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中“信”的考述

时间:2022-09-26 03:16:41

摘 要:《尚书》是我国一部主要的文献资料,记载了从传说中的帝尧,到秦穆公的历史事实,也是儒家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在这部经典文献中 “信”字出现了7次,这些对于我们了解先秦诚信思想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尚书》;诚信;天命

《尚书》是我国一部主要的文献资料,记载了从传说中的帝尧,到秦穆公的历史事实,也是儒家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在这部经典文献中 “信”字出现了7次。分别见于:《汤誓》:“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尔无不信,朕不食言。”《盘庚上》:“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今汝聒聒,起信险肤,予弗知乃所讼。”《牧誓》:“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无逸》:此厥不听,人乃或诗张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则信之。”《君奭》:“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天不庸释于文王受命”。《顾命》:“昔君文武丕平,富不务咎,底至齐信,用昭明于天下。”《吕刑》:“民兴胥渐,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诅盟。”等,当然还有与“信”意义相同的文字。这些对于我们了解先秦诚信思想起到重要的作用。

《尚书》中出现的这些“信”字,大概有二种解释:其一,《尚书·盘庚》篇中的“起信险肤”,其“信”字应通“伸”。其二,“相信”、“信任”和“诚信”,如《汤誓》中出现的“尔无不信,朕不食言”等。《尚书》中出现这么多关于“信”的载录,说明先秦的士人已经充分认识到“信”的重要性,因为讲诚信而国兴,失诚信而家亡。《尚书》中的“诚信”思想自始至终贯穿在“敬德保民”、“民无信不立”的思想之中,《尚书》举出两个方面来说明诚信的重要性。从正面上说,《尚书·尧典》载:尧“允攻克让,光披四表,格于上下”。《 尚书·无逸》载:汤因“信”而立商,盘庚因“直”、“忱”(即诚信)而使殷商中兴,文王因“忠信而致爱”达到“用咸和万民”。可见,讲诚信,则国家兴盛。同时,《尚书》也从反面说明失去诚信而国破家亡的事情。《尚书·甘誓》载有扈氏如何 “有扈氏威侮五行,殆弃三正”。他蔑视五行运行规律,懈怠和废弃天、地、人的正道,丧失诚信。结果,招致“天用剿绝其命”的结局。夏朝也是这样,《尚书·汤誓》载:夏王桀耗尽民力,掠夺民财,引起民众极大怨愤,以至民众怒曰:“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这说明夏桀已完全丧失民信。正如孔子所说:“民无信不立”。

诚信也与法律有密切的联系。《尚书·吕刑》载:“民兴胥渐,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诅盟。”三苗黎民,在酷刑之下,非但不醇厚,反而狡诈残忍。这是因为他们在酷刑苛法之下,惯于背信弃约,养成巧诈奸邪之风。所以说酷刑严法是不能造就国民诚信的品格。只有靠不断的诚信的教育。所以帝尧登位伊始,便废除酷刑苛政,大大减轻百姓的各种压力,特别注重道德教化。《尚书·吕刑》载:帝尧放逐三苗后,便立“三后”辅佐朝政,“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种,农殖嘉穀”。即伯夷降典以正民心,禹平水土以定民居,稷降播种以厚民生。《尚书·吕刑》载:“非讫于威,惟讫于富,敬忌,罔有择言在身”要大公至正地按章程办理狱案,则“无简不听,具严天威”。从《尚书·吕刑》,我们可以知道,任何情况下,法律都必须建立在诚信的道德的基础之上的,没有诚信道德就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契约关系,没有契约关系,法律将是一纸空文,没有法律,也就不会有国家的存在。

《尚书》中的“诚信”思想又是与天命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在《君奭》中,周公提出:“天难谌,乃其坠命,弗克经历”。《尔雅》对“谌”的解释为:“诚也,信也”。也就是说,上天是帮助诚信者的,如果不懂得对天命诚信,就会丧失天命,不能长久。这是因为,只有德性高的人才能有对天的诚信,敬畏,那么治理天下也就是德性高的人,即“以德配天”。那么对统治阶级而言,只有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操行就会得到“天命”的庇护,因此,“奚志以昭受上帝,天其申命用休”(《尚书·皋陶漠》),也就是说,要以好的德行等待接受上帝的命令,上天就会不断赐福给你。而夏桀和商纣灭亡,就是因为他们“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尚书·召诰》)所以说,“天命”与“敬德”是一致的,遵“天命”就必须“敬德”,而“敬德”就必然遵“天命”,否则,统治者将失去自己的地位。所以,君以德待民,民亦以德奉上,正所谓“信诚匡助”。当然,诚信又是与上帝的意志有密切联系。讲诚信则得到天命的帮助,失诚信则得到天命的惩罚。《尚书·君奭》载:“厥基永孚于休,若天忱”。那么,这种上天对诚信者的帮助又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呢?《尚书·大诰》载:“天忱辞,其考我民。”《尚书·康诰》曰:“天良忱,民情可大见。”即上天对诚信者的帮助,在民情上完全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讲诚信者,则得民信;得民信者,则得民心;得民心者,则得天下。正如孟子所言:“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诚信、天命、敬德和保民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总的来说,《尚书》中的“信”思想是先哲贤人具备和追求的一种品质与美德,讲诚信而保天下,失诚信而失天下,统治阶级的道德操行决定着社会的道德状况,直至政权的巩固与否。同时,诚信是一种人人必备的优良品格,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对我们当前社会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这就告诉我们讲我们每个人都要讲诚信,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复兴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唐贤秋、李秀芳,《尚书》中的诚信思想管窥[M],行政论坛,2003(9).

[2]王公山,略论《尚书·吕刑》诚信思想及诚信原则[M],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7(5).

作者简介:曾高,男,汉族,1991年出生,海南省琼海市,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

上一篇:美国体育精神对于我国体育精神教育的启示 下一篇:浅谈交际中指示语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