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福如教授论治肥胖型消渴病经验

时间:2022-09-26 03:44:42

【摘要】陈福如教授认为 ,现代糖尿病与古代消渴病的证型已有所不同 ,目前肥胖型糖尿病患者较多,临床辨证不可局于一格 ,应大胆地突破三消辨证 ,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应采取中西并用的综合疗法 ,以“人以水谷为本”的宗旨,以“人以胃气为本’的思想为基础,着力阐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病机理论,倡导培补脾土、潜降阴火的治则思想,佐以清热、润燥、行气、活血、祛痰 ,同时参考现代医学治疗经验 ,重视患者胰岛功能的调整 ,降低血糖 ,纠正代谢紊乱。

【关键词】陈福如;消渴病;脾胃气虚;健脾益气

【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568

近年来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糖尿病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且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中老年患病率高于青年,肥胖型糖尿病多见于消瘦型糖尿病。笔者老师陈福如教授是广东省名中医, 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长期从事老年医学的临床研究,对消化、消渴病及重视对临床疗效的总结,对治疗老年病、消化疾病、消渴病及内科疑难病证等经验丰富,疗效显著。笔者作为陈福如教授学术经验的继承弟子,有幸亲身跟从陈老从事临床学习,受益匪浅。陈福如教授临床辨证“以阴阳为总纲,虚实、寒热、气血、表里为目”,主张治疗内科杂病“病从脾胃论治”的理论,临床擅于运用中医经典理论教学,辨证思路清晰、灵活,能够透过表象抓住疾病本源,治以经方、验方用药精道。在多种常见病中,消渴病陈老师也从脾胃论之。

陈老师博览群书,早在《内经》“人以水谷为本”的宗旨,以“人以胃气为本’的思想为基础,着力阐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病机理论,倡导培补脾土、潜降阴火的治则思想,形成较为系统的脾胃内伤病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指出《皇帝内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李杲《脾胃论》的创立,是标志中医发展划时代的三个里程碑,随之的深入学习,方能在临床体现中医之灵魂。脾脏能运化水湿。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水化湿功能正常,湿邪则不易致病。脾胃位于中焦,主要功能是对饮食进行消化吸收,把营养包括各种微量元素,输送到全身的脏器组织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是人体健康长寿的根本保证。《素问?太阴阳明论》云:“脾者土也,治中央,……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这段原文对脾的重要地位给予了充分重视。“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说明脾常储藏胃的精气,为胃行其津液。脾在五行属土,土具有贮藏、化生万物之性。上下至头足,皆以脾运胃内水谷所化生的精气为物质基础。“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脾驻中焦,所运化的水谷精气,营养维系着内脏的筋膜肌肉等组织,脾气健运,营养充分,筋膜肌肉健壮,则维系有力,五脏位置恒定。因此,《素问?平人气象论》言:“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说明人体不能离开水谷精微的滋养作用,即离不开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

陈老师对肝病、胃病、痹症、眩晕、肺病、消渴等在用临床用药上以脾胃的指导思想辩证论治,临床疗效显著。在这里不一一枚举,但其中对治疗消渴病也用脾胃论之,大家都知道其消渴病病机主要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消渴病日久,则易发生以下两种病变:一是阴损及阳,阴阳俱虚,消渴虽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由于阴阳互根,阳生阴长,若病程日久,阴伤气耗,阴损及阳,则致阴阳俱虚。严重者可因阴液极度耗损,虚阳浮越,而见烦躁,头痛、呕恶,呼吸深快等症,甚则出现昏迷,肢厥,脉细欲绝等阴竭阳亡危象。但其不是和一些前辈们一样以养阴润燥为主,以脾胃论治之,但又不拘泥于脾胃,及早干预,以调理脾胃,使其阴阳平衡,减少并发症,正如《圣济总录・消渴门》所说:“原其本则一,推其标有三。”由于消渴易发生血脉瘀滞、阴损及阳的病变,及发生多种并发症,故应注意及时发现、诊断和治疗。对此笔者进行总结。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但陈老师指出,现代人营养充分,饮食不节,肥胖型消渴病居多,目前临床趋向年轻化、肥胖化多见。其次,陈老师对肥胖特别重视,以体重系数为标尺,告知笔者肥胖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中医提出肥人多虚,多湿。

1【病因病机】

1.1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以胰岛素分泌完全不足及相对不足引起,主要病变以血管病变为主,多认为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过程有关。中医认为 ,本病主要是由于素体阴虚 ,饮食不节 ,复因情志失调 ,劳欲过度所致 ,五脏虚弱是发生本病的重要因素 ,饮食不节,过嗜肥甘厚味,日久一则伤脾,二则生湿,在外则表现为形体臃肿肥胖。这是因为脾主运化,具有消化饮食和运输水谷精微的作用。《素问・奇病论》中:“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即指出了饮食不节可导致脾失健运,而脾失健运为消渴病发病之重要因素。故脾胃气虚是肥胖型糖尿病发病的关键病机。

1.2以脾胃论阐发消渴病病机

陈福如教授认为消渴病的发生主要是肺、胃、肾等脏腑功能的失调,其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脾胃虚弱是肥胖型消渴病起病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素体阴虚,饮食不节,复因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所致,五脏虚弱是发生本病的重要因素,阴虚燥热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但现代的消渴病与古代之消渴病有不同之区别,大胆对三消的辩证理论突破,认为脾胃虚弱是肥胖型消渴病起病的根本原因,认同脾胃在五脏中的重要性是基于其输布谷气、交通上下和灌溉四旁,生气因而不竭,四脏皆能安和。若中气失运,水精不能四布,精微难荣他脏,随之诸恙蜂起,百病由生,上下交乱。因此,在临床诊治内科杂病时,陈福如教授辨析无论何种邪气所侵,何脏所损,病久必伤脾胃,脾胃之疾又有别于他脏疾病,涉及到饮食、药物的摄入、运化、转输、排泄,这些全赖脾胃升降出入气机功能好坏,对正气的恢复影响甚大。现代消渴病患者多以肥胖居多,在饮食上偏嗜肥甘厚味,在生活上久坐喜卧懒动,在起居上休息无有常度,在情绪上常又难以自控,日久则严重耗伤脾胃之气,动摇后天之本,为消渴病的发生和发展提供可能。饮食不节,过嗜肥甘厚味,日久一则伤脾,二则生湿,在外则表现为形体臃肿肥胖。这是因为脾主运化,具有消化饮食和运输水谷精微的作用。饮食入胃后,必须经过脾胃的消化作用,才能变成水谷精微等物质,再经过脾气的散精作用而布散到全身,发挥其营养五脏六腑的功能。《素问・经脉别论》概括了饮食在人体内的运动过程和脾胃在其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因此说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过嗜肥甘厚味等不易消化之食物,则脾胃过劳,日久必将耗伤脾胃之气,导致脾气亏虚。脾气虚,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布,反聚而成痰生湿,痰湿聚于体内,蓄于皮下则成肥胖,阻于中焦则困阻阳气。阳气不通,郁而化热,与湿相和,则形成湿热之邪气。故《素问・奇病论》曰: “帝曰: 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 何以得之?岐伯曰: 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1.3.论治以“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为先导

陈福如教授指出:李东垣是在《素问》“土者生万物”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著名论点,创立了脾胃内伤论。《素问?太阴阳明论》云:“脾者土也,治中央,……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这段原文对脾的重要地位给予了充分重视。“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说明脾常储藏胃的精气,为胃行其津液。脾在五行属土,土具有贮藏、化生万物之性。上下至头足,皆以脾运胃内水谷所化生的精气为物质基础。“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脾驻中焦,所运化的水谷精气,营养维系着内脏的筋膜肌肉等组织,脾气健运,营养充分,筋膜肌肉健壮,则维系有力,五脏位置恒定。因此,《素问?平人气象论》言:“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说明人体不能离开水谷精微的滋养作用,即离不开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如《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曰:“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2【辩证论治心得】

陈老师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辨患者之体质:是阴虚体质还是痰湿体质。2)辨虚实;虚多表现为气阴两虚;如气短神疲、口干舌燥、不耐劳累等 ;实主要表现为燥热与脏热、脏毒等 ,如可伴有肝胃郁热之抑郁、焦虑、脘腹胀满、大便秘结等。3)辨气滞血瘀:气滞之表现。

陈福如教授经过多年临床潜心研究,提出“健脾运化为先,和胃温运为要”将前人的健脾观点有所发挥,在临床治疗消渴病疾病时,若见形体肥胖,脘腹痞满,泛恶欲吐,四肢困重,舌苔厚腻,脉濡缓。法宜燥湿醒脾,助阳化气。常选木香顺气丸 【成分】:木香、枳壳(制)、陈皮、香附(醋制)、槟榔、苍术(炒)、砂仁、厚朴(制)、甘草、青皮(炒)。【功能主治】行气化湿,健脾和胃。选用平胃散合藿香正气散加减。药如苍术、陈皮、厚朴、藿香、白术、草豆蔻、砂仁、茯苓、薏苡仁、泽泻、鸡内金等。苍术辛温苦燥,化湿醒脾之力较强,是临床除脾湿之要药,宋・杨士瀛谓苍术有“敛脾精不禁,治小便漏浊不止。”之功,药理研究苍术有降血糖作用,糖尿病湿困脾阳者常作首选。茯苓、薏苡仁淡渗中焦之湿,又能补益脾气,有补而不腻之特点。如湿郁化热可加入天花粉、知母、栀子等;湿热重则可加入茵陈、黄连、黄芩、黄柏等;大便不通可加入大黄、麻仁、槟榔等;合并瘀血可加入桃仁、丹参、地龙等。口干不欲饮,尿黄赤,胸脘痞闷,纳差或易饥,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利湿,健脾除满。方用三仁汤加减。药用豆蔻、薏苡仁、半夏、厚朴、云苓、知母、黄柏、黄连、黄芩、莱菔子、苍术等。又因湿邪阻遏气机,患者亦伴有乏力、身重,可用太子参、黄芪、茯苓等健脾益气之品,以增药效。痰多者可加桔梗、苏子、陈皮等。痰湿壅盛证以头晕、头重如裹、胸闷、呕吐痰涎、脘腹痞胀、困倦乏力。临证常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合二陈汤加减,头痛明显者可据循经选用白芷9g,葛根12g,藁本10g;若头痛、肢痛、胸痛严重,痛处固定,入夜尤甚者,可加用炙水蛭、炙全蝎、土鳖虫各5g,九香虫9g,鸡血藤、路路通各12g;夜寐不宁、梦多纷纭,心烦易怒者加夜交藤30g,炙远志、煅龙骨(先煎)、煅牡蛎(先煎)、酸枣仁、合欢花、紫贝齿(先煎)各15g,百合12g,夹瘀则可加用丹参、桃仁、红花、川芎等活血药物。

3【治疗特点】

陈福如教授在拟定治疗方案上,注重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脾位于中焦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脾与胃同属于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而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即忌温燥之品以劫胃阴,又忌苦寒之品以伤胃阳,还不忘滋腻之剂易滞胃气,投药当以清润、和降为顺。用药上做到甘温适宜,但也不忘佐以苦寒泄阴火之品,给邪以出路,泄阴火以助脾胃阳气升发。其遵从脾胃学说突出地表现为重视甘温补益、调理气机。治疗消渴病基础方主要以用黄芪六君子汤加减,用来益气健脾。以黄芪为方中的君药,是因为黄芪性甘,微温,入肺,脾经。炙用补中益气,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气虚血脱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陈皮及法夏加强祛湿化痰之功,合用本方用之大补脾气,补中气之不足。正如《本草正义》云: “黄芪,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最宜”。《药品化义》也指出:“黄芪,性温能升阳,味甘淡,用蜜炒又能温中,主健脾,故内伤气虚,少佐人参,使补中益气,治脾虚”。陈夏六君子汤亦是在四君子汤中加陈皮法夏组成,基础方四君子汤是后世益气健脾的经典方剂,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脾胃气虚证。方中红参性甘微苦,温,入脾,肺经。既大补元气而益脾气,又能生津止渴;主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消渴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正如《本草汇言》所言: “人参,补气生血,助精养神之药也……用之可以生津而止渴; 脾胃衰薄……用之可以和中而健脾。”白术健脾燥湿,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两者合用健脾除湿力更强,能促脾运化;炙甘草味甘调中,也可补脾益气。诸药合用,针对肥胖的消渴病患者脾气亏虚这一主要病机,共同达到益气健脾的目的。

案例1宋某,男,48 岁。以“多饮多食多尿4周”主诉来诊。患者4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无力,腰膝酸软,头身困重,患者多年来,嗜食肥甘厚味,喜卧懒动。未就诊进行过系统治疗。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史。父亲有糖尿病史。现症见:患者,体型偏胖,身体浮肿,面色白光白,面部浮肿。喜饮多食多尿,大便完谷不化,小便清长。舌体胖大,舌色白,舌苔白腻,脉浮滑。理化常规检查:空腹血糖 14. 8mmol/L,早餐后2小时血糖16.2mmol/L,其他指标正常。诊断:消渴病。证属脾胃气虚之寒凝湿阻。治宜补中益气,祛湿散寒。方用:黄芪 30g,红参 15g,白术 15g,茯苓 20g,炙甘草 15g,黄连 15g,黄精 20g,枸杞子 15g,丹参 15g,补骨脂 20g,杜仲 15g,水煎服,每日 1 剂,取煎汁 100mL分 3 次口服。嘱患者禁食生冷、肥甘厚味,注意作息规律。8 周为1 个疗程。首次复诊,空腹血糖10.5mmol/L,早餐后2小时血糖14.7mmol/L。与治疗前比较有所下降,但效果不显著。四肢无力感减轻,脾胃消化功能见强,饮水量较治疗前比较有所减少,不甚明显,尿频现象减轻。面色淡红,面部仍浮肿。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苔滑,脉滑。方中加入黄芪20g,葛根 20g。病患日久阳气不足,阳不化津而渴,加大黄芪用量,补中益气,温养脾胃;葛根,五味子,生津止渴,针对消渴病的主要症状;补骨脂15g,强筋骨。2次复查,治疗效果明显,空腹血糖7.2mmol/L,早餐后2小时血糖12.2mmol/L与治疗前比较,血糖降低较明显。四肢无力感明显减轻,头身困重感也明显减轻,消化功能明显增强,饮水量明显减少,小便次数明显减少。面色淡红,面部微有浮肿。舌体肥厚,仍有胖大,舌质淡红,苔滑,脉滑不明显。茯苓 15g,缓效利水渗湿。3 次复诊,治疗效果显著,空腹血糖 6.5mmol/L。早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患者自述,身体状态明显变好,无乏力感,饮食正常,消化功能良好,大便正常,小便次数略多。面色淡红,面部无明显浮肿。舌体不见胖大,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略滑。沿用此方。4 次复诊,空腹血糖 6.1mmol/L,早餐后2小时血糖9.9mmol/L,患者自觉神清气爽,无力感消失,饮食正常,小便次数偏于正常。患者面色淡红,面部无浮肿。舌体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追访6个月,空腹血糖值均低于7.0mmol/L,餐后2小时均低于11.0mol/L。

案例2白某,男,36 岁。以“口渴多饮 3 个月,加重 1周,自觉略有消瘦”为主诉就诊。症见口渴多饮,日饮水量 3000mL 以上,尿量与饮水量相当,多食易饥,形体偏胖,大便干,小便清长,夜寐尚可。查体:神清,形体偏胖,舌淡红 ,苔白黄相兼,脉细。血压 130/70mmHg。理化检查:空腹指尖血糖 7.2mmol/L,尿糖( - )。心电图示:正常心电图。中医诊断:消渴病(肺胃气虚证)。西医诊断:2 型糖尿病。治宜健脾益气。药用黄芪 30g,党参20g,白术 15g,茯苓 20g,炙甘草 15g,黄精 20g,枸杞子 15g,丹参 15g,补骨脂 20g,杜仲 15g,7 剂,200mL,3 次/d,口服。嘱患者低糖饮食,饭后 1h 后适量运动。二诊:患者服药 2 周后来诊,口渴多饮,多食易饥等症状已明显改善,但仍有口渴。查体:舌红,苔稍黄,脉数。理化检查:空腹指尖血糖 6. 7mmol/L。药用前方去川牛膝,加薏苡仁 15g 以顾护脾胃,防止寒凉药物过量以伤脾阳。三诊:患者服药1 个月后复诊,口渴多饮,多食易饥症状基本消失。查体:舌淡红,苔薄白,脉缓。理化检查:空腹指尖血糖 5. 8mmol/L。继服前方以巩固疗效。按患者口渴多饮,日饮水量 3000mL 以上,尿量与饮水量相当,多食易饥,空腹指尖血糖 7. 2mmol/L,可以诊断为2 型糖尿病。患者因平素喜食川味,辛辣香燥,以致肺胃为燥热所伤,津液输布失司,胃火炽盛所致。治疗以清泄肺胃之热,养阴生津为治疗大法。首诊方用消渴方合玉女煎加减。其中生石膏、知母清肺胃热而生津止渴;生地、玄参、麦冬滋肺胃阴,合以生甘草、乌梅酸甘化阴,诸药齐用,共奏清肺胃热,养阴生津之功。二诊:患者口渴多饮,多食易饥症状已明显改善,但仍有口渴。所以前方去牛膝,改加薏苡仁 15g,以顾护脾胃,防止寒凉药物过量以伤脾阳。三诊:口渴多饮,多食易饥症状基本消失。所以继服前方以巩固疗效。

4【体会】

综上所述,脾胃气虚为其病变根本。所以顾护脾胃之气,为其根本治疗大法。脾的运化失常,又易引发痰湿,如此循环往复,则可使本病加重。所以在临证时,要特别注重对脾胃的调理。总之,临床上要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而相应的变通,遣方用药谨记辨证,灵活加减,以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肥胖型消渴病的病机为脾胃气虚为本,总结出此治疗肥胖型糖尿病中药方,诸药配伍,健脾益气,意在治本,清热养阴活血,意在治标。标本兼顾,攻守兼施,应用数十载,疗人无数,堪称经典,笔者从师三年,仅学皮毛,许多方面仍需努力学习,其临床经验之丰富平生少见,深有体会,病从脾胃治疗是中医治病的一大法则,对治疗各种疾病都有普遍指导意义,但仍需结合临床抓住核心病机,辨其标本,.笔者从辨证到处方、从理论到实践,全面介绍了陈福如教授治疗肥胖的消渴病的临床经验,旨在与各位同仁共同交流和探讨。

上一篇: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临床观察 下一篇:临床护理支持系统的建设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