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尧典(节录)

时间:2022-05-02 12:50:30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百兽率舞。”(选自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

【注释】

①教胄子:教育子弗,使其成长。胄,长。

②票:庄严。

③无虐:不苛刻。

④歌永言:永,长。这句说歌是延长诗的语言,徐徐咏唱,以突出诗的意义。

⑤声依永:声音的高低又和长言相配合。声,五声――宫、商、角、徵、羽。

⑥律和声:律吕用来调和歌声。律吕,六律六吕,乐器。

⑦克:达到。

⑧无相夺伦:不要搅乱秩序。

⑨拊:小击。

【赏析】

《尚书》是关于中国上古历史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我国现存的较早的古籍。《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唐尧,下至春秋时期的秦穆公。《尚书》大部分是帝王的号令,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文字。大体上说,平时的叫“诰”,战时的叫“誓”,君告臣的叫“命”,臣告君的叫“谟”。《尧典》即为其中的一篇。

这里节录的一段文字,是舜帝与其乐官夔的一段对话,它记载了中国早期的文学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诗言志”。朱自清先生认为这是中国诗学批评的“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辩序》),对后来的文学理论有着长久的影响。那么,何谓“志”?闻一多《歌与诗》从诗的发展过程来分析,认为“志有三个意义: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说文解字》云:“诗,志也。从言,寺声。”“志者,心之所之也。”综合理解,先秦时作家对“诗言志”中的“志”之理解,主要是思想、情感、志向、抱负之义。“诗言志”,是先秦诗歌批评理论的基本命题,是诸子百家共同持有的诗学观念。由于“诗言志”概括地说明了诗歌表现作家思想感情的特点,这就涉及到诗的认识作用。诗人的“志”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无不受到阶级地位的制约。人们通过言“志”的诗,也就能在不同的程度上认识古人和社会。《礼记・王制》云:“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这说明古人在“诗言志”的认识基础上,已注意到“采诗观志”的重要作用,要使之为统治者的政治服务,

“诗言志”还表现出诗的教育作用。“志”,既然是诗人的思想感情,言志的诗必须具有从思想感情上影响人和对人进行道德规范的力量。古代统治者把这种思想概括成诗能“持其性情”,并十分重视诗所言的“志”的性质。从孔子提倡诗“思无邪”,到后来的主张“发乎情,止乎礼仪”,以至提倡“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一系列的努力都集中在诗之“志”必须符合其本阶级的道德规范,在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由于“志”长期被解释成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情”被视为是与政教对立的“私情”,因而在诗论中常常出现“言志”和“缘情”的对立。而有些文论家(如唐孔颖达)则认为“言志”和“缘情”并无本质的区别,它们实质上是同一个东西。这充分表明要求诗歌发挥不同的教育作用,是不同的政治思想要求在文学理论上的反映,

二是诗以言志,其表现形态并非仅仅在于语言文字,而是诗、乐、舞三位一体,这显示出中国初期诗歌附之于音乐与舞蹈艺术的流动性,而并非书面语言的静止的艺术形态。所以当舜帝指出“诗言志”之后,主管音乐的大臣夔叹道:“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声中,化装为各种动物图腾的人,载歌载舞,热闹非凡。中国诗歌的音乐特质,是从《诗经》时代开始形成的。诗、乐、舞三位一体,乃是先秦诗歌艺术的基本形态和审美特征。先秦文学批评,既首倡“诗言志”之说,而且又早在文学批评产生之初就注重“诗言志”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其审美价值取向,从而开刨了诗与音乐、舞蹈艺术相结合的新时代。这是先秦文学批评的一项丰硕成果。

上一篇:论语(选录) 下一篇: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