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孔子思想中君子的内涵

时间:2022-10-12 11:06:04

试析孔子思想中君子的内涵

【摘 要】 本文从孝悌;修己;忠信;有志;好学;举贤诸方面,论述孔子思想中君子的内涵,并简述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 孔子思想;君子内涵;孝悌;修己;忠信;有志;好学;举贤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02

孔子思想是我国先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如今国外的孔子学院之所以这样命名,也说明了孔子思想在中华文化中的代表性。中华民族之所以有灿烂悠久的文化,堪称文明古国、礼仪之帮,与孔子思想是分不开的,孔子奠定了封建社会的伦理思想,作为中国古代人民的思想支柱,其民主性和封建性一起,一直凝聚在民族精神之中。作为一代哲人的孔子,其思想精华是多方面的。本文就孔子思想中的理想人格——君子的内涵,谈谈自己的看法。

孔子是用仁来定义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的,尽管在孔子之前也有“仁”的说法,但是作为一个哲学体系的“仁”,是孔子首先提出来的。而且,孔子之前的“仁”也和孔子的“仁”含义不同,例如《诗经·齐风》中的“卢令令,其人美且仁”和《尚书·金縢》载周公祝词“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中的“仁”,似指仪文美备的意思。而孔子的“仁”则有其新的人内容,它既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又是一种独立的精神世界,“仁”是全部孔学的出发点,是孔子伦理学的本质,几乎包括了所有做人的道理。一般来说,仁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讲,一是对自身的修养,二是对个人之外他人关系的处理。反映在这两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又是以“忠”和“恕”作为两条基线和准则的。

孔子一生最喜欢谈仁,而最能反映孔子“仁”的思想的,那就是孔子在回答颜渊时讲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有三层意思,其一是克己,是对自身要求而言;其二是复礼,这是政治企图与要求;其三是归仁,是克己复礼的直接目的。孔子的仁大都是从这一句话发挥和引申出来的。孔子讲仁,始终离不开一个总的原则,贯穿于忠恕两条线之中。朱熹曾提出:“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是合乎孔子思想的。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礼为目的,以忠恕孝为主要内容的体系。

“仁”作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几乎是尽人皆知。但是,对于一个具体的人来说,到底怎样才能达到“仁“?换句话说,孔子的理想人格是一个什么样子:应该具备哪些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素养呢?诚如许多历史人物一样,孔子的人才观深刻此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和处世哲学。

孔子首先提出理想人格,这在孔子之前是没有的。

君子是孔子理想人格的典范,在它的寄托中,包括了人的智、情、意三种活动的合理发展,他极力提倡君子之三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智,即才慧也;情,即爱人;意,恒毅、勇也。由此而形成一个具有仁智勇三德的能死守善道、杀身成仁的理想人格。孔子在《论语》中,有一百余次谈及君子,反复说明一个人要想从行动、生活、学习各方面都成为一个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并不是容易的。几千年来,在我们的文明古国,人们崇拜君子、向往君子、敬仰君子,其真谛就在于此。按照孔子的思想,君子的内涵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有六个方面的内容。

孝悌。这是孔子仁学最基本的出发点,也是孔子理想人格的重要素养,是继承周礼中的最主要的内容,孔子在此基础上系统化,规范化:“其为人也孝悌”,“弟子入则孝”。孔子对孝的论述,在《论语》中有几十个地方,都是根据不同人问孝而说的,他主张缺什么就加强什么,如子游问孝,孔子就强调不仅要养父母,还要尊敬,否则与牛马何以别乎。樊迟问孝,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可见,这种孝是以家为前提的,仅限于事父母及长辈。孔子又把这种家庭范围的孝加以引申,他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学而)这可以说是孔子论孝悌的纲领。君子务本,本是什么,本就是孝悌,仁就是在孝悌的基础上光大的。做人要先从孝悌做起,这是最低的出发点,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先孝悌,而后才能达忠信。

忠信。这是孔子思想的一条主线,孔子认为做人首先必须忠诚讲信用:“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学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人类社会中的人是活生生的,是不能没有欲望的,但是,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做不忠不信的事。具体的讲,忠是对个人而言,“三省吾身”,经常想想给别人办事有没有不忠信。信是对人而言,就是不说狂言,言之有理,有信,不失约,讲信用。信是人类道德上的一大进步,也是一种重要的品质。如果人与人之间互不相信,那就根本谈不上立己立人,这就如同车子没有辄一样,寸步难行。因此,孔子把忠信列为文行忠信四教之中。同孝悌一样,孔子的忠信有其封建的意识,但是,去掉它的封建性,仍然是我们要遵循的做人准则,是值得发扬光大的品质。

修己。这是孔子理想人格中的又一方面,他特别强调修己正身。修身,实际上是对个人自觉的一种表现,身,就是个人,修,即把个人休养到完善的地步,实际上就是自我完善的过程。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应当修身。他主张,自天子至庶民皆以修身为本,都应该从智、仁、勇方面修养自我。智,即通达事理;仁,在于发展善念,修身正行;勇,即做事有恒,坚定不移,这三种素质,要求人们去愚蒙,鲁顿,迟缓,质野;防因循,苟且,偷安,无恒,堕落,所以,智、仁、勇三者为天下达仁的必备条件。

孔子不仅强调修身,还深得其法,并详尽地叙述修身的步骤。“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就是修身的办法和宗旨,反推之便是修身的步骤。

格物致知,即先明白事物的道理,研究清楚,而不致为其蒙蔽。第二是诚意,诚者故能恒,恒者故不为物欲所蔽,辨其是非。否则,意志不坚。因而,要去意之不诚,“释善而后执之”。三要正心,正心必修身,不游移疑惑,故道可以立也。孔子的修身思想,曾为历代有志之士所效法。

有志,这在孔子理想人格中是一项重要内容。他自己也经常勉励自己,锐意进取,其目的就是要达到一种高标准的境界。例如有一次他和子路、颜渊在一起,各言其志。孔子说他的志向就是要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治长)反映了一种忘我为人的思想境界。孔子还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又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成仁。”(子罕)三军可夺帅,而一个人不可丧志,要像松柏那样坚贞不屈。孔子的这种思想,为历代仁人志士所称道。一个人不能为了追求个人私欲而损害仁,宁可杀身在所不惜。

举贤。孔子在还特别强调举贤,他认为君子不妒才。“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几千年来一直传为美谈,这种思想在当时是很难得的。据《左传》载“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皆举亲也。”《左传》宣公十二年载,当时选用官吏的范围“內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不管贤不贤,皆因亲不亲,全是举亲故也。孔子一反周礼中的举亲故,主张选贤任能。

举正直的人,而罢邪恶的人,“能使枉者直“这句话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内容,例如舜有天下,在众人中举了一皋陶,扶正压邪;汤有天下举伊尹,使不仁的人变仁了。这些事实说明了举贤任能使无道者有道,教不善的人去行善,这样人民自然会以善相勉。的确,孔子的荐贤思想影响是很大的,孟子曾讲“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天下之士皆悦,立于其朝矣。“(孟子公孙丑)所以,许多地主阶级的杰出代表人物,无不对孔子的举贤才倾心向往,认真效法。

好学,也是孔子理想人格中的重要品质。孔子特别强调到实践中学习,他曾自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纵心所欲,不逾矩。“可见,孔子的博学多才也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为了获得知识,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在学习上,孔子主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遇事要多思考“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在学习态度上,孔子极力反对弄虚做假,以“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做为座右铭。不懂不要装懂,要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怨天尤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有这些都在中国文化史中记下了光辉的一页。

孔子所界定的君子的内涵,主要包含了孝悌、修己、忠信、有志、好学、举贤等方面,而这些是以仁为核心的,这种仁,不仅反映了大多数人的要求,也适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兼顾两方面,所以缓和了阶级矛盾,客观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今天,我们国家正处在全面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在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社会成员在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同时,也需要自觉地追求自身人格的完善,这也是微观角度的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这种情形之下,实事求是地批判地继承过去的道德遗产,必将有利于促进社会成员的人格完善从而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有力的推进作用。当然,我们在继承人类道德遗产时,不能兼收并蓄,颂古非今,而必须根据现实情况的需要,加以扬弃。

上一篇:校企合作竞赛式教学在营销策划课程中的运用与... 下一篇:音乐实践活动也需“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