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非要做小众的电影,是要做好的电影

时间:2022-09-26 07:25:19

不是非要做小众的电影,是要做好的电影

6月23日星期天,晚上7点半,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的2号厅坐进了大约七成观众,他们为一部名字有点拗口的电影而来—《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看起来这部电影的上座率还不错,不过它在北京每个月只有三到四场的放映,全国也仅仅发行了五六本拷贝。和其他很多艺术电影一样,争取长线放映是它的策略。而在《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的背后,这部电影的投资和制作方天画画天渐渐浮出水面,人们开始发现这间公司制作的全是肯定赚不到钱的艺术电影,而且签约了5个年轻导演,给他们发工资上社保,就是为了去拍这些肯定赚不到钱的艺术电影。在当今的中国电影市场,这间公司的确显得足够另类,拍电影不为了赚钱,他们站在了商业电影的对面,并难免被贴上“理想主义”的标签。

但天画画天的总经理杨城并不这样认为,“只能说现在是这样一种局面,就是说看的人比较少或者放映的渠道有限,但其实我们有一些片子还是比较好看的,像杨瑾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就不是那种很闷的片,它其实也很好看,也很小清新、也很治愈系,口碑也都挺好。艺术片和商业片的分类并不完全准确,但是不管是媒体报道也好,还是我们自己宣传,总要给自己找一个定位,既然大家现在都这么分类,我们也只好沿用这个分类。”在杨城的理想里,天画画天“不是非要做什么小众电影,我们就要做好的电影,就这么简单。”

三年前,导演郝杰有一部电影《光棍儿》在网络上赢得超高点击量,那便是天画画天的第一部作品。那是一部只有几十万成本的电影,它的成功—至少是受欢迎—给了天画画天信心,相继签约了郝杰、杨瑾等5位年轻导演。而在今年3月举办的香港国际电影节上,内地入围展映的一共不到20部电影,天画画天制作的就有6部,包括李睿珺导演的《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杨瑾导演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郝杰的新作《美姐》,彭韬导演的《焚尸人》,钰柯导演的《翡罗弥诺浮彼亚II》,李珞导演的改编自《西游记》的《唐皇游地府》。而且,这6部电影的风格迥然不同。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是杨瑾第一部在内地获得公映许可的电影,成为天画画天的签约导演,“这最大限度地让导演可以安心创作,不用为了生活奔波。”杨瑾觉得,公司基本不会介入到电影的创作中。杨城介绍说,公司对导演并没有什么限制,“只是你有新的剧本,我们要第一轮看;我们觉得不能操作的话,你可以去找其他的公司谈,我们也会帮着找其他公司谈。”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总投资有150万,天画画天出了三分之一。杨城说,没有人会抗拒赚钱,但天画画天没有那么急切的心情,并没有从生意人的角度来理解电影行业。同样的,这样理解的也许并不只天画画天,“它虽然不是那种看着很赚钱的东西,但就算赔钱也不会赔多少,所以有些人会出于各种目的来投资。可能是觉得这个电影或者这个导演不错,他愿意参与,可能是觉得应该会达到收支平衡,然后还让公司多了一个作品。有很多商业片、大烂片,赔钱还挨骂,我们这个就算赔钱也赔不多,但你肯定不会挨骂,是不是?它还可能对你公司带来一定的品牌效应,所以怎么看都是很划算的。总的来说,投这种电影,我觉得至少是不吃亏的。”

Q = 《旅伴》

A = 杨城

Q:你们制作的电影已经有三部是拿到公映许可的,票房怎么样?

A:基本上没有什么大规模上映,就是杨瑾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可能还好一点,但是也不多,也就几万块钱吧,就是能分到我们这儿的最多几万块钱。

Q:你们现在会看重票房吗?

A:就是你片子再好,但是渠道有限,所以我们在做自己的渠道。南京一个影评人卫西谛发起了“后窗放映”,我们在合作,已经布局了10个城市的30家影剧院,每周可能有一两场的放映。因为除非是那几个当红的片子,很多片子有的场子上座率其实很低,可能就几个人。有一次在南京,下午一点多,有一个厅在放我们的片子,有一个厅在放《中国合伙人》,发现看《中国合伙人》的根本没有人看我们那个片子的人多,所以我们单场的上座率都还不错。

Q:“后窗放映”这个项目盈利了吗?

A:因为才一个多月,也谈不上什么盈利,我觉得差不多收支平衡,因为运营也不会有什么压力,不需要太多投入,主要就是一些人力的投入。

Q:你们制作的电影很多时候被称作低成本电影、独立电影,但是我想低成本也好、独立也好,它们不应该是电影的目的。

A:那可能是一个手段,可能是一种策略,而且有的时候是不得已而为之,比如说杨瑾那个片子,我们也想花几百万来拍,但我们没有那个钱,只有先这样拍。

Q:现在你们是有三部片拿到公映许可的,对你们而言,是不是希望每一部片子都有机会上院线?

A:肯定是希望尽量能让更多人看到。但是我们有的片子,我们投的这个片子可能是通过这种方式去观察这个导演是不是有潜力,所以很多电影的成本特别低,它根本就无法达到放映标准,不是说它的内容有多么敏感,它是达不到那个技术标准。

Q:从公司的角度来讲,是希望每一部电影都有机会能公映,对这些习惯于以前独立创作的导演来说会不会有影响?A:导演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他觉得这个是伤害他的创作,他可以继续他以前的方式,我们也会尽可能地支持;他如果觉得自己可以接受,并不妨碍他的创作,那就没有问题了,就可以按照这个目标的方向来操纵。

Q:现在观众看电影也不只在电影院,艺术电影上院线又很困难,《光棍儿》曾经在网络上获得过高点击率,所以你们会不会尝试更多渠道?

A:我觉得互联网是将来最重要的一个平台,它可能比电影院更重要。前段时间我看斯皮尔伯格跟卡梅隆参加的一个论坛,他们也说,影院将来可能成为一种类似于百老汇剧院的样子,就是演音乐剧的这种地方,会成为小众文化的一个平台,视频网络在将来会更重要,这种视听产品的渠道可能是更重要的,是属于未来的。我的观点是影院在十年以后可能就饱和了,饱和之后就开始慢慢衰退。

Q:你们自己会有一个时间表吗?做电影,几年内要求盈利?

A:我觉得5年以内会盈利,所以我其实不是很着急,因为这个本身投入也不是很大,我们没有很着急的时候。

Q:中国现在专注拍摄艺术片的还是很少,是因为本身艺术片的容量有限呢?还是比如电影的投资者们还没有看到这个行业的光芒?

A:容量有限是肯定的。如果说这个东西都很赚钱,那大家早就抢着做了。问题就在于这个东西不是很明显能很快赚钱的事,但是很多人都把电影行业理解成一个产业,从一个生意人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但是我们不一样。我们真的更热爱电影,我们更愿意看到做这个东西的品质。我们的投资人虽然也是一个生意人,但是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他也是上海工人影评运动的一个骨干。所有这些机缘巧合在一起,我们才可以做这样的电影。可能对其他电影公司的老板来说,他们更看重的是经济效益,电影只是挣钱的一个手段。它只是一个挣钱的手段,就不会看到电影本身的意义。

上一篇:趣味 9期 下一篇:旅游 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