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剧音乐多元化探析

时间:2022-09-26 02:14:22

锡剧音乐多元化探析

摘 要:文章通过对锡剧中原声音腔、民歌小调、说唱戏曲等民间音乐元素的探析来阐释锡剧音乐的多元化特质,为锡剧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地方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有效的资料参照和依据。

关键词:锡剧艺术;音乐艺术;多元化;艺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一、锡剧与吴歌的历史渊源

锡剧是在坐唱滩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滩簧,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们对产生并成长于该地的由说唱嬗变为戏曲的表演艺术的一种习惯性的称谓。滩簧曲体结构能长能短,可伸可缩;唱腔舒展与繁促相间,演唱风格柔婉;音韵中和,接近口语,乡土气息浓郁,通常用丝竹伴奏。

滩簧兴起于清乾隆年间。乾隆六十年(1795年)成书的《霓裳续谱》已有“南词弹黄调”、“滩黄调”之称。钱泳《履园丛话》等书又称作“滩王”。乾隆年间沈起凤的传奇《文星榜》第四出道士云:“唱滩王是我起首”,又云:“《卖橄榄》粗话直喷,《打斋饭》嚼蛆一泡。”《卖橄榄》、《打斋饭》是滩簧中以诨笑而出名的经典剧目。

滩簧起源于吴歌(即江南地区的民歌)。吴歌曾是江南地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从锡剧的曲调、演唱方式、唱腔结构的产生与发展来看,吴歌都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曲调

1、源自江南叙事山歌的簧调是锡剧的基本曲调

锡剧,长于抒情,具有江南水乡的情趣和特色。从曲调来讲,簧调是锡剧最基本的,也是最古老的腔调。簧调感情奔放,节奏朴素欢快,曲调流畅,富于江南水乡气息,是一种带有叙事、叙情的曲调。最早的老簧调有男、女腔,相差约四、五度,男花旦用真假声结合演唱,有较多的衬腔。从对子戏过渡到同场戏阶段,因出现了老旦行当,于是在男花旦唱腔的基础上派生出了“反弓老旦调”。20世纪30年代涌现出了一批女花旦,唱腔曲调在反弓老旦调的基础上派生出了“簧调慢板”女花旦腔。后由于剧情和人物情感表达的需要,又派生出了表达悲痛情绪的“哭腔(又名哭调)”,展现激动情绪的“说头板”;当演员走圆场以示环境变化时,又派生出了“行路快板”;为适应中段或长段叙述性的唱词,又由老簧调衍生出了“中急板”;因角色增多的需要又在簧调慢板的基础上派生出了“开篇”和“长三腔”;建国以后,又挖掘整理、创作改编了“滚板”、“散板”、“新簧调”等多种不同板式的唱腔,使簧调腔系更趋完善。

锡剧传统剧目《双推磨》中女主人公苏小娥推磨时的一段唱腔,曲调是典型的“老簧调”,曲调欢快、跳跃、活泼,其旋律作直上直下的跳进, 2/4、1/4、3/4等不同节拍交替进行,节奏明快,与推磨的动作十分吻合。前奏与句间加上了锣鼓烘托(锵才锵才锵锵才),使唱腔情绪热烈,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2、锡剧对其他江南民间小调的吸收

在锡剧基本曲调不断发展与成熟的过程中,还吸收运用了其他江南民歌小调,如常锡滩簧中《紫竹调》、《采黄瓜调》、《夜夜游》、《闹龙舟》、《四季相思》、《九连环》、《五更调》、《哭七七》、《来富山歌》、《道情》、《银纽丝》等民歌小调,原先都是吴歌中的曲调,后被广泛运用到滩簧的演唱中,有的还被固定在一些经典的锡剧剧目中,如《双推磨》中的“紫竹调”,《珍珠塔》中的“道情”,《打面缸》中的“闹五更”等。还有民间小调经过加工改编成为剧目定的人物的曲调,如为彩旦所用的“媒婆调”、用于反面人物的“洪发调”等,另外还有“春调”、“九连环”等民歌小调,锡剧音乐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二)唱腔结构

唱腔指戏曲、曲艺中念(说)白之外的人声歌唱部分,它在戏曲、曲艺音乐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唱腔对于抒发的人物思想感情、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展开戏剧的矛盾冲突和形成戏剧的高潮,以及对整个剧目音乐的布局安排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锡剧音乐的唱腔结构是板腔体结构,与吴语叙事山歌的曲体结构极为相似,都为“起—平—落”。“起”即上句,称为“起板”,“起板”是各种腔调起头第一句开腔的通称。下句称作“落板”(有时用“收板”),“落板”是腔调告一段落的意思,演员每唱“落板”,即可看作是暗示对方演员可以接下去演唱。“收板”指腔调结束的意思,意味着演员之间即将对话。“平”指在上下句之间插入一段或长或短的、旋律简单、近似朗诵的“清板”。“清板”,是一种没有伴奏的朗诵调,由单纯的上下句不断地重复组成。它保持了说唱音乐的显著特点,也是锡剧唱腔中最有特点的部分。“清板”一般先从下句开始,伸缩性大,能长可短。演唱者在胡琴伴奏下唱完“起板”后转到“清板”叙唱时,伴奏全部停下来,到“落板”或“收板”时伴奏再进入。“清板”的腔调是可以随曲词的音韵而自由变化的。可以说,“起板”与“落板”都是“以字就腔”,而“清板”则是“依字行腔”。

二、吸收杭剧、苏剧、沪剧等地方剧种的特色旋律

20世纪30年代,锡剧吸收了杭州武林班(今称杭剧)的“大陆板”。“大陆板”是锡剧唱腔中仅次于簧调的第二大曲调,开始仅上下两句,后仿簧调曲式结构,在上、下句间了“清板”。与簧调相比,它自由、灵活、整句或半句之间均可加过门。大陆调在速度与唱腔上比簧调稍有变化,定音比簧调高四度,曲调高昂、开朗、明快,如与簧调交替运用(从bB宫转为bE宫),能产生旋宫转调和刚柔相济的效果。刚开始只有慢中板、快中板和抒情性拖腔三种腔调,建国后发展了新大陆调、流水板、弦上调、二八板、宽板、快板、垛板、散板、导板、紧拉慢唱、慢三眼等新板式。除此之外,锡剧还从武林班中引进了《荆钗记》、《白兔记》等剧目。

锡剧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吸收了苏剧中的“迷魂调”、“太平调”、“洪发调”、“柴调”等曲调;沪剧中的“三角板”曲调也被运用,常用在说唱中,曲调节奏自由,男女通用,能表现激动强烈的情绪。

三、源于弹词、说因果、宣卷、唱春等民间曲艺中的艺术养分

在锡剧的萌芽、形成与发展中,除了吴歌与其有深远的渊源外,弹词、说因果、宣卷、唱春等讲唱文学和曲艺也对锡剧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上一篇:书意文字:对中国书法的再认知 下一篇:亿万富翁对50美分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