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县小麦赤霉病大流行的原因

时间:2022-09-26 01:43:55

西华县小麦赤霉病大流行的原因

西华县地处豫东南平原区,是国家小麦生产基地县,常年小麦播种面积在667万公顷左右。2012年由于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小麦赤霉病在该县大流行,其流行特点一是发病快,二是面积大。据西华县植保站5月15~25日对全县各乡镇普查,该病病田率100%,平均病穗率24.1%,最高94%。全县发生流行面积达667万公顷万亩。预计减产25%以上。

一、发生流行原因分析

1.气候因素 今年该县春季前期(3~4月份)气温回升慢,气温低,降水少,小麦生育期推迟。4月24~25日,该县普降中到大雨,降雨量为41.9毫米,因此期大部分早播麦田正值扬花期,为小麦赤霉病流行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4月30日~5月1日又出现2天降水,为1.8毫米。此次降水虽不大,但因田间湿度大,又为该病流行创造了条件。5月4日~6日气温升高,最高气温29.1℃~30.7℃,对该病病菌繁殖有利(喜欢高温)。5月7~9日又接连出现3天降水天气,降水量为18.2毫米,此次降水为赤霉病流行雪上加霜,特别是对扬花偏晚的麦田。5月12~13日又出现降水8.2毫米,更是为赤霉病流行火上加油。总之,4月下旬~5月中旬,即在小麦扬花灌浆期接连出现阴雨天气,是造成今年小麦赤霉病流行的主要原因

历史上该县1985年小麦赤霉病大发生。全县病田率100%,病穗率平均18.4%,最高29.0%。当时除偃师4号发病较轻外,主栽品种百农792,宝丰7228、洛麦7602病穗率都在20%以上,高感品种“劳夫润”病穗率在30%以上。

分析1985年小麦赤霉病流行期间气象要素,与今年相比,其共同特点是雨日多、雨量大,温度高。1985年4月下旬降雨4次,降水量68.0毫米,大于2012年4月下旬降雨次数和雨量。1985年5月上旬,降雨5次,降水量58.0毫米。5月中旬降雨7次,降水量48.3毫米,与2012年5月上旬、中旬降水量相比均偏多。

平均气温,1985年4月下旬为18.1℃,2012年4月下旬均温为19.5℃;1985年5月上旬平均气温为20.1℃,2012年5月上旬均温为22.7℃;1985年5月中旬平均气温18.8℃,2012年5月中旬均温为22.5℃。从历史年份看出2012年4月下至5月中旬,平均气温较1985年升高2.6℃,其中5月中旬2012年比1985年高3.7℃。因此,4月下旬至5月中旬,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湿度偏大是赤霉病大流行的主要原因。

2.人为因素 大多农民重虫轻病意识严重。今年4月24~25日下雨后,植保部门立即作出赤霉病流行预测报告,县政府、农业局领导也十分重视,当即指示组织植保专家在西华电视台进行电视技术宣传讲座,并印发“麦田中后期管理意见”10万份,由农业局组织百名科技人员分发有关乡、村进行指导。但立即采取防治喷药的农户并不多。5月15日后大多麦田显症后,已为时偏晚,有的农户看着自己的麦田发病也不去喷药。

3.菌源问题 2009年赤霉病病穗率3.9%,2010年我县赤霉病病穗率为 7.1%。2011年发生偏轻,与2005年以前相比均有上升趋势。

4.管理不当也是影响今年病害流行的因素之一。

5.品种抗性差 目前该县种植的主要当家品种,如周麦22、矮抗58、泛麦8号等,对白粉病锈病抗性较好,但对赤霉病抗性不好。从今年调查结果看出,该县种植的10几个品种中,其发病程度差异不大。

二、防治对策

1.引进推广高抗小麦赤霉病的品种。

2.加强专业植保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测报网点,培养扩大植保专业防治队伍,武装配备先进施药机械,扩大统防统治面积,提高应对重大突出病虫的防控能力。

3.加大技术宣传和对农民的培训力度。

4.乡、村主要领导要切实把农业生产当成一件大事来抓,要克服只抓经济,不抓生产或不重视农业生产的现象。

5.把土地集中在懂技术,善于管理,有能力、有责任心的人去种植,是今后一个时期内粮食高产,稳产的重要保障。

附表1:

上一篇:夏玉米要高产 科学施肥是关键 下一篇: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