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儿童腿痛原因分析

时间:2022-09-26 08:35:22

北方地区儿童腿痛原因分析

关键词 北方地区 儿童腿痛 原因 分析

资料和方法

将2008年12月~2010年8月儿科门诊就诊的336例腿痛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归纳本组的条件:反复发作的腿痛,持续半年以上。男187例,女149例;年龄2~6岁178例,7~12岁119例,13~16岁39例。疼痛发作时间18:00~20:00 121例,20:00~0:00 174例;疼痛部位膝关节143例,胫、腓骨部位76例,膝关节以上23例,部位叙述不清楚53例;双侧196例,单侧99例。活动、气候变化、感染等诱发腿痛238例,休息后可缓解333例;局部肿痛8例;持续性疼痛6例。

分类方法:对所有病例进行体格检查,并进行血钙、抗“O”、类风湿因子、骨碱性磷酸酶、血沉、黏蛋白等辅助检查,213例进行膝关节、踝关节X线拍片检查,根据腿痛的原因,将腿痛分成病理性疼痛和生长性疼痛两大类,具体见表1。

表1 336例儿童腿痛原因构成

治疗措施:病理性疼痛在进一步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及时治疗原发病。生长性疼痛能自行缓解,发作时给予局部按摩或热敷,以减轻和缩短疼痛时间,并适当保暖和限制活动;同时给予维生素D生理需要量10μg/日、钙剂100~200mg/日;对疼痛频繁者(每月>3次),给予突击疗法,VitD3 30万~60万IU肌注1次,10%葡萄糖50ml+10%葡萄糖酸钙10ml缓慢静滴每天1次,疗程3天,第2个月开始给予VitD3生理生理量10μg/日,口服钙剂600~900mg/日;3个月后复查血钙、骨碱性磷酸酶等。

结 果

本组腿痛336例,病理性疼痛41例,生长性疼痛295例。影像学检查、抗“O”、血沉、黏蛋白、类风湿因子测定正常者考虑为生长性疼痛;血钙<2.25mmol/L、骨碱性磷酸酶>200IU/L 263例,平均血钙1.94±0.125mmol/L、骨碱性磷酸酶316±24IU/L。治疗3个月149例复诊,疼痛消失,142例血钙、骨碱性磷酸酶(BALP)恢复到同龄儿正常水平,7例接近同龄儿正常水平。比较149例治疗前、后2项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2。

表2 149例儿童腿痛治疗前后2项生化指标比较(X±S)

讨 论

儿童腿痛应及时检查,除外风湿、类风湿及骨、关节器质性病变等引起的腿痛后才考虑为儿童生长痛[1,2],儿童腿痛原因很多,如果把腿痛一律视为生长痛,会导致急性骨髓炎等多种严重病症被延误诊治。除骨髓炎能致腿痛外,骨关节结核病也多发于青少年,大都有结核菌感染史。关节结核多发于髋关节、膝关节等部位;化脓性关节炎好发于幼儿的髋、膝关节等部位,多有关节肿胀、剧痛、活动障碍等症状;骨软骨瘤亦多见于儿童,好发于四肢长骨的干骺附近;骨肉瘤也好发于青少年,疼痛为主要症状,局部可出现肿胀;急性白血病是儿童易患的严重疾病,患者常出现骨关节肿胀和压痛。另外,损伤、先天性疾患、姿势性缺陷等多种疾病都可以引起与生长痛相似的疼痛症状。本组336例中有41例为风湿、类风湿、骨关节器质性疾病和全身性疾病等引起的腿痛。

生长性疼痛又称小儿生长痛,医学上称为非特异性肢痛,原因不明[3]。本组149例给VitD3和钙剂治疗后儿童腿痛消失,142例血钙、骨碱性磷酸酶恢复同龄儿正常水平,7例接近同龄儿正常水平。比较治疗前、后血钙、骨碱性磷酸酶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儿童腿痛的发生与钙和骨碱性磷酸酶关系密切。我们认为可能与儿童发育较快有关,一方面骨骼生长的速度与其周围的神经、肌腱的生长速度不同步,可使相应肢体出现不协调疼痛,主要表现为间歇性短暂的下肢痛,局部没有体征,找不到原发病,恢复后活动正常。另一方面儿童生长速度快,骨骼对钙盐需要量加大,按体重计算,此时钙的需要量约是成人的3~5倍;在北方由于气候原因,婴幼儿户外活动少,辅食添加单调结构不尽合理,若不及时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则骨钙储备不充分;学龄前期、学龄期儿童生长激素分泌旺盛,一天中以晚上分泌最为旺盛,生长激素可促使关节骨垢端成骨细胞活性增加,钙沉积。这时期体内缺维生素D、钙,骨钙沉积少,成骨减少,骨质疏松,经过一天负重,尤其在剧烈运动后,刺激骨膜产生酸痛,休息后对骨膜刺激消失肢体活动如常。

我们认为对腿痛儿童应详细记录腿痛发病时间、程度、部位及持续时间等特征;记录年龄、诱发腿痛的原因,缓解后肢体运动情况及体格检查情况;记录影像学及抗“O”、血钙、骨碱性磷酸酶、血沉、黏蛋白、类风湿因子测定等辅助检查情况;特别记录诊断为生长性疼痛的治疗方案;定期追踪观察病情衍变情况,及时发现钙营养亚健康人群,防止其转变为临床病人。

参考文献

1 王冠华,杨华琴,程国强.2837名小学儿童生长痛调查.临床儿科杂志,1995,13(1):51.

2 徐新六,张新河.对下肢“生长痛”的探讨.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88,9(1):6.

3 俞淑敏,沈时霖,仇键樱.对佝偻病诊断标准做部分指标的几点看法.中华儿科杂志,2002,40(1):52-53.

上一篇:腹腔灌洗引流术治疗弥漫性腹膜炎40例临床效果... 下一篇:联合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