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相和 平远重深

时间:2022-09-26 05:55:23

水墨相和 平远重深

摘 要:王维的诗歌描绘景物横向平行排列,这就有利于我们教师在讲授诗歌时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为其打造美妙的课堂,从而激起学习的热情,教师也能满足个性化的教学。审美体验的产生有赖于知识、经验和想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为学生提供更有吸引力、更强大的学习经验,更真实、更有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王维;诗歌

在讲解王维的《使至塞上》前,了解到学生对王维诗歌的突出特点“诗中有画”停留在“诗中有画的感觉,很美”的最表层理解上。小学教材中《鹿砦》《竹里馆》《送元二使安西》等著名的诗歌确实都已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但询问他们这些文学上的瑰宝给他们留下了什么?却只有背诵和书本上的那张插图。苏教版初中语文一共选编了一首王维的诗歌:七年级下册《使至塞上》。笔者认为在讲解王维诗歌时要为学生打造美妙课堂就迫切需要信息技术。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可贵的是,他用简练的结构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无言之美、无尽之意,被看做是艺术中的艺术。

古代称职业画家为“作家”,而王维是办公与诗翰之余,染指绘事,称“戾家”。中国画重工笔,和文字书写是同样的工具同样的方法,王维从绘画和音乐的角度去描写自然,抒致,所以诗歌充满形、色、声、韵,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他创造了诗与画的新境界,为后世所仰慕和追求,但没有人能在两个领域同时达到他的高度。绘画的最初题材便是山水,山水一直和人类之间缺乏共通的语言,彼此之间的沉默也注定了保持着距离,保持着差异,保持着排斥。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指出,“大自然”也是一种价值观,相对于剥夺人类天性并且囚禁住它的社会制度而言,它就是另一种价值。同时大自然也可以被解释成人类心灵深处仍然停留的自然状态,或有意希望再度变成自然的那份渴望。

所以要理解引发诗人创作的第一动机——情感,就要对他描绘的场景进行还原和再现。一望无垠的大漠、汩汩泻去的长河、一辆车、数行雁,给人带来平衍、开阔、旷邈的视觉效果。沈德潜曾评王维诗“右丞五言律有两种:一种以清远胜……一种以雄浑胜。”高远、深远构图所画景物,大都是高山大壑,奇峰急流,产生的效果是巍峨耸峙与曲折纵深的视觉效果,不适宜用平面的图画去展示,王维山水画的构图特点多取平远,诗歌中描绘的景物横向平行排列,这就有利于我们教师在讲授诗歌时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

审美体验的产生有赖于知识、经验和想象,传统的教材只有平面的文字、表格和黑白的插图,倘若学生未亲临大漠,未徜徉于崇山峻岭之间,他无法从教师的口述和白纸黑字里有更深刻的学习体验,并进而激起学习的热情,教师也不能满足个性化的教学。此时,信息技术支持的图片、视频和先进的教学手段的出现解了燃眉之急。颜色和声音带来的阅读体验极容易传给这首诗的每一个读者。笔者播放了甘肃大漠风情视频,出示了大雁南归的系列图片,学生在欣赏完与诗歌契合的景致后,找到了产生共鸣的物体,对千百年前精神上的共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不是在教师

为主导的教学过程中,强迫学生接受对王维的理解。这也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何《使至塞上》的颔联被评为“从一个侧面再现了盛唐历史的一幕悲剧”,为何与王维同时代的殷璠就曾高度评价他的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学生就自然想到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这样就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有吸引力、更强大的学习经验,更真实、更有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一项重大目标,着重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强调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取得初步成效后,笔者在思考,虽然学生能够把经验与想象结合起来,通过现实的景致去理解跨越时间、空间的诗人的情感体验,学生接受的还是教师的理解,并未切实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另一个班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布置课前预习:请通过网络的平台找到你心中的《使至塞上》风光图。学生对课后反馈练习也轻松自如,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所以笔者认为诗歌教学应加快运用信息技术,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诗歌都适合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关键在于教者能否紧紧抓住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特征,作出相应调整,信息和通讯技术也许可以创造出一个可扩展的智能,真正的智慧在于我们让其与课堂有机融合,为学生打造美妙的体验。

参考文献:

[1]洪惠镇.吴道子 王维[I].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191,152.

[2]约翰·伯格.看[I].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5.

[3]贺新辉.全唐诗鉴赏辞典第二卷[I].中国妇女出版社,264,267.

[4]丁钢.用新技术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J].中小学教育,2011(8):45.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

上一篇:巧借鉴,让作文教学由无力走向有效 下一篇:浅谈新课程下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