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苏轼商业思想

时间:2022-08-10 11:14:17

试析苏轼商业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苏轼商业思想反映了苏轼对宋朝当时改革的态度,主要集中于《东坡易传》和各种政论文章以及诗词之中。苏轼特别注重发展生产,认为这是商业的前提,由此,要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商品资本的流通,为了更好流通务必进行市场建设。可以说,苏轼商业思想的本质就是经世济民理念的自然延伸,其目的在于稳健渐进地促进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提升,藏富于民最终富国。

关键词:苏轼 商业思想 东坡易传

苏轼的立身处世受到我国《周易》的影响,这在学术界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有学者认为:“东坡人格的文化底蕴正是《东坡易传》中的易学思想和哲学智慧”(耿亮之,1996)。但是,对苏轼商业思想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鉴于此,本文拟探讨苏轼及《东坡易传》里面的商业思想。

苏轼与《东坡易传》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唐宋家之一,中国古代一颗文坛巨星。苏轼三大学术著作之一的《东坡易传》的完成历经艰辛,据清纪昀编著《四库全书〈东坡易传〉提要》时,引用苏籀《栾城遗言》的话:“苏洵作《易传》未成而卒,属二子述其志,轼书先成,辙乃送所解于轼”。可以说,《东坡易传》是苏氏三父子长期坚持的集体智慧作品,苏轼在父亲、兄弟解易基础上创作整理而成,对完成作品的贡献最大。

王水照也认为《东坡易传》虽是三人合撰,但苏轼贡献最大,苏洵、苏辙之说只供参考而已,所以“《易传》可视为苏轼的个人著作,是他的哲学思想体系的集中表述”。从时间来看,《东坡易传》大致完成苏轼贬琼期间,苏轼在晚年获准北归写给李之仪的信里说:“所喜者,在海南了得《易》《书》《论语传》数十卷,似有益于骨朽后人耳目也”(苏轼著,龙吟译评:东坡易传,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类似的话他在北归路上写给苏伯固的信里也有:“某凡百如昨,但抚视《易》《书》《论语》三书,即觉此生不虚过”(苏轼文集•答苏伯固四首其三,中华书局,1986)。

苏轼商业思想的内容

苏轼商业思想主要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苏轼的思想汇集儒释道诸家精华,尤以儒家为最,其商业思想也主要源于儒家义利观。苏轼三部学术著作《东坡易传》《书》《论语说》也多是对儒家经典的梳理,其中以《东坡易传》里面对商业思想表述最多。实践上主要散见苏轼从政为官、治理经济的具体言论中。

(一)重视生产、发展经济是商业贸易的根基

苏轼重视商品生产,表现在对待手工业者问题上。他认为“自古为铁官商贾所聚”提出较多的保护措施以发展包括冶炼在内的各种手工业生产。在苏轼看来手工业是社会不可缺少的商品生产,没有手工业几乎就没有商品流通的可能性,手工业与商品经济休戚与共。

苏轼为官生涯里多半时间做地方官,先后在定州、杭州、徐州、海南儋州等地,不论在哪里,苏轼都十分注重发展生产。要发展生产,首要的是修道保法,与老百姓同心同德。对此,苏轼在《东坡易传》有较多阐述,比如论及“同人”时,苏轼认为应该做到诚同,即内心的认同,诚同必须心正,上下同心同德。实践中苏轼也是这样做的,他率领当地民众治理黄河、整修西湖、防治蝗灾,甚至在海南儋州,苏轼还引进内地先进的医药技术改善当地民生。诗《赠王庆源》有句:“吏民莫作长官看,我是识字耕田夫”。可以体现出苏轼与民众同心同德的真实写照,客观地说,体察民情、发展生产这一点上,苏轼是杰出代表。

(二)生产、流通以义为先

苏轼很重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但不是说苏轼对生产流通没有原则。苏轼对待谷贱伤农、谷贵伤末的态度可以看出端倪。如果一个地方货物少价格高,自由的市场流通可使各地的货物自发调节价格和供求,完全可以防止货物大幅涨落,这一思想可以说是很早的“市场经济”的作用体现。又如,苏轼认为:“夫商贾之事,曲折难行。其买也先期而予钱,其卖也后期而取值。多方相济,委曲相通,倍称之息,由此而得”(《坡集•奏议集(卷一)•上皇帝书》)。通过赊买赊卖,多方相济,只要能够增加商品资本流动性也可以采用。但是,各种方式方法终究有个尺度,苏轼结合儒家经典特别是《周易》中正思想提出看法,苏轼在《东坡易传》无妄卦里有此阐释,认为做任何事情,都不应该过于苛刻吹毛求疵,但又要心怀中正,即儒家提倡的义,有义然后言利。

(三)商业领域鼓励竞争

商品资本有大有小、有弱有强,但是可以通过竞争引发改变,或赢得竞争由弱而强,或输掉竞争由大变小,甚至被其他商品资本消灭。整个竞争中的商品资本如同一条条的龙,最好的状态就是群龙无首。苏轼在《东坡易传》对乾卦“群龙无首”理解为时位变化而生的良好状态,在商品资本通过“潜龙勿用”的隐忍奋斗,到抓住“见龙在田”的机遇,再到竞争如鱼得水的“或跃在渊”,直至较好格局的“飞龙在天”,都不应该冒然去当群龙之首,与道家思想“不敢为天下先”颇相似。在实践中,苏轼注意到大商品资本在竞争中压倒小商贩的情况,“譬如千金之家,日出其财以罔市利,而贩夫小民终莫能与之竞者,非智不若,其财少也。是故贩夫小民,虽有桀黠之才,过人之智,而其势不得不抑而人于千金之家者何则?其所长者不可以与较也”(《坡全集(卷五)》),苏轼就此未加批评,可以看出他的态度是让市场自己决定竞争的结果。

苏轼旗帜鲜明地反对官方垄断的经商模式。官方垄断带来的巨额商业利润成为国家富裕的途径,官方运用政权力制定商业规则,攫取分割商业利润,尤以专卖途径获得大量收入,所谓此消彼长,官方垄断极大限制了自由商业的发展。苏轼反对官商专卖,他认为王安石的“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都行不通,因为这些办法都与自由商业竞争格格不入,会压制商业经济的发展。当然,在经济法制远不健全的宋代,苏轼让其自然竞争的态度有其积极和消极的地方,反对官方垄断的经商模式也比较苍白。

(四)注重市场建设

生产是商业贸易的前提,没有物质产品的产出,当然不可能有商业经营。然而,仅有生产是远远不够的,从商业经济角度看来,商品资本的流通才是主题,流通需要市场的支持。《东坡易传•系辞传》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可见,苏轼很注重商品流通的市场建设,市场的好坏涉及国家、民众的民生。设市富民不论哪种方式,只要利于商品流通、利国利民,苏轼很能够坦然接受并鼓励。

比如批发或者零售这一问题,苏轼以榷盐交易为例说:“且平时大商所苦以盐迟而无人买,小民之病以僻远而难得盐。今小商人不出税钱则所在争来分买,大商既不积滞,则轮流贩卖,收税必多。”(《坡集•奏议集(卷二)•论河北京东盗贼状》)表明苏轼很精准意识到批发和零售各自的优缺点,市场的建设在于两者集中起来和谐发展。

影响苏轼商业思想的因素分析

(一)天时

苏轼商业思想的产生是和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紧密相关,同时也受到社会意识形态和个人经历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宋代商品经济较前朝有所发展。农业、手工业发展较快,加上政府比较注重鼓励商品流通,所以,商品经济呈现出勃勃生机,也逐渐形成了一支商人队伍,从事商业不再感到羞辱。同时,宋朝财政紧张,从上到下厉行改革,尤以王安石变法为最。苏轼针对王的变法提出不同见地,或者说,在与变法的争论中丰富和发展了苏轼的商业思想。

(二)地利

苏轼生长在四川,因为益州工商业发达,眉州离成都很近,地利优势使得眉州成为大的丝织生产和交易中心。苏轼一家也有市场商业交易行为的丰富经历,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利于苏轼商业思想的形成。任职以后,苏轼既有朝中履历,更有各地任职的地方父母官的经历,在儒家思想的指引下,遵循易经中正思想和处世哲理,看到各地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时时刻刻为各地的农业生产、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的发展努力不止,这为其商业思想形成提供绝佳地利优势。

(三)人和

前继古人,苏轼精通易理,博览儒家经典,加上反思和质疑的精神,苏轼对儒家“重义轻利”思想有着自己的见解。如前所述,苏轼的商业思想很多从《周易》里面寻找的理论依据,所以《东坡易传》里面阐述一些卦爻的时候,苏轼的商业思想也有所体现。提出义利相辅的看法。此外,苏轼一直以《东坡易传》的思想立身处世,特别是苏轼很注重中正理念,以立功立德立言作为自己人生的标杆,所以长期在地方任职的时候,苏轼把当地老百姓的疾苦看得最重要,鼓励适度发展商品经济,反对过多征收赋税。可以说,为老百姓谋福利、赢得人们的支持是其商业思想最大的人和因素。

苏轼商业思想特征

(一)苏轼商业思想本质是经世济民

儒家认为理想天下是为公的大同社会,为了发展经济就务必以义礼为先。孔孟认为不能为了满足欲望而丧失人的尊严,也不能为了一己的利益而损害他人以至公众的利益。换句话说,儒家主张的经济理念是为了更高更大的社会理想服务的,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经世济民。荀子认为经世济民贵在礼义:“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荀子•礼论》),遏制争乱应以礼义定夺。

经世济民在于两手抓,一手发展经济,一手注重礼义。苏轼在从政期间,立足当地实际情况,注重稳健发展经济。针对王安石变法带来的种种弊病,苏轼不惜再三建言献策提出了一整套富国强兵的改革方案。苏轼心正有义,怀着民众疾苦和国家富强而坚持经世济民。究其根源,在于《东坡易传》表达出中正理念、进德修业的君子信仰。

(二)苏轼商业思想的目的是藏富于民

儒家经济思想主张首先富民,次则富国,《尚书》有“民为邦本,本固则邦宁”的思想,孔子更是认为:“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家语•贤君》)。苏轼继承易经思想,在《东坡易传》里肯定“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东坡易传•系辞传上》)。实践中,苏轼通过大量调查发现当时青苗法的不足,尤其是进一步加剧了农民赋税,这根本与藏富于民相悖,于民于国都不利,所以冒死进谏,他说:“今日之政,小用则小败,大用则大败;若力行而不已,则乱亡随之”。苏轼提出的发展生产、商品流通、轻徭薄税的目的就在于藏富于民而富国。

(三)苏轼商业思想的特征是稳健渐进

苏轼的商业思想受到《周易》和更多儒家经典的影响,力主稳健渐进式发展商业经济,稳健渐进的发展轨道就是顺性自然。苏轼在《东坡易传》里表达了很多顺性自然的观念,很在意事物发展必须持中守正。苏轼的经世济民、藏富于民等经济思想和商业理念自始至终都有一股不变的旋律:一切为了人民的福祉和国家的利益。历史上,苏轼与王安石因改革而产生矛盾并不是改革与保守的矛盾,而是王安石变法的激进导致改革效果不佳,反而更加强了苏轼走稳健渐进的思路。

结论

苏轼的商业思想是其经济思想中的闪光点。体现了苏轼以《周易》等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仁政爱民、中正刚健特性。苏轼比较注重商业思想的不偏不倚的中间路线,既不太赞同王安石变法的激进,又反对顽固派的守旧。苏轼一反传统,强调义先但是也可以言利。可见,苏轼商业思想打破了抑商的传统,在许多方面有所创新。究其思想根源在于苏轼对《周易》有着深刻的理解,在《东坡易传》里面可见他的商业理念。

参考文献:

1.[宋]苏轼著.龙吟注评.东坡易传.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

2.[宋]苏轼.苏轼全集.中华书局,2008

3.林语堂.坡传.海南出版社,2001

4.潘承烈等著.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今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论中美时间观之差异及其成因 下一篇:技术转移和技术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