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涅磐重生的青春祭奠

时间:2022-07-09 02:53:08

《死亡诗社》:涅磐重生的青春祭奠

[摘要] 电影《死亡诗社》以保守的学校社会为背景,讲述一位年轻老师用独特的教学方式,如春风沐浴般影响了班级同学的学习方式,兴趣爱好,乃至人生目标。浮躁的社会,悸动的青春,我们正需要类似充满能量的电影洗涤灵魂,安静地去看周遭的事物,静下心来思考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寻梦之路,必然荆棘满满,但生命有痛楚,才绽放得绚丽。

[关键词] 《死亡诗社》 青春 理想 勇气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4.028

1989年的电影,世界末日的深秋才看到。依然感觉庆幸,邂逅经典,无关时间。

青春,激情,理想,现实,光影交错中散射的气息与现在的我们竟这般默契 。那种迷惘,那种追寻,那种急切的想掘出活着的意义却是毫无头绪的焦躁。十八岁的青春,多的是梦想,多的是觊觎,少的是勇气。

当怀揣着自由教育梦的基廷老师以一种独特的睿智,风趣,深刻和诗意的气质格格不入地走进沉闷保守的威尔顿预备学院,注定将有一阵春风沐浴。在他的第一节课上, 他让同学们记住了一句话:seize the day。这,其实正是贯穿他全部精神的中心支点。同时他还诗意地嘱咐同学们,要用惠特曼的诗句来称呼他:“噢,船长,我的船长。” 他说他曾经也在这儿上课,我想他曾经激情荡漾的青春也被抑制,只有真正经历过那些的人才能把人生参悟的如此透彻。换句话说,他现在也在充满激情地活着,只是这种激情,早已历炼成了一种难得的平静,他用这种平静的眼光审视着周围的孩子们,看着他们在懵懂中追求,在他们身上,他嗅到了自己当年的气息。他所做的,是在引导,担当引导孩子们寻找青春意义的船长 ,帮助他们在迷惘中突围,帮助他们抓住人生最精华时刻的每一天。

慢慢地慢慢地,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变化。

尼尔性格开朗,他对生活的热情因为老师的热情而点燃。他喜欢演戏,憧憬未来美好梦想的时候都会兴奋的颤抖。忘不了他在争取梦寐以求的到《仲夏夜之梦》的角色时欣喜若狂的表情,好像那个时刻全世界都是他的,没有什么不可征服。

托德内向羞赧,但当听到基丁老师的一席话后,再平静的外表也难掩他翻腾的内心。他开始觉醒了,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seize the day”,然后,又把它揉碎扔到了桶里。他在挣扎,长久的性格仍然强烈的抵制着这些改变。基廷发现了这个封闭但却丰富的小伙子,他知道让他释放自己才能激发出他潜在的激情,基廷大声地启发他的灵感,镜头开始绕着他们两个转动,一圈一圈,托德的内心也在剧烈的晃动,当“他看起来像个牙齿流汗的疯子”这样平日看来荒诞不经的话语都脱口而出时,镜头突然定格,一种坚定已经从心底油然而生,自信的惊喜第一次笼罩在自己的脸上。

生活永远不会完美,它在我们得意洋洋时总会狠狠地绊住我们前行的步伐。电影是生活的艺术折射,亦是如此。

即便演出大获成功的尼尔,面对着异常威严顽固,近乎专制的父亲,梦想和现实碰撞的结果让你目不忍视。在尼尔的世界里,即使曾经多么美丽和强烈的冲动最后在父亲的严酷的面容和不容否决的转校命令前面只能轻轻地支离破碎。他脱下衣服,戴着那象征着梦想的荆棘王冠,打开窗,着上身的他张开双臂感受着自然之风的最后一次吹拂,他在最后感受生命的意义。这一刻的眼神坚定地告诉我:没有了梦想的生活比死亡更让人可怕!然后,异常平静地走向书房。没有血腥的场面,一只手,一杆枪,疼痛的青春用死亡来祭奠。

在四处碰壁撞得头破血流后突然发现自己一直在追求的理想世界不过是自己的臆想,在现实的面前一切梦想都可以渺小的无关紧要的时候,我们该怎么面对呢?

有人选择沉默,在现实面前沉默,在梦想面前沉默。但沉默的代价可能是,至死之时你仍在心底里寻找:我活着到底为了什么?就像一句话中形容的一样:真正突围而出的只是极少数,更多的人在经历青春的悲愤和不安后酣然迟钝。

有人学着解脱,在他们满腹的激情遭遇到现实一次次无情的摧残之后,他们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来祭奠自己梦想中的青春――死亡,就像尼尔。

我没有权利去肆意评价任何一种人生,因为青春的我亦难分清是否自己也是其中的一个。 他们可能比我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人都热爱生命,比我们任何一个人更接近生命的真谛,只是他们选择用自己认为唯一完美的方式去接近完美。如果这种坚定可以称作勇气的话,我承认,他们的坚定让我汗颜。

死亡的阴影覆盖了诗社的明快,残酷的现实浇灭了青春的火焰 。基廷由于尼尔的死,被传统固执的校方当作替罪羊赶出学校。在他收拾好自己的行李,黯然地走出门口的时候,托德再也无法忍受了,他从来没有如此坚定过,他不再顾忌任何人的阻止,毅然站到了桌子上:“噢,船长,我的船长!”大家陆续站到了桌子上:“噢,船长,我的船长!”这些声音充满了敬意,此起彼伏,任何反对和威胁听起来都是那么渺小和无力。

那一刻,我流泪了。深深地感动,亦是深深地思考。 浮躁的社会,悸动的青春,我们正需要类似充满能量的电影洗涤灵魂,安静地去看周遭的事物,静下心来思考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寻梦之路,必然荆棘满满,但生命有痛楚,才绽放得绚丽。

十八岁的孩子们在青春里遇到了船长,二十岁的我在生命里遇见了《死亡诗社》,涅槃重生的青春祭奠让所有懵懂、莽撞和梦想的力量以生命的名义悄然怒放……

作者简介

冯静莹(1993-),女,汉族,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英语系111班学生。

段冰(1967-),女,汉族,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英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电影文化。

上一篇:王家卫电影中的后现代意味 下一篇:探析职场真人秀节目的两次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