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风波逼出来的风险基金

时间:2022-09-26 05:46:14

价格风波逼出来的风险基金

受国际市场影响,2008年以来我国的蚕茧价格直线下滑,养蚕农户叫苦不迭,然而,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却有另一番景象,这里的养殖户并不担心价格问题,他们对蚕茧销售充满信心,之所以如此,要从2003年的那场价格风波说起。

江西省永新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种桑养蚕,到本世纪初,桑园种植面积已达4万亩,年产蚕茧400吨,是当地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在江浙一带做了20多年蚕丝加工生意的高祥年,看到这里的蚕茧原料越来越多,就于2002年把加工厂搬到了永新。没想到第二年3月,蚕丝价格突然跌到了低谷。蚕丝的价格在1个多月时间里跌幅过半,加工企业缩小了规模,蚕茧经销商面对农户时也只能开出低价自保。

蚕丝价格下滑直接影响了农户的收入,茅坪村村民尹月桂种了5亩桑树,正常情况下每亩能收入4500元,而降价以后,每亩只能卖到2500元,还不如种花生的收入。种桑养蚕不赚钱在全村已是普遍现象,村里挖桑砍桑的事件接连发生。

村支书贺根生心里明白,如果不尽快想出个解决的办法,全村的1000多亩桑树就有可能保不住了。

2003年7月,贺根生找到县蚕桑办副主任李平华,希望他能帮助想办法解决困难。永新种桑养蚕20年来,从未遇到过这么大的波动,李平华也觉得有点措手不及。他曾考虑过让收购企业实行保护价螺购,可事实上,由于蚕丝降价,作为中间商的蚕茧收购企业也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他们收购蚕茧怕亏本,另一方面,他们也怕农户砍掉桑树,而让他们从此失去摇钱树。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2003年7月,蚕茧收购商龙玉环和几个收购企业的代表,也找到了蚕桑办,他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企业和政府共同设立一个帐户,由政府放入一定金额作为担保,收购企业以保底价收购蚕茧,如果价格不能好转,则以这笔钱承担风险,等价格好后企业再从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补充到这个帐户当中。

为了扶持全县蚕桑产业,企业提出的办法得到了县政府的大力支持,2004年1月,永新县政府从财政里拿出70万元作为收购蚕茧的专项风险基金,支持收购企业以保底价收购蚕茧。企业亏损的从70万里给予补贴,如果行情好,收购企业就要把蚕桑发展的扩充金回填到蚕桑发展风险基金里面去。

2004年7月,龙玉环以每公斤16元钱的保底价收购了蚕茧。然而最后出手时却只卖了14元的低价,赔了18万元,这一年年底,龙玉环得到了蚕桑基金的如数补偿。

经过两年时间的低价徘徊,2005年3月,蚕丝价格终于大幅回升。这一年,蚕茧成了紧俏商品,蚕茧收购企业普遍获得了丰厚的利润,龙玉环又从利润中提取30%共18万元,放回基金帐户。

蚕桑基金稳定了军心,然而,要抵御价格风险,稳定增收,还需要延长蚕茧的产业链。

2006年夏天,永新的一家企业引进了一条年产10万床蚕丝被的生产线。蚕丝被当时在各大城市市场很好,被消费者称为空调被。据老板周友林介绍,一床2斤重的蚕丝被能卖400元钱,可以消耗转化4.5公斤左右蚕茧,并且蚕丝被的价格相对稳定,对降低风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7年,永新县蚕桑业年产值达到了2亿元。多年来,永新的70万蚕桑基金尽管只动用过一次,然而,正因为它的存在,永新县10万蚕桑农户面对价格风波,才依然能种得开心,养得放心。

点评:政府的风险基金使得收购企业和农户不必担心价格波动,并能保证他们获利,确实是应对价格剧烈波动的良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行业、任何产品都会面临价格风波的考验,由政府或利益相关各方共同建立风险抵御机制(如风险基金),才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冲击。

CCTV-7《致富经》栏目2008年9月18日播出

上一篇:生吃的玉米卖给谁 下一篇:大个珍珠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