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与色在美术活动中的碰撞

时间:2022-09-25 10:09:22

音与色在美术活动中的碰撞

音乐与色彩虽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将音乐与色彩的联系与联想融入到美术教学活动中,利用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以音乐与色彩的联想为切入点,广泛吸纳音乐学科的知识和资源,结合美术学科自身特点,融会贯通,开发与拓展美术教学实践,让儿童在认知成长的过程中各种官能与知觉能力得到综合提升与发展,进而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色彩音乐儿童美术教育一、序言

著名音乐家马利翁曾将声音比作听得见的色彩,而将色彩比作看得见的音乐。可见,音乐可以在人的内心产生某种色彩化的情感,而美术中的色彩节奏也会使人联想到某个音乐的旋律或是音调。因此,音乐与色彩虽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本文将音乐与色彩的联系与联想融入到美术教学活动之中,利用音与色的联想丰富儿童的审美情感,挖掘儿童的潜在智慧,这无疑是教学模式的一次积极探索。

二、音与色的联系与联想

音乐之所以能够与美术教育相结合,融入儿童美术色彩教学过程之中,一方面,由于音乐与美术共同具有艺术学科的特性;另一方面,也和“音”“色”内在的联系密不可分。

1.音与色在自然本质上的内在联系

色阶中的各色与音阶中的各音在自然本质上具有同构性和对应性(表1)。

早在300年前,牛顿的色光实验就证明了这一点。牛顿利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得到一条由7种色彩组成的光带,这一色彩组合呈现连续性,各色相之间相互融合,依次变化。而音乐中的“乐音体系”虽然变化万千,但基本音只有7个。这7个音根据物体振动的频率由低到高。

由此可见,音乐与绘画中的色彩虽然艺术表现形式不同,但在自然本质上存在着同构性和相关性。音乐作为虚幻空间中的艺术,可以通过绘画中对应的色彩加以表现,形成视觉形象;绘画中的色彩可以通过听觉的刺激激发感悟,表达不同音符的情感。二者构建了内在的互补、共通的联系。在儿童美术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音乐与色彩自然本质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听觉感受进行视觉画面的构建,运用音乐的学科知识与资源丰富美术教学,从而促进儿童多元智能的综合发展。

2.音与色在心理情感上的联系与联想

康定斯基曾经深入研究了音乐在抽象绘画创作中对色彩的心理反应,他提出音乐联觉对色彩和谐与画面构成的深刻影响,并将色彩的画面性上升到精神的高度,大胆的提出色彩影响精神。色彩好比琴键,眼睛好比音槌,心灵仿佛是绷紧弦的钢琴、艺术家就是钢琴手,它有目的地弹奏各个琴键来使人的精神产生各种波澜和反响。

在艺术的情感表达上,音乐与色彩都是人类内在精神的外在表现与直接体验。音乐家运用音乐的旋律、音调、节奏来营造或欢乐,或平和,或紧张的情境,刺激受众的听觉感受,从而达到音乐与受众内心甚至精神上的共鸣。美术大师则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生动的画面,利用色彩强烈的视觉冲击,震撼人心。可见,音乐与色彩在情感上有着内在的同构性。对于美术教育教学来说,情感模式的转变恰恰能够大大激发儿童的美术创作。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将音乐融入美术教育,尤其是色彩教学之中,不仅可以利用音乐对儿童情感和心理产生影响,还可以帮助学生从情感角度理解美术作品及其深刻内涵,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特定的色彩语言组织画面,抒感。

三、音与色的联想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研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要与其他学科相综合来开展教学活动。这一教育理念要求美术教育应和其他学科相结合,广泛吸纳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资源。将音乐融入美术教学活动之中,以音乐与色彩的联想为切入点,不仅丰富儿童的审美情感,激发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听觉感官促进视觉感官感受,从而由视听结合深化到视听融合,进而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这无疑是教学模式的一次积极探索。

以音色为例,音色的色彩调性、冷暖变化影响学生的情感、情绪。康定斯基认为蓝色是天空的颜色,给人以宁静的感觉,如一把大提琴,带着沉静而忧郁的气质;白色能带来巨大的沉寂,坚固却不死气沉沉,而是孕育着希望的平静与坦然;黑色代表着消亡的悲凉;橙色带着兴奋、激动的好奇;红色象征着热情、活力与令人兴奋的激情;紫色则是冷却了的红色,带有病态和衰败的性质,让人联想到鬼魅、神秘的境界。

音色的变化作用于学生的心理层面,在其感受到情绪的过程中经过联想,转化为相应的视觉信息。在引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美术教育者应该注意的是以音乐来烘托情感情境,促使学生体会色彩背后的韵味与寓意。引导学生领悟音乐诸要素所传达出的色彩感以及音乐传达的情感性与色彩情感之间的对应关系。

四、音与色的联想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将音乐与色彩相联系,并融入儿童美术教育教学之中,其意义在于:学生能够通过音乐的视听感受体验或加深美术艺术表现中色彩冷暖和情感的理解与认识。在艺术兴趣的引导方面,音乐的融入使美术教育呈现出多元性、趣味性和综合性。

音乐将生涩难懂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音符,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科交互思考的哲学思维联系。同时,音乐对学生美术创作能力、鉴赏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引导、协调、以及启发的作用。学生能够通过欣赏音乐加深对美术基础知识及组织要素的理解与感悟;音乐所包含的独特情感和色彩特质能够借助心理通感效应作用于学生内心情感,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并构建色彩意向,从而引导学生从听觉感官来体会独特色彩感受,通过内省――再现――表现这一过程,激发学生的创作行为。

参考文献:

[1]杜依浓.音乐融入美术教育教学的创新型探索[D].首都师范大学,2012.

上一篇: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的研究 下一篇:生本教育理论在中职英语教学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