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基于跨界供应链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26 04:05:34

江苏省基于跨界供应链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已成为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工程之一。文章在分析江苏省制造业、物流业及两业联动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业联动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对策建议:进一步推动制造业物流外包,促进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一体化,全方位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合理选择两业联动发展模式等。

关键词:制造业;物流业;联动发展;跨界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259.2/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2-10 -03

一、引言

80年代后期,供应链的概念逐渐进入企业的视野并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企业的管理模式从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纵向一体化的封闭模式,转变为分散网络化的横向一体化的开放模式,以适应复杂和动态的市场环境。

结合供应链的定义,这种以大型制造企业为核心,将所有原材料供应商、通用零件及专用零件供应商、物流服务供应商、分销及零售商等经济活动主体组成一个整体,形成供应链条并建立自上而下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以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制造企业的供应链。

其实制造业供应链本质是将原有制造业内部价值链拓展到外部,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者各个关键节点的价值链,通过供应链上成员企业的合力运作,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高效运转,来实现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所以物流服务供应链是以制造企业营销网络为基础,围绕核心物流企业,对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为企业物流提供包括运输、仓储、包装搬运等物流全部功能的物流服务,对物流服务运作进行全过程分析,以促进提高物流服务效率,实现物流服务的价值增值。

2007年9月国家发改委召开的首届全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大会及2009年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颁发,将制造业物流发展提到国家层面,同时也明确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列为物流行业发展的重要工程之一。两业的联动发展,可以让制造业专注于生产制造、工艺和技术的革新等核心环节,而非核心的物流环节则可由专业的物流企业完成,可以提高制造企业的运营效率和自身的竞争力;同时,物流业则更加聚焦于促进自身物流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上,以迎接制造业逐渐提高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更好地融入制造业各环节,实现高效、优质的制造业供应链一体化,实现两业共赢。

二、江苏省两业联动发展现状分析

(一)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1.总体运行平稳

2015年,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实现地区GDP70116.4亿元,比去年增长8.5%,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32043.6亿元,增长8.4%。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152967.5亿元,工业增加值33422.5亿元,增长8.3%,增速比2014年工业增加值增速略低。

从2010年至201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变化趋势来看,随着经济发展及江苏省制造业结构改革的逐渐深入,第二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但是增长率越发趋于平稳,说明在保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的前提下,结构调整逐渐凸显成效。

2.信息化程度提高明显

随着经济改革开放的程度逐渐加深,江苏制造业正越来越深、越来更广泛地融入国际分工系统中,并逐渐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企业逐渐完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订单管理系统及单业务管理系统,提升企业的订单管理、数据处理的能力,逐渐缩短与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

3.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

以核心企业为中心、整合上下游原材料供应、分销及物流资源的供应链管理成为制造企业管理模式上的创新和变革,同时管理水平伴随管理模式的创新而得到明显的提升,充分整合企业上下游企业成员的优势资源,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向“双赢”“共赢”的目标前进。

(二)江苏省物流业发展现状

2016年1~8月份,在国家相关政策和改革逐渐深入的综合作用下,物流业总体运行状况良好,稳中有进。社会物流总额保持平稳增长。1~8月份社会物流总额为145.7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1%,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保持基本平稳的发展态势。

从近几年江苏省社会物流总额、货运总量、货物周转量的发展趋势和江苏省物流业发展趋势看,增长幅度有所平缓,但都在变化区间之内,总体发展态势平稳。

2009年至2014年,社会物流总额处于平稳增长态势,物流市场继续平稳扩大,但是货运总量2013年、2014年相比2012年前有所下降,主要由于受到国际经济形式的影响,国际物流有所下降,所以关于物流业的结构调整、物流企业兼并重组有所加快,在2015年和2016年的数据板块上将有所体现。

从近几年的江苏省物流业增加值变化趋势可见,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得到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充分调动,并保持逐年的增长趋势。并且增长率越发趋于平稳正常区间。

从物流业相关指数看,目前江苏省衡量全省物流业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为物流业综合指数:是综合全省经济发展状况、物流业发展基础条件及物流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的系统性评价指标。

2015年,江苏省全年物流综合指数达到0.5127,比上年增长5.73%。而5年前,2011年江苏省物流综合指数是0.4471,平均年增长2.91%,说明反映全省物流业总体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

注:物流综合指数介于0~0.10之间表明该地区物流行业发展非常差,0.10~0.25之间表明该地区物流行业发展差,0.25~0.30之间表明该地区物流行业发展较差,0.30~0.35之间表明该地区物流行业发展一般,0.35~0.45之间表明该地区物流行业发展较好,0.45~0.65之间表明该地区物流行业发展好,0.65-1.0之间表明该地区物流行业发展非常好。

(三)江苏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现状分析

1.制造企业物流服务外包观念有所改观,并有初步成效

随着江苏省制造业逐渐融入全球经济,特别是逐渐承担起全球制造业重要分工,制造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提升,企业的物流服务外包观念有所改观,并能逐渐凸显成效。

2. 制造业物流占社会物流总值比重逐渐增加

2016年1~8月份,江苏省物流社会总额达到145.7万亿元,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135.6万亿元,占社会物流总额的93%。

下图是2009年至2014年社会物流总额和工业物流总额对比情况。

三、江苏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一)制造业物流服务外包推进缓慢

省内部分制造企业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的管理模式,物流活动主要是在企业内部完成,这种观念在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着企业管理层的思想。近年来,随着制造业逐渐走向全球,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都有所改善,企业管理者的思想开始转变。但是仍有部分企业由于担心物流服务的外包给企业的管理带来麻烦,会依赖物流企业,甚至会泄露企业机密等,迟迟不能接受物流服务的外包业务,造成了制造业物流服务释放缓慢。

(二)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一体化建设成效不足

供应链物流一体化建设,要求链条成员企业之间建立统一的标准,建立互信机制并做到信息共享,达到快速反应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功能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和跨期一体化。现阶段的两业协同发展,短期利益、局部利益最大化仍然是成员企业主要目标,“孤军奋战”的现象比较严重,很难做到以供应链整体利益为中心。

另外,制造业与物流业信息化的建设水平的不一致导致了信息协同和业务上的协同难以实现,导致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一体化成效甚微。

(三)物流业服务水平仍旧不能达到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一体化发展,物流服务水平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物流服务过程包括采购、生产、分销、售后等环节,物流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制造业客户服务的效率。江苏省物流业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在服务质量、服务能力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仍然不能达到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在服务功能、服务范围、服务效率等要求上仍有不小的差距。

(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模式不对称

由于制造业和物流业两业自身发展水平的不一致,导致两业联动发展的不协调。所以必须要寻求合适的两业联动发展的模式,才能使两业协同发展,整合双方资源,最终达到多赢的局面。目前,我省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模式主要集中在:一是制造企业自身提供物流服务及部分物流服务的外包模式;二是制造企业没有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的物流服务供应商,缺乏战略物流合作伙伴。这些发展模式都不能保证将物流服务真正地融入制造业的生产、销售领域内。

四、江苏省两业联动发展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推动制造业物流外包

制造业物流服务外包要突破现有的像运输服务外包的供应链末端环节。进一步提高制造业在包括供应商选择,采购计划制定、库存管理等环节的服务外包比例,利用信息系统共享物流信息,按照生产、销售的计划信息来进行分拣、包装和配送。

另外,在生产物流领域物流服务外包,两业要相互了解,建立互信机制,信息共享,利用最优原则制定双方最优的合作方案。从而制造企业将核心资源配置在生产技术领域,而内部原材料的储存、厂内流通和装卸搬运皆由物流企业完成。

(二)促进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一体化

大力鼓励制造业与物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将制造业与物流业捆绑在一起,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充分调动整合供应链中成员企业的优势资源,一方面要求在原材料采购、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的物流服务供应链一体化;其次在供应商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及最终消费者多方当事方中,进行集成式管理,通过重新设计,嵌入库存管理、分拣、包装、配送等物流功能,进行业务流程重新组合,以促进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一体化;最后促进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信息一体化,通过信息的交换和传输,使供应链各节点环节运作流畅,从而提高制造业物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三)全方位提升物流服务水平

以国家相关振兴物流业发展规划及地方《江苏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和《江苏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为契机,发展专业化、标准化及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物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的水平,更好地融入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中去。

(四)合理选择两业联动发展模式

制造业内不同产品、不同业态可能有不同的物流服务要求,所以制造业与物流业两业联动发展的模式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不同的业态不同产品生产流程来选择和制定恰当的联动发展模式。根据两业联动发展的融入程度,本文将两业联动发展模式分为系统型模式、渗透型模式及合作型模式。

合作型模式中,由于制造企业的规模限制,且信息化程度不高,对于物流的需求往往处于模块化,物流企业不能系统地提供专业的物流服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渗透型模式一般是大中型制造企业,他们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面,而且信息化水平较高,对物流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增值要求比合作型模式较高,这也要求物流企业能提供满足要求的物流服务;而系统型合作模式主要针对大型制造企业,较高的管理水平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在管理模式上已经提前进入“横向、开放型”,对供应链物流的需求相当迫切,所以物流企业必须要提供基于供应链物流一体化的服务,对制造企业的自原材料采购到最终销售提供专业化、整体化规划设计和集成式的物流服务。

五、结论

近年来,江苏省制造业和物流业在国家相关政策扶持及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两业的联动发展也有了初步的成效。但是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这就要求制造业和物流业要审视自身及重新定位在供应链系统中承担的角色,努力缩短两业联动发展的磨合期。

另外,政府及相关行业协会和保障力度也是两业联动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深入调研,出台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制造业与物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协助两业摸索出江苏省特有的两业联动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刘伟,高志军.物流服务供应链: 理论架构与研究范式[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04):19-25.

[2]邹晓晓.制造业供应链物流协同绩效评价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

[3]梅汉宁.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先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应用分析―以广东省江门市为例[J].物流技术,2013,32(5):101-103.

[4]包耀东,程林,王海船等.基于FA-GRA模型的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计量分析-以江苏两业发展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38(5):105-108.

作者简介:

程林,男,江苏宿迁人,南通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物流管理;

包耀东,南通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上一篇:基于“互联网+”的物流仓储行业发展对策研究 下一篇:集合年金: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