齐国霸政影响

管仲相齐,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把齐国的历史推向了鼎盛时期。孔子虽讥“管仲之器小”,但对其功业,一则称之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11〕再则叹之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11〕梁启超先生亦赞之曰:“岂非以其事业之所影响,功德之所沾被,不徒在区区一齐,而实能为中国历史上别开一生面耶。”〔12〕《管子》虽非管仲自著,但书中却保存了管仲思想的真实资料。因此,《管子》对齐桓公首霸春秋,亦具有重要的影响。另据胡家聪先生的研究,认为:“《管子》书出于齐国,与齐国历史上两次霸业均有关联。一次是春秋前期齐桓公‘尊王攘夷’的霸业……再一次是战国中期威王、宣王变法图强的霸业”。〔13〕也就是说,《管子》还对后来的田齐君主变法图霸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对后世赏罚思想的影响

《管子》赏罚思想的体系较为完整,从赏罚的功能到赏罚的原则都有精辟的论述,在中国古代赏罚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人的赏罚思想,其好多内容,《管子》早已论之。试举两例以说明之。如在论述赏罚在政治方面所起的作用时,《重令》篇把“号令”、“斧钺”、“禄赏”作为“治国之三器”。后人之论也不出此范围。韩非即把赏罚称为“二柄”。之后,吕不韦、徐干、傅玄以及刘昼等人,都有类似的论述。又如前节所述,《管子》对赏罚的原则作了精辟的阐述。后人对这些赏罚原则也有吸收。如诸葛亮便对《管子》“赏罚以法”的原则作了很好的发挥。其《前出师表》谓:“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其《便宜十六策・赏罚第十》也告诫君主赏罚要公正,而且用了管仲做例子。〔14〕

总之,《管子》的赏罚思想在中国古代赏罚思想发展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研究古代赏罚思想史,《管子》是不可逾越的一步。

〔参 考 文 献〕

〔1〕刘柯,李克和.《管子》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574.

〔2〕罗根泽.管子探源〔M〕.长沙:岳麓书社,2010:3-4.

〔3〕马斗成.《管子》“刑、德”思想述论〔J〕.管子学刊,2004(04).

〔4〕唐旭东.今文《尚书》文系年注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96.

〔5〕汉・郑康成注,唐・陆德明音义,唐・贾公彦正义.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周礼注疏〔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34.

〔6〕马非百.管子轻重篇新诠〔M〕.北京:中华书局,1979:326.

〔7〕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北京:中华书局,2013:274.

〔8〕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7:167.

〔9〕王洁卿.中国法律与法治思想〔M〕.台湾:三民书局,1982:267.

〔10〕戴F.管子学案〔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55.

〔1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149.

〔12〕梁启超.梁启超传记五种〔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2.

〔13〕胡家聪.管子新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9.

〔14〕诸葛亮.诸葛亮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2:6.

〔15〕黎翔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

〔16〕谢浩范,朱迎平.管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4.

〔17〕蔡一.管子:中国最早的管理学文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8〕戴F.管子学案〔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

〔19〕胡家聪.管子新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0〕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1〕李耀.管子政治思想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3.

〔22〕马斗成.管子“刑、德”思想述论〔J〕.管子学刊,2004(04).

上一篇:甲状腺侧叶切除术在孤立甲状腺结节治疗中的应... 下一篇:品管圈在提高产妇母乳喂养自信心水平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