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组织方略

时间:2022-09-26 12:28:12

试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组织方略

【摘要】本文讨论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文献组织、信息组织、知识组织等三种基准组织模式的主要特征及其常用的组织形式,提出图书馆在信息资源的组织策略中,应关注三者之间基本理念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图书馆;文献组织;信息组织;知识组织;网络

进入21世纪,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文本复制的便利和自由发表的可能,使得信息资源呈几何级数增长。然而,大量的无序信息不仅无助于资源的利用,反而加剧了信息增长与使用的矛盾。因此,探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组织方略,成为当下研究与关注的命题。

1.文献、信息、知识与信息资源组织

根据《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GB3469-83)与《文献著录总则》(CB3792.1-83)的规定,文献指“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然而,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并非全是文献,如:人的大脑也记录有知识,但大脑决不是文献。文献只能是记录有知识的“人工载体”。另一方面,记录有知识的人工载体也并非全是文献,如:优美的建筑、邮票等等,它们也是记录了一定知识的人工载体,但并不传播交流知识。文献必须具备“传播知识、交流知识”这个唯一目的。因此,文献应是“专门记录和传递有知识的人工载体”,它的本质属性是知识。文献是一个涵括图书报刊、声像资料和电子出版物的超级词汇。

“信息”在图书馆领域通常被认为:信息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由事物发出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信号等当中所包含的内容。它是具有普遍性的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信息包括知识,知识属于信息,“任何知识都必然是信息,因为任何知识都必然表述了某类事物的运动及其变化方式;但并非所有的信息都是知识,知识只是信息中具备普遍和抽象品格的那部分,因此是信息的一个子集。”[1]

根据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的定义,知识是指“对事实或思想的一套有系统的阐述,提出合理的判断或者经验性的结果,它通过某种交流手段,以某种系统的方式传播给其他人。”从而为我们揭示出“知识”的三层含义:知识是关于事实与思想的陈述;陈述能提出合理判断或实证结果;它们可通过传媒传递给他人。波普尔则认为知识应划分为客观知识(即显知识)与主观知识(即隐知识),主观知识是人头脑中的知识,客观知识是存储于载体上的由陈述构成的知识。

那么,文献所表达的仅仅是知识的一部分,是客观知识,即显知识,文献是知识的一个子集;而知识是“载有经验、评价、敏锐洞察力的信息”,是“信息中具备普遍和抽象品格的那部分”,是信息的一个子集。因此,文献、知识、信息三者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它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与侧重点,勾画了图书馆极其重要的信息资源体系。

信息资源组织是应对无序信息资源的有序化要求,解决资源增长与使用矛盾的核心环节。“它是根据信息资源的检索需要,以文本及各种类型的信息源为对象,通过对其内容特征、外部显著特征等的分析、选择、标引、处理,使其成为有序化集合的活动过程。”[2]信息资源组织依据处理信息源对象、目的、程度的不同而构成文献组织、信息组织与知识组织等三种基准组织模式,它们之间具有共生性、相关性的特征,形成逐步深化的发展趋势。

2.文献组织特征及其主要方式

文献组织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方法,将文献本身直接纳入信息资源集合进行组织,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图书馆的馆藏组织。主要为研究解决“如何把文献汇集起来,形成一个有序的组织,告诉人们有什么文献或知识,方便人们进行检索与阅读”[3]的问题。

文献组织产生时间较早,传统图书馆对知识的研究首先来源于对文献的组织。从早期封建藏书楼按照“经、史、子、集”等“以图书内容知识体系或图书形式为标准”的四部分类法对图书(包括简册、竹帛、方策、缥帙、梵夹、黄卷、印本等等)进行组织,发展到现在用科学知识体系分类组织、题名字顺组织、责任者顺序组织等灵活多样,自成体系的组织方法,对涵盖各类传统印刷型资料、缩微资料、机读资料等“记录和传递有知识的一切人工载体”进行组织,文献组织实现了将成千上万的文献按不同标识组成一个个井然有序的文献资源体系。同时,丰富检索系统的建立,也带来了人们检索的便利,这一切终究促成文献信息猛烈增长与无序累积之间的矛盾得以缓解。

当前,文献组织的主要方式有两类:固定组织法和有一定意义的次序组织法。前者通常按照文献的形式、到馆先后以及具有固有次序的号码,如:专利号、标准号、报告号等来组织文献资源。一些不适合按文献资源特征动态来组织的资源类型,如:档案、博物馆收藏品、光盘、录音带、缩微品等,也采用固定组织法组织,并通过相应的检索工具揭示;后者则包含题名字顺组织、责任者字顺组织、科学知识体系分类法组织等多种组织形式。其中,科学知识分类组织法,因其能够通过内容特征的联系,为知识受众提供直接的文献检索途径,而被广泛采用。然而,科学知识分类组织法对于同时具有两种以上内容主题的文献,通常只能按其中一个内容主题进行组织,而无法同时按其他内容主题组织;另外,为了方便知识受众的不同文献需求,某些文献如:工具书、特定对象文献、盲人读物等都需要单独组织,这些特殊原因都将造成同类知识文献事实上的分散。至于期刊、报纸等文献中的内容,就更无法在文献组织中揭示。因此,文献组织必须根据整体的情况进行合理规划,尽可能地通过文献检索工具来补充完善。

由此可见,利用固定法组织文献所产生的检索工具,有助于知识受众从已知的确切数据出发,采取多重条件限制,直接获取所需的特定文献。这类文献组织标识具有明确、简单、唯一的特性;而有一定意义的次序的文献组织法所产生的检索工具,则能满足知识受众从内容主旨角度检索文献资源的需求,知识受众不仅可以直接获取所需的特定内容主旨文献,而且能够通过邻近主旨内容之间的联系,灵活变更检索范围,间接地获得额外的相关信息。这类文献组织标识具有唯一性、助记性和相关性特征。

然而,文献组织的图书馆信息资源系统是一种静态的、列举式的结构,它的低效率表现在“它不能展示人类知识创造的动态逻辑过程,不能按人们创造过程的特点来提供知识和信息,更不能正确地反映系统的知识累积量、存贮量和人们从系统的知识获取量”[4],因此它无法真实地描述和表达知识。

3.信息组织特征及其主要方式

信息组织是以数据单元为基础,为知识受众直接提供个人所需的信息或情报,如:各种事实、概念、图表、化学结构式、食谱、产品商标等等,而无需再查找原始文献的一种信息资源组织模式。它以所有信息资源体为母本,突破了馆藏与载体的限制,主要关注如何解决“将某一方面大量的、分散的、杂乱的信息经过整序、优化,形成一个便于有效利用与交流”[5]的渠道问题。当前,信息组织的主要方式有:文件、数据库、主题树与超媒体等四种类型。

文件指的是一个具有符号名的一组相关逻辑记录的集合。它可以包括字符、数据或图片,是计算机保存处理结果的基本单位。文件方式组织信息具有简单、便利、能存储非结构化信息的优点,但也存在文件大小和数量的冲突,不利于结构化信息的组织与管理。

数据库指的是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上合理存放的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它能高速地处理大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能以信息项作为数据的最小存取单位,但却无法提供数据信息之间的知识关联。

主题树指的是一种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它实际是提供一种界面机制,知识受众通过这个界面只与网络信息资源的主题目录进行交流,并通过主题目录间接地连接并使用多个实际的数据资源。它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和严密的系统性特征,但在具体组织信息资源时必须事先建立一套完整的主题目录分类体系。

超媒体指的是以超文本与多媒体相结合的组织方式,将文字、表格、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以超文本方式组织起来,使人们能够通过高度链接的网络结构,从各种信息库或数据库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任何媒体的信息或知识。超媒体组织方式具有联想性与声情并茂的特征,但其采用浏览的方式进行信息搜索,极易超成“网络塞车”,使得知识受众难以迅速而准确地定位于真正需要的信息节点上。

此外,信息组织方法在组织网络资源的实践中逐步复合,形成四种特殊的方式:搜索引擎;面向公众服务的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以及个人数字图书馆。

搜索引擎指的是通过程序自动标引关键词,将标引指向带标记网页,以数据库方式组织元数据并自带人工分类索引库的一类网络信息组织方式。

面向公众服务的数字图书馆指的是信息资源存储在不同的数据服务器上,并能凭借分布式数据库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来使信息组织不受时空限制;信息资源被组织成网状结构,信息节点之间能实现相互链接与调用;采用人工主题词标引和人工分类方法的一类网络信息组织方式。

虚拟图书馆指的是“根据特定的目标,选定信息资源的学科领域,对有关的网站网页进行搜索和收集,加以鉴定核实,并对核实后的网址进行合理组织,使之能够提供检索、浏览和链接的信息集合。”[6]它具有学科专业性或专题性特征,采用数据库方式组织。

个人数字图书馆指的是“最贴近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数字图书馆。”[7]它以数据库或文件夹方式组织信息,对导入的文件和抓取的网页自动建立索引。

因此,信息组织的图书馆信息资源系统是一种动态的、立体网状结构。它采用将信息资源分解为元数据(即利用对信息资源的分类和特征的描述来构造某些信息的特征数据)和对象数据来对信息进行组织,达到查询系统在元数据库中寻找满足知识受众要求的专指信息,实现更多元数据共享的目的。

4.知识组织特征及其主要方式

知识组织的概念最早产生于图书馆学界,1929年英国图书馆学家布利斯在《知识的组织和科学的系统》一书中就已使用了这个概念。广义的讲,知识组织是指人们对知识,无论是显知识还是隐知识的知识因子(知识结点)有序化和知识关联(结点间的联系)网络化的组织活动与过程。图书馆学角度所指的知识组织是对客观知识组分进行整序与挖掘的活动过程。主要解决如何将知识组分整序成能够提供优质服务的知识集合,“它不再是停留在简单地对知识进行存贮、整序,而是要通过融合分析、归纳、推理等方式,来实现知识挖掘和知识表示的过程。”[8]相关性与有序性是知识组织的重要特征,实现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知识组织必须关注知识组分的相关性与有序性。

在知识组织的相关性研究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国学者布鲁克斯(B.C.Brookes)提出的“知识地图”,或称“认识地图”或“认知地图”。他指出:对文献中记录的知识的逻辑内容进行分析,找到人们思考与创造的相互影响及联系的结点,然后象地图一样把它们直观地标示出来,就能展示知识的有机结构,为用户提供纯情报检索。这一观点的实质是要通过相互引证的文献之间的相关性来绘制环形网状“知识地图”,即“可以用简单的陈述来表达被引的思想和观点,而这些思想和观点又可以抽象为有限数量的概念,就可以在一个网状图中显示它们如何导致了一个重要发现。”[9]当“知识地图”逐渐扩大并趋于稳定时,能够形成数据库来实现纯情报服务。布鲁克斯的观点表明:利用关系索引能够较为准确地表达概念之间的关系,将文献网转变为知识单元直接联接而成的概念网,从而使知识体系由外部宏观结构改变为内部微观结构。

知识组织的有序性来源于知识结构的有序性和人组织过程的有序性。然而我们更多的是注意从使用者利用知识和信息的特征与习惯出发,考虑有序化组织的主观过程,而忽视了知识结构自身的有序性规则。因此,只有正确认识了知识组织的相关性与有序性,才能更好地规范知识表示与知识获取,开展知识挖掘,达到经过知识组织产生新知识的目的。

目前,知识组织的主要方式是专家系统中的知识库。知识库是以一致形式存储高度结构化符号数据的机构,它无需存入全部事实的数据元素,而仅以某种更为基本的方式存贮必需的数据元素和刻画数据元素的规则,在需要时能够通过学习和推理实现知识与信息的重构,并对库中的知识做出正确的解释。知识库将主要按照款目意义,而非给定的序列公式或参数来组织知识与信息,从而能准确搜索组织出完全符合知识受众提问意义的查询数据。知识库通过知识表示与知识获取来组织信息资源。

知识表示指的是关于如何描述事物所作的一组约定,它是知识的符号化过程。具体而言,知识表示又可以有说明式方法(如:逻辑表示、语义网络、框架、产生规则等)和过程型方法(如:脚本)两类。说明式的知识表示形式简单,易于增加新事实且不改变其他事实或局部过程,有利知识的获取;而过程型知识表示则易于表达如何处理问题的知识和表达缺省推理或概率推理的知识。

知识获取指的是将能够解决专门领域问题的知识信息从可能的显知识或隐知识中抽取出来,并相应地转换成知识表示的过程。它一般需要通过“问题识别”、“概念化”、“形式化”、“实现”以及“测试”等五个步骤来实现。

知识挖掘指的是从各类现有的信息源所存储的大量相关的信息知识中把客观隐性知识发掘出来,凝聚成对相关事物运动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揭示。知识挖掘能够带来重大的科学发现,它是连接知识体系外部宏观结构与内部微观结构的重要组织方式。

因此,知识组织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组织的高级阶段,它融入了人类的认知能力,已不仅仅是对知识组分进行整序,形成知识集合的组织过程,更是把握知识之间关系,进行逻辑化创造,分析、归纳、推理、挖掘客观隐性知识,甚至创造产生新知识的高智能的思维组织过程。

5.信息资源三种组织模式基本理念的传承与创新。

文献组织、信息组织、知识组织作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不同发展阶段,侧重点不同的组织模式,是与当时知识信息的增长、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载体的进步、知识受众信息需求的变化紧密相关的。因此,探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组织策略时,必须客观考虑图书馆所处的环境,灵活应用不同的组织方法,传承与创新组织模式之间的基本理念。

文献组织模式侧重对信息资源实体的组织与揭示,通过主题或分类的思想,将各类信息载体组织成一个个方便知识受众检索与查考的信息实体。文献组织是传统图书馆信息资源组织的主要形式,是面向全部馆藏的组织过程,向人们提供馆藏文献或知识的情况,并提供相应的检索途径。建立完善的检索系统和“有序信息的合理存在”是文献组织模式的基本理念。

信息组织模式继承创新了这一基本理念。信息组织模式是网络化信息资源日益膨胀,大量繁杂信息“污染”知识受众信息指向,同时,图书馆研究对象进一步拓宽为知识集合,开始用文献组织创立的分类法、主题法等组织方式,研究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问题的结果。信息组织面向整个信息资源,以数据单元为基础,向人们提供个性化信息需求或情报。信息搜索和“有序信息提供”是信息组织模式的基本理念。

知识组织模式继承创新了前二者的基本理念,在信息组织“搜索整序”与“个性化有序信息提供”的基础上,融入了人类的认知能力,提出强调“挖掘客观隐性知识”与“创造产生新知识”的基本理念。

由此可见,文献组织、信息组织、知识组织是一个逐层递进展开的信息资源组织系统,彼此共生互补,“各司其职”。它们不会因为形成时间的新老而被取代,正如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并没有造成传统图书馆的消亡一样。

综上所述,图书馆信息资源组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过程,各类组织方式、组织方法所渗透出来的基本理念,正引领着传统图书馆一步步走出生存的局限,走入网络时代图书馆发展的春天。

注释:

①钟义信.信息与信息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13-14.

②马张华.信息组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2.

③⑤⑧⑨马费成.科学情报的基本属性与情报学原理[M].图书馆论坛,2002(5).

④盛小平,周媛.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策略[M].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2(7).

⑥陈光祚.论“图书情报学虚拟图书馆”的建设[M].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1).

⑦陈光祚等.论个人数字图书馆[M].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发展报告,2001(2).

参考文献:

[1]马费成.科学情报的基本属性与情报学原理[M].图书馆论坛,2002(5).

[2]王子舟[专著].图书馆学基础教程,2003.

[3]付立宏,袁琳[专著].图书馆管理教程,2005.

[4]谷琦[专著].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管理与利用,2008.

[5]郭崇然.网络信息资源概述[J].黑龙江史志,2008(9).

[6]沙丹丹.浅谈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J].科技资讯,2009(19).

[7]钟永文.深刻剖析网络信息资源整合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10).

[8]陈传夫[专著].图书馆学研究进展,2010.

作者简介:叶锦青(1977—),女,馆员,现供职于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

上一篇:一种基于HLS的快速图像分割算法 下一篇:创新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