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岗涅磐 第6期

时间:2022-09-26 02:23:14

2006年5月18日上午9点,凤岗浸校塘云石五金制品厂报关员小张第一次走进黄埔海关凤岗办事处加工贸易业务大厅。大厅里宽敞明亮,16个办事窗口一字排开,公告栏上张贴着办事规章、作业流程、关员分工和职责。小张按作业流程的指示,来到位于大厅左侧的“H2000公众服务系统”电脑前,输入企业编码和报关员证号,选择了自己要办理的业务种类――加工贸易合同备案,电脑立即显示他所申报的报关单挂号为“U1号”。几秒钟之后,小张听到电脑叫号,他来到2号窗口,坐在窗口后的保税内勤科关员蔡璇微笑着示意他在报关台前坐下等候。15分钟后,所有手续办结,合同备案金额240万元。

总有人会在不经意间见证历史,当小张拿着办好的全套手续离开时,他没有意识到,刚才自己办理的竟然是黄埔海关业务流程再造改革启动后的第一票加工贸易审批业务。

这一天,对凤岗办事处来说,同样是值得纪念的一天,黄埔海关流程再造改革就是在这一天从凤岗开始的。从这天起,凤岗镇922家企业的加工贸易业务由东莞海关调整至凤岗办事处办理;凤岗办事处新成立了保税内勤科,从一个纯通关型的海关变成了有监管企业职能、全面办理加工贸易保税业务的综合型海关,保税内勤科的18名关员也成为了凤岗办事处的第一批“加贸人”。

如今,凤岗办事处辖下的加工贸易企业已经增加到4182家。1年时间里,保税内勤科已经备案新加工贸易手册5848份,受理合同变更申请5188次,核销手册427份,办理深加工结转及余料结转申请审批261320次,放行结转报关单275262份,加工贸易内销征税4065.5万元。

从小张手里的U1号开始,1年时间,流程再造改革的成果开始在东莞逐渐显现出来。

徐蔚葳

“从毛毛虫变蝴蝶”

2006年5月以前,在东莞,“快速通关”一直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

东莞――“中国加工贸易之都”,在这片不足全国幅员万分之三的土地上,聚集着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加工贸易企业15000余家,占到全国加工贸易企业总数的20%,达到20家/平方公里的惊人密度。2006年,这里的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到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0.6%。

在这样的规模面前,负责东莞地区海关加工贸易监管的黄埔海关要做到“通得快”的难度可想而知:以全国海关系统2%的人力,监管占全国总数20%的加工贸易企业,人均监管企业577家,是全国海关平均水平的近30倍。尽管联网监管、电子备案、便捷通关等一系列业务改革暂时缓解了业务量大量增长和人员相对不足的矛盾,但东莞地区的海关监管资源还是捉襟见肘。黄埔海关下属的东莞海关从2000年起的6年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年均递增18.01%,2005年已达675.77亿美元,人均监管金额5.45亿美元以上,这样的监管强度,人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哪还有精力去保证“通得快”呢。

但是,再难也要快起来,因为在海关管理理念与时俱进的今天,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通得快”的需求是海关必须做到的。流程再造的改革就是在这种紧迫形势下应运而生的。

流程再造的说法最早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是目前被企业广泛应用的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这个理论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以顾客需求为导向”,而这一点恰恰与黄埔海关“以通关企业的需求为导向”的理念不谋而合。更重要的是,流程再造理论为满足这种需求提供了方法上的可能:通过组织内部分工的科学化、明确执行人的责任、时间的合理利用和效率的提高,“通得快”的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

对于海关加工贸易监管的流程再造,黄埔海关副关长徐蔚葳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从毛毛虫变蝴蝶”。毛毛虫是怎么变成蝴蝶的,徐蔚葳给出了一个说法:“本着从实际出发,提高海关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方便企业运作、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服务的宗旨,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重新设计和实施监管流程。”他们的具体做法是“量质并举”。在“量”的方面,黄埔海关对东莞地区加工贸易监管格局进行了重新调整,优化了海关的监管资源,他们给东莞地区的凤岗办事处、长安办事处、常平办事处和新沙海关赋予加工贸易监管职能,将过于集中的加工贸易业务适当分散,把监管规模控制在一个科学的水平上;在“质”的方面,他们对海关加工贸易内勤审批流程进行了彻底的重构与再造,缩减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改三级审批为“一体化审批、一站式服务”,即加工贸易备案、结转、核销各环节内勤审批及联网监管、电子账册审批均实行“窗口作业”敞开式办公,实现“即时挂号,即时受理,即时承办,即时反馈”服务。

流程再造让人们看到了一种企业与海关双赢的作业方式。

2006年5月,加工贸易的流程再造――这个关于海关加工贸易监管的重大改革开始了,毛毛虫开始了向蝴蝶的蜕变过程。

何水伟

“真是恨不能改个笔画少点的名字!”

最先感受到这种蜕变的是黄埔海关的老关员们。

29岁的广东仔何水伟,被同事们亲切地称呼为阿水。1999年从上海关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东莞海关从事加工贸易监管工作,七八年间,他几乎做过了海关加工贸易监管的每个岗位,算得上是一位“骨灰级”的“加贸人”。

环顾如今的工作环境,阿水不由地回想起流程再造改革前东莞海关加工贸易业务大厅的情形:几十上百个报关员进进出出,扯着嗓子高声谈话,拥挤在出单窗口大声提问;各种调子的手机铃声此起彼伏;普通话、东莞话、广州话,各种方言搀杂在一起,间或还夹杂着英语、日语。“在那样的环境里,报关员着急,我们也着急,一根弦整天绷得紧紧的,不少同事都患上了失眠头痛的毛病。”说起从前,阿水心有余悸。

“那时候岗位分得很细,审批的环节很多,虽然大家都很努力,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但还是忙不过来。”改革前,在东莞海关一本加工贸易新合同的诞生要经过7个环节:收单、派单、初审、复核、科长审批、打印各种单证、盖章,如果涉及到许可证或者要证税的业务,还要报给主管关长审批,这样一来,耗费三四天时间是很正常的。

这种多级审批模式设立的初衷是为了严格把关,防止错漏的发生,但随着东莞加工贸易的飞速发展,海关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越发凸显,原有的审批模式渐渐无法满足监管的需要。阿水在东莞海关备案复核岗位工作的时候,平均一天要复核200多份新合同备案或变更审批业务。这意味着他必须每2分钟审核完一票加工贸易备案业务,“上洗手间都要小跑着去。”但最令阿水烦恼的却并不是工作的繁重,而是2分钟的时间根本不够他认真看完计算机中的电子底账数据,更不用说发现初审关员审批中的错漏了。“审核的时候常常是一目十行地看下来,然后硬着头皮签字,精神压力很大,生怕出错给国家带来损失。”阿水说,“但是压力最大、最辛苦的还不是我们,是科长们。他们一天工作量是我们的两倍,光在单证上签字就要签400个,真是恨不能改个笔画少点的名字!”

2006年5月,凤岗办事处成为第一个试点单位,正式启动加工贸易流程再造改革,阿水作为精通加工贸易业务的骨干,由东莞海关交流到凤岗办事处保税内勤科。

尽管企业对改变原有的海关加工贸易审批模式呼声很高,但是由于对新模式不了解,很多企业对改革持怀疑和观望态度。为了解决企业的顾虑,阿水和保税内勤科的同志们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先后组织了不下10次对外宣讲活动,邀请企业负责人、报关员、行业协会、台商协会以及地方政府的代表参加,其中参加人数达千人以上的就有4次。改革正式启动前,凤岗办事处向外发出了2000多份问卷,从回收的问卷统计结果看,企业对流程再造改革的支持率达到了98%以上。

企业的支持给了阿水和同事们很大的鼓励,但巨大的困难仍然摆在面前。当时保税内勤科只有18个人,第一批从东莞海关分流至凤岗办事处监管的企业有922家。这意味着内勤科一成立,人均监管加工贸易企业数就要达到51家,这是全国海关平均水平的2倍多。当时,除了科长宣飞和阿水算是“老加贸”外,其他同志都没有从事加工贸易监管工作的经验。而流程再造改革后的“窗口作业”模式要求每个关员能够独立完成所有加工贸易审批项目。从政策理解到灵活把握,从理论到实际操作,都要在短短1个多月的时间内熟练掌握。那段日子里,除了分批到东莞、太平海关跟班作业外,到了晚上和周末,阿水和同事们还要集中起来进行业务学习。那时,在凤岗办事处的食堂里人们一眼就能辨认出保税内勤科的关员,因为他们常常都是拿着厚厚一叠文件边吃边看。

一年过去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都变成了现实,现在阿水和他的同事们都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新流程的每个环节,并成了流程再造改革的坚决拥护者。

易慧

“我紧张得制服衬衫全都汗湿了。”

易慧现在已经越来越像一个老“加贸”了。

此时,在报关大厅里,她正指着单证跟报关员解释着什么,与她隔着齐腰高的报关台对面坐着的报关员不时地点点头。原来这家企业要办理手册核销手续,少带了几份单证,易慧一一向报关员交代清楚,然后按规定打印了一份行政许可法律文书递给了报关员。“按规定暂时不能办理的业务,退单的时候一定要一次性把所有问题都交代清楚,不能让人家跑两趟,耽误事儿!”

和阿水不同,易慧是个入行才半年的“加工贸易新人”。2006年10月,这个刚满21岁的小姑娘经过3个月的岗前培训,被分配到黄埔海关驻凤岗办事处。她的岗位在办事处最年轻的科室――才成立5个月的保税内勤科。

2006年11月2日,易慧第一次坐在了保税内勤科的4号窗口,独立备案了她生平第一份加工贸易合同。在此之前的20多天里,白天,她与同期分配到保税内勤科的另外9个新关员一道,坐在窗口老关员的身后跟班作业,学习各种加工贸易业务的审批流程;晚上下班后,吃过晚饭匆匆走回办公室,学习操作规程、背诵文件。

“流程再造改革以后,窗口关员要能够独立完成全部加工贸易审批业务。改革的要求是‘即时挂号、即时受理、即时承办、即时反馈’,要做到让企业立等可取。我们不可能让报关员坐着等,自己再急急忙忙地去查文件。所以必须记住上级部门制发的所有规范性文件,这样才能保证速度和准确性。”

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是不能备案的,限制类商品要收保证金,还有涉及要交验许可证件的商品,消耗性物料要征税,外发加工、单耗、受灾保税货物、边角料内销,相关规定实在太多太多,要全部记下来,审批的时候不出一点差错,对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姑娘,压力可想而知。

“我批的第一本合同的金额是1000万人民币。在电脑里按下确认通过键的时候,我紧张得制服衬衫全都汗湿了。”按照操作规范,金额在20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新合同备案不需要报科长复核,直接由窗口关员完成。易慧细细地把企业提交的单证看了好几遍,确定需要备案的商品没有在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目录里面的,又把操作规范规定的每一个流程回忆了一遍,进入H2000系统通过审核,最后才在单证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当时手都是抖的,晚上回去一整夜没睡好,那可是1000万啊!”

说起加工贸易流程再造改革带来的变化,易慧想了一会儿:“我觉得流程再造改革让我变得有责任感了――对自己的每一次审核、每一个签名负责。如果我出了差错,很可能给国家带来损失,也可能给企业带来麻烦。”

田勇

“我们成天做梦都想能在家门口办加工贸易业务。”

与海关内部的诸多变化相比,黄埔海关流程再造改革带给东莞地区众多加工贸易企业的变化更直接也更可喜。

三和盛是国内EMS(自动贴装)行业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几年前,花15亿港币在凤岗镇玉泉工业区买了地,新建了厂房并配好了设备。2005年4月,企业高高兴兴地搬进新厂房开始试产。可是没两天,厂里的报关主管田勇就傻了眼:虽然办理进出口业务就在家门口,可是合同的备案、变更、核销必须到百公里之外的东莞海关办理。他只好把报关员分成三拨:一拨留在厂里准备资料;一拨跑东莞海关做日常的合同备案、合同核销、余料结转、深加工结转、征免税审批、边角废料补税等业务;一拨驻守凤岗负责现场车辆的通关。

“工厂生产电子产品,涉及的料件、成品品种既多又繁杂,报关员尤其怕出差错,一个小差错就得在凤岗和东莞之间来来回回跑上好几天!像我们这样生产电子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几乎每天都会碰到紧急交货期的货物需要办理通关手续,而多数产品又都是新规格的机种,而变更旧合同手册和申请新合同手册需要5到10天时间,往往无法满足顾客的需求,到手的订单飞了,甚至还要赔偿损失。”田勇说,“我们成天做梦都想能在家门口办加工贸易业务。”

2006年5月,凤岗办事处正式启动保税监管格局调整及业务流程再造加工贸易格局调整,所有业务都可以在家门口办理,不用再跑长途了,田勇和厂里的报关员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现在合同备案、变更、核销全部当场出单,”田勇说到现在,不禁喜上眉头,“申请1本新合同手册最多只要1天,一般都只要1小时就搞掂,产品一下线立刻装车出口,和以前大不一样了。”

除了时间上的节省还有金钱和人力上的节约。对此,信浓马达有限公司进出口部经理谭建斌深有感触。说起加工贸易格局调整,他细细地算了一笔账:“公司原来常驻东莞海关办事的2名报关员的人工费省下来了,交通费、食宿费省下来了,一年下来近20万元。有形的成本掐指一算就出来了,但无形的收益远远不止这些。”

谭建斌是个有心人,他每周都到凤岗办事处走一圈,看看自己公司报关员的工作情况,看看公告栏里的工作流程有没有变化,再拿上几份免费取阅的海关资料带走。海关流程再造改革带来的服务质量的提高给谭建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海关为实现快速通关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海关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和谐。在信息、物流全球化的今天,工厂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有这样的海关作后盾,企业感觉更有信心、更有底气。” 谭建斌拿出自己的笔记本给我们看他记下的这么两件事:一件是通关科设了70个特殊的储物柜,业务较多的企业可以免费领到一个柜的钥匙,贴上企业标签,海关将处理好的单证及封条分放在柜里,报关员可以随时去取。第二件是去年底保税内勤科年终总结会一直开到中午快下班,耽误了接单。当报关员收拾东西准备离开时,扬声器里传来了让人感动的声音:“各位报关员请注意,中午我们不休息,照常接单。”

谭建斌说,他不会仅仅满足于享受海关提供的便利,“海关的业务流程再造改革,对企业关务人员的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前几天,海关召开的关于纸质手册电子化试点的宣讲会就让他很兴奋,他觉得他的团队又有了更进一步的空间。做一个单纯意义上的报关员太不够有成就感了,高的起点让他觉得他应该做得更好,更上进一些。

在东莞采访多位资深报关人士时,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示,海关加工贸易流程再造改革使企业办事更加方便快捷。企业不再为办理海关手续的繁难而头疼,经营成本降下来了,经济效益提上去了,市场竞争力也提高了。

周庆国

“从体力劳动者变回到了脑力劳动者。”

周庆国――东莞信浓马达公司年轻的报关员,也是凤岗办事处保税内勤科业务大厅的常客。对黄埔海关的流程再造,他感慨良多。

这天,他要处理的事情不多。上午,他在公司指导他的团队准备新手册的备案资料。下午2点10分,他来到凤岗办事处保税监管内勤科业务大厅挂号做关封,号码是147号,挂号纸提示他前面还有20个号。他估计大概要等20分钟左右。果然,当广播里传来147号的叫号声时指针正好指在了2点32分。

大概只过了2分钟,周庆国就做好了单。要是以前,办同样的事情,他要一大早就赶到东莞海关排队递单,“都快赶上半夜鸡叫了”。

而现在海关调整了流程和人手,合同备案、变更和核销由以前的最多10天变成现在最少不到10分钟。一般的业务,如果资料没有问题,挂好号最多只要等上一两个小时就都可以做好。

2004年才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的周庆国是个典型的“80年后”,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和北方人特有的高大身材使他在报关大厅里显得“鹤立鸡群”。大学毕业时,因为不安于教师的平淡生活,他南下深圳,应聘了信浓马达公司的“进出口管理工程师”职位。

东莞信浓马达公司是一家大型日资公司,年进出口金额达4亿美元,也是凤岗海关数一数二的纳税大户。去年公司的产品出口额达90%,主要销往日、欧、东南亚等地。由于业务量大,公司基本上是每个月要做一本备案手册,核销一本手册,20来人的关务团队在1个月一本手册的循环中都忙得不亦乐乎。

“上班后才发现,听上去挺不错的‘进出口管理工程师’原来是个体力活儿!”周庆国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信浓马达公司坐落在东莞的凤岗镇,在海关流程再造改革前,凤岗海关只有结转通关的业务,要办理加工贸易备案、核销等业务,必须驱车前往100公里外的莞城,到东莞海关办理。这样,每天8小时上班时间花在公司与东莞海关之间来回的路上就要3个多小时,没有足够的体力,这样的奔波怕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做了3年的关务,最高兴的就是去年。”周庆国说,“海关的加工贸易流程再造改革让我又从体力劳动者变回到了脑力劳动者。”

周庆国说,海关的流程再造改革,给了他更好的工作状态――可以花时间更好地准备资料,得到更多的学习和休息时间。同时改变的,还有他们的生活状态。如今,周庆国常常可以在忙完了公司内部的事后再跑海关。因为知道海关什么时候可以把自己的单做完,他安排每天的日程就更心中有数了。

改革不仅给企业带来了便利,更拉近了企业和海关的关系。周庆国说,最直接的感受是报关环境变好了,不再拥挤,不再杂乱无序。为了方便报关员现场等候,海关特意在大厅设置了座椅,同时拆掉了作业现场报关员和关员之间的玻璃窗。以前大大的玻璃窗上只留下两个刚够合同资料递进递出的小窗,对于报关员来说,办理业务的关员从来都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即使是退单,也只能在从小窗口退出来的资料上看到关员简单的标记,想找到经办关员问个究竟都办不到,回去如何改还是一头雾水。而现在,触手可及、面对面的作业方式,关员热情的服务态度,专人咨询窗口和“一次性退单原则”等,都让周庆国觉得办事越来越暖心了。

“即使海关有些政策上的改变,也会迅速召开对企业和报关员的宣讲会,这也成了我们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周庆国笑着说,“在信息化时代,时间是金钱,而信息的流通时间尤为重要。现在,海关让我们报关员觉得越来越值得依靠。”

在2007年将要来临的时候,周庆国所在的公司给黄埔海关驻凤岗办事处送来了表示感谢的锦旗――“急企业所急,忧企业所忧”。

这恰好说出了黄埔海关流程再造改革的初衷。■

上一篇:海关实务系列习题及讲解(二十九) 下一篇:赣西进出口的快速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