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母婴传播阻断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09-26 03:34:24

乙型肝炎母婴传播阻断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HBV)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方法:从1928例孕妇中筛查出病毒性乙肝患者118例,分别于产前3个月每月肌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U,共3次,孕妇所生新生儿,生下即按0、2周龄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接受被动免疫,分别于1、2、6个月龄肌内注射乙肝疫苗接受主动免疫。分别于小儿1岁、2岁时各随访1次。结果:经过产前、产时、产后3个阶段主、被动联合免疫的阻断,乙肝表面抗体阴性率95.80%。结论:说明采用主、被动免疫联合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取得很好效果。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母婴传播 联合阻断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042

乙肝病毒感染是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近年研究表明母婴垂直传播是HBV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它不仅造成人群中众多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严重威胁我国出生人口的质量,而且也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癌的重要因素,据统计,在围生期因母婴垂直传播感染的HBV,今后约70%发生慢性乙肝,其中约25%可能死于肝硬化和肝癌[1]。因此,HBV母婴传播的阻断技术意义重大。根据HBV母婴传播途径在产前、产时及产后3个阶段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实施主、被动免疫联合阻断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进行乙型肝炎母婴传播阻断的孕妇118例,患者均为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大三阳71例,小三阳47例,乙肝DNA病毒复制阴性77例,阳性41例。118例患者均无孕期并发症。

阻断方法:①分期:采用28周起每4周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预防宫内感染。②分娩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尽量减少产程中胎儿损伤。最好1人接生,另1人处理新生儿;如接生时,胎儿娩出后更换手套再处理新生儿,断脐时用止血钳操作,以防新生儿皮肤黏上的HBV从脐带断端进入新生儿体内。新生儿尽早沐浴,清洗身上的母血和羊水。③产后:产后对新生儿采取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联合免疫阻断即新生儿生后2小时内肌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U,与此同时,在另侧上臂肌注乙肝疫苗10mg,此后1个月内再肌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U,1个月、6个月再分别接种乙肝疫苗。④喂养:HBeAg阳性及病毒复制阳性的产妇所生新生儿给予人工喂养,其余给予纯母乳喂养。

结果

新生儿24小时内静脉血乙肝病毒复制阳性2例,HBsAg阳性和HBeAg阳性2例,HBeAg阳性和HBcAb阳性35例,HBsAb阳性和HBcAb阳性18例,HBeAb阳性和HBeAb阳性5例,全阴性15例。

6个月后复查,其中HBsAb阳性103例,HBsAg阳性5例,病毒复制阳性2例,12例未产生HBsAb。

18个月后复查乙肝表面抗体阴性150例,慢性乙肝携带5例,其中慢性乙肝携带者其母亲均为大三阳,病毒复制阳性,且滴度高,追问其母亲病史为有明显家族史。

经过产前、产时、产后3个阶段的阻断,乙肝表面抗体阳性95.80%。

讨论

根据血清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57.60%,HBsAg携带率9.75%,推算全国有6.9亿曾感染过HBV,其中有1.2亿人长期携带HBV,估计现在有慢性乙肝患者超过2000万,乙肝给患者、家庭、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给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2]。根据近几年的阻断成果分析,经过全程阻断新生儿感染乙肝率仅4.2%,其中均为乙肝大三阳孕妇所生新生儿,且有家族史,阻断总有效率95.80%。因此可以看出,乙肝是可以有效预防的,新生儿宫内感染的主要原因与母亲体内病毒含量的高低呈正相关系,产时的预防也很关键,接生单位要做好严格消毒隔离制度,掌握好顺产及剖宫产指征,新生儿处理及产后母乳喂养问题,产前、产后的主、被动联合免疫是关键。

目前,乙型肝炎的母婴阻断技术在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借鉴国内较成熟的母婴阻断技术结合临床制定的母婴阻断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大家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小毛.妊娠合并重型肝炎救治的基础与临床.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558-561.

2 乐杰.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5-149.

上一篇: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特点及阻断措施的临床应用分... 下一篇:自身抗体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断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