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2-09-25 09:16:47

构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探索

摘要:湖北省十堰市城乡二元结构十分突出,农业科技人才不足,农村从业人员素质低,严重地制约了农业科技含量的进一步提高。十堰市利用科技学校打破固有办学模式,让适龄留乡农民较系统地接受中等农业学历教育和专项技能培训,解决农村较高素质的人才极度匮乏的现实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堰市应用科技学校依托十堰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建设了以学校为主体的辐射乡镇村、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的新型农民培养网络,创立了适应区域特点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体系,探讨了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004-02

湖北省十堰市依托汽车产业的强劲拉动,城区综合实力一度名列全国城市50强的第22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跃居50强的第5位。但所辖5县1市却全部为国家级贫困县。农业科技人才不足,农村从业人员素质低,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含量的进一步提高。为此,市委、市政府将“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到了战略高度,在《扶贫开发十二五规划》和《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构建科技推广体系,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建立完善的多元化培训转移机制,大力开展短、中期为主的技能培训,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10万人,新增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3万人以上;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才3万人;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1 000人。

十堰市应用科技学校是区域内唯一一所农校,必须担当起为十堰广大农村及农业系统培养实用人才的任务。自建校以来,主要面向应届初中毕业生,专业设置、教育教学也围绕学生就业展开,为地方培养了大量的基层农技人员和乡镇干部,为十堰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生源基数的减少,城镇化建设推进,学农的应届初中毕业生越来越少,农业专业规模不断萎缩,出现了涉农教师纷纷转行、农教资源闲置的现象。这种状况显然不能适应十堰市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为此,学校于2009年组建了“十堰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实行集团化办学,创新农村人才培养体系。

打破单一办学模式,广泛开展

联合,构建农村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教发展总体思路,围绕“双带头人”培养工程和实用技术培训,开展集团化办学,建立了广泛联合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体系。

(一)根据十堰实际,重新定位学校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服务面向,创新培养模式

找准定位 伴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实现农业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素质、加强新农村建设,给农业职业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面对学生不愿学农务农而农民渴望学习知识的局面,学校积极调整办学思路,创新办学理念,改革职教模式,拓展办学功能,将发展职业教育的方向瞄准农业、农村和农民,确立了服务“三农”促发展、发展专业为“三农”的办学方向。

扩大培养范围,明确培养目的 将具有初中以上学历、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准备或已经从事农业生产、加工及经营,创业的青年农民,返乡农民工,复转军人,相关专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纳入中等职业教育范畴。通过系统培养使之成为十堰市新农村建设的职业农民和农村基层组织管理者,进一步明确了培养目标: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知法规、讲文明、会生活”的新型农民。

创新培养模式 针对实际,实行 “送教上门、工学结合、模块教学、弹性学制、学分制管理、实践教学为主、分阶段完成学业、多元化评价”的培养模式。即结合生产实际由学校分阶段在学员所在乡镇或单位组织教学,进行集中授课、现场教学与巡回指导,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经考核达到相应的学分要求的学生,准予毕业。

(二)构建招生—教学—管理—服务—创业“五位一体”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网络

政府、行业、企业多头参与,联合办学 一是建立政校结合的培养体系。依托组织部门,与组织部门人才培养计划紧密结合,联合办学,主要培养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及后备对象。二是建立校企(社)合作的培养体系。与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协会、专业村)联合办学,量身培养企业(农业合作社、协会、专业村)技术骨干、职业农民。三是建立综合培养体系。与农口部门(农广校)联合办学,与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培养“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骨干”、“创业致富带头人”和“技术领路人”。

招生—教学—管理—服务—创业“五位一体” 学校(农教集团)设立农村人才教育处(含农科教研室、集团秘书处)和继续教育处,具体实施各项农村实用人才教育教学。在各县市设立工作站或分校区,在乡镇、专业村、农业龙头企业、农业行业协会等建立教学点。每一个教学点安排1名校内教师为辅导员、1名乡镇领导为联系人、村支部书记(企业、协会负责人)为班主任,做好学员的组织、教学、管理及服务工作,依据不同产业配备一个专家组,联系教学点,联系学员,跟踪服务。每一个市县重点建设好3~5个示范点,每个示范点培养5~10个典型户,培训一人,辐射一片,带动一批,致富一方,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添了生力军。根据农民的要求,为他们生产经营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项目,把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最快地送到农民手中,帮助农民调整结构,增加收入,提高素质。

发挥网络作用,开展“双带工程”

和专项技术培训,服务新农村建设

(一)整合农教资源,突破制约农教发展的师资和实训基地瓶颈

集团化办学 由我校牵头联合市、县两级农业部门、科研院所、涉农职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46家成员单位,组建了十堰市农业职教集团。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在全市范围内组建了由二百多名专家、能工巧匠构成的“教学师资库”;建立了一支五十多人的能做会讲的核心师资团队,让农业专家、种养能手、创业典型等进课堂、到现场,弥补了学校“双师型”教师的不足,保障了培养新型农民的教学需要。

上一篇:江浙与台湾食品类高职专业设置的比较及启示 下一篇: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