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建构研学旅行发展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2-09-26 02:38:30

重庆:建构研学旅行发展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下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推进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规范研学旅行行为,提高研学旅行质量指明了方向。

重庆市是教育部批准的研学旅行实验区,也是全国唯一的省级实验区。在总结前一阶段实验情况的基础上,我们根据《意见》提出的工作目标,开始对“行政协调、课程导向、制度推进”的研学旅行发展体系进行重点探索,全面推进全市的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行政协调,加强统筹与管理

研学旅行涉及的方面多、部门多,如果协调不到位,很多活动难于广泛开展。《意见》提出,“各地要成立由教育部门牵头,发改、公安、财政、交通、文化、食品药品监管、旅游、保监和共青团等相关部门共同参加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协调小组”,保障研学旅行顺利开展。根据这个要求,我们对由教育部门牵头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协调小组进行了完善和补充,把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进行了层层分解,制定了定期检查,加强督查督办的制度,加强了对研学旅行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管理指导。2016年11月,市教委印发了《重庆市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暨研学旅行实验区县的通知》《重庆市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校的通知》等文件,召开了重庆市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工作会,下发了《重庆市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建设标准》等文件,全面指导实验区县、试点校进一步明确研学旅行实验研究任务,规范研学旅行行为,推动研学旅行实验工作积极健康开展。

课程导向,突出系统与价值

研学旅行是一门在路上的课程,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是提高研学旅行质量的根本保证。按照《意见》提出的“立意高远、目的明确”的要求,我们对全市研制的“学天下、行天下、成天下”研学旅行课程体系进行了进一步化。即以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从家乡、祖国、世界三个层面建构课程,引导学生增强社会参与,强化社会责任,增进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全面助推核心素养培育落地实施。

构建“行走家乡”的研学旅行课程。有效利用和聚合重庆深厚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及自然文化资源构建乡情、市情教育课程,通过“走乡路、听乡音、阅乡景、品乡味、育乡情”引导学生从本性到本土,从道德到信念的健康发展,培育亲近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怀。

构建“揽胜祖国”的研学旅行课程。在全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作为重庆研学旅行教育基地,构建国情教育课程,通过“走胜地、读文化、知国情、立大志、养良习”引导学生爱党爱国、培养习惯、形成能力,实现从自我到祖国的情怀深化和道德发展。

构建“阅读世界”的交流学习课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建立国际校外教育基地,通过“看世界、观文明、话多元、传美德、悟共赢”培养学生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学会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增强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中国人。

制度推进,注重创新与实效

中小学研学旅行是一个系统工程,建立一套管理规范、责任清晰、多元筹资、保障到位的研学旅行工作机制是推进研学旅行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意见》对此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是我们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强化研学旅行管理的行动指南。我们在《意见》的指导下,加强了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加强了研学旅行基地的创建和各项工作的创新,使研学旅行的实效性得到进一步强化。

不断完善重庆市研学旅行保障机制体系。坚持依法治教,依规行事的工作理念,进一步对研学旅行保障机制进行细化和完善。深入研究制定研学旅行学生的用餐、住宿、交通、保险、医疗安排以及服务机构的遴选、服务质量标准制定等细化规则,完善协同机制。深入研究制定学生从学校出发到返校过程所有环节的安全责任划分、安全保障制度以及相关的法律契约的示范文本制定,完善安全保障。深入研究制定系统的紧急情况处理预案及必要的培训和演练要求,形成一套有效的紧急情况应对预案和切实可行的处理机制。

进一步健全研学旅行的安全保障制度。按照“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的方针制定科学有效的安全保障方案,依据法律建立行之有效的事故处理、责任界定及纠纷处理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建立研学旅行报备制度,坚持学校报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学校组织实施的程序。建立研学旅行安全协同制度,明确家长、交通部门、旅游部门、公安、食品药品监管、保险监督管理等机构各自职责,确保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平安活动。

创建研学旅行科学评价机制。重点开展学生研学评价和教师指导情况评价。学生评价分为收获体会、团队合作、行为习惯、调查访问、探究学习等五要素。教师评价包括课程实施过程中基本品质和基本能力两方面。基本品质包括责任心、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团队合作意识以及角色,基本能力包括活动设计与规划能力、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教育测量与评价能力等。通过自评、他评、领导评、家长评、社会机构评,通过评价反思,促进研学旅行质量不断提高。

创建多样化研学旅行实践基地。遵循研学旅行层次性、多样性、走研性特点,进行互联互通的“软性”设计,利用各种真实的资源,创建具有重庆特色的“乡情、市情研学旅行实践课堂”“中国国情研学旅行联盟基地”“国际研学旅行考察项目”三位一体研学旅行柔性综合基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优质资源,开展“研学旅行+”的活动,让学生行走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和大自然风光中,对真实的工厂、农场、商业、公民活动、人文环境、自然景观进行探究学习。以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研学旅行教育需求。

创建研学旅行信息管理平台。平台主要设置学校需求、学生管理、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过程监控、保障体系、安全与应急处理、课程评估、服务机构及合作资源管理等10个系统。通过动态实时的信息,协作、整合重庆、国内、国际研学旅行教育课程资源、服务机构等,实现研学旅行全过程、全方位的信息化有效管理。

创建研学旅行家校联动模式。充分利用家庭旅行多样性、灵活性、简易性等特点,将研学旅行走进家庭,探索以家庭旅行为载体、以学校管理为主导的研学旅行模式。探索重庆市研学旅行家校联动的管理机制,研究重庆市研学旅行家校联动的实施策略,编制重庆市家庭研学旅行指导手册等。让家庭研学旅行与学校研学旅行有机结合,互补共进,让研学旅行不仅引导学生成长,还能成为提高市民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成为重庆教育的一大亮点。

研学旅行大有可为,研学旅行任重道远,我们将抓住机遇,在《意见》的指导下,继续探索创新,推动全市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眼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积极贡献。

上一篇:汲取海洋元素开拓幼儿美术教育 下一篇:重庆市普通高中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现状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