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何离家出走

时间:2022-09-26 05:09:02

一位母亲来到心理咨询门诊,向我诉说了她的独生子的“顽皮”史:出生2年后,父亲就因、吸毒离家而去,母亲既当妈、又当爹,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大。儿子不领情,从小调皮捣蛋,脾气大,伤人毁物,不听大人劝说,看到邻里孩子手中的食物要去抢一把,看到商场橱柜里的玩具就要伸手拿,若不同意买,他就大哭大闹,在地上打滚,引旁人围观,逼你非迁就他不可。上幼儿园后,经常欺负小朋友,把喜欢的玩具拿回家。读小学时,学习不专心,常常逃学,玩游戏机,当老师面说谎,回家与母亲顶撞。小学毕业时,竟独自离家出走,拿了抽屉里的10元钱,扒上火车,去西部某“卫星发射中心”,说是去“造宇宙飞船”。家人四处寻找,杳无音讯。一个月后,铁路上的一位亲戚才把他送回家。原来他抵达某“中心”后翻墙而入,被保安人员逮住一顿狠揍,撵出大门。孩子身无分文,只好流浪街头,吃人家的剩饭,宿车站码头,最后又扒上列车,去一铁路系统的亲戚家。为了逃票,在列车进站前匆忙跳车,结果全身多处摔成骨折,幸得那亲戚的救助,孩子才能活着回家……

这段离奇的诉述来自一位普通的母亲之口,令我震惊。生活中竟然有这么典型的“行为”故事!可以肯定,这孩子今后的发展不容乐观,因为他自幼的生活经历遭受太多的曲折:家庭崩解、父爱缺失、教养方式的错误、同伴交往不良、社会化过程体验的痛苦……

行为是儿童精神病学领域对品行障碍表现的一种描述,这类行为不符合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如说谎、逃学、流浪不归、纵火、偷窃、欺骗行为等。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来看,行为一般是习得的。这位母亲的诉说正好证明了这一点:孩子需要的东西不能得到孩子大哭大叫众人围观买玩具迁就他孩子学到满足需要的大哭大叫方式。同理,孩子的行为也是这样,由于错误的“强化”或“鼓励”而一步一步学到。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认为,父爱的缺失在行为的形成中具有关键性意义。儿童在早期的性别认同上情感被忽略,需要未能满足,会使之陷入一种慢性挫折的心理状态,形成无意识的内部冲突,为了应对挫折,会用攻击行为和行为作为应对挫折的一种反应方式。行为的孩子看起来很狂妄自大,其实心理内部极端自卑,他们恐惧惩罚,恐惧他人对自己的漠视。因此,从儿童心理的层面分析,行为的根本原因,依然在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孩子早期的体验上。

面对这位母亲,我提出三点建议供她参考:

其一,改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应实施及时、必要的惩罚。犯错误后若该惩罚时不惩罚或是延迟惩罚,都会起到“表扬”的强化作用。需要说明的是,惩罚不是体罚,不能滥用。要选择好惩罚物,多用社会性惩罚物,如控制交友时间等,调动孩子的羞耻感。还要注意对其良好行为的表扬,以此逐步替代那些错误行为。处理孩子错误行为的另一种方式是采用“消退法”,即对那些故意惹人注目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使孩子这种行为的目的不能达到,他就会“自讨没趣”,今后这类行为就会减少。“消退”不是纵容错误,而是避免错误的强化,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改正错误。

其二,促进孩子社会化发展。儿童在3岁左右能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6岁左右应能认识到自己在家庭的地位和任务,小学阶段能逐步掌握社会行为规范。这位母亲需要加强对孩子社会化发展的培养措施,如再组家庭,让孩子感受家庭的人际温暖,注意亲子间的情感互动,提供良好的行为示范,并让孩子走出家庭,与正常儿童多多交流,相互学习。对孩子的行为应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和要求,在孩子情绪平稳时讲清道理,培养孩子自知与自控的能力。当然,家庭教育还要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使孩子在优化的社会环境中良性发展。

其三,给孩子成功的体验。成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也是一种科学的行为矫正方法。几乎所有的行为的儿童都很少有成功的体验,他们自小在挫折与失望中度过,在漠视与谴责中长大,他们内心极端自卑,比正常儿童更需要得到肯定。这位离家出走、饱经世态炎凉的孩子心理之脆弱可想而知,该是母子之间平心静气好好谈一谈的时候了!孩子已经长大,从他只身外出、怀着造宇宙飞船的理想、揣着10元钱外出生存月余的经历来看,孩子也有许多优点,这些品质虽在一般“好孩子”身上难以见到,却是现代社会生存的必要技能,难道不值得肯定么?对孩子的看法转变了,为母者就会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接受孩子、理解孩子,就会重新敞开宽阔的胸怀,对孩子施与正确的母爱!面对态度转变的母亲,一贯行为的儿子终有一天会顿悟:我会成功,我会报答母亲的一片养育之恩!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上一篇:如何给宝宝讲故事 下一篇:抑制孕期呕吐的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