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青年:“陷阱”与“过劳”的背后

时间:2022-09-25 06:46:21

职场青年:“陷阱”与“过劳”的背后

在好不容易从老板口袋里拿到工资的那一刻,曹佳的心里五味杂陈,血淋淋的现实深深地伤害了她的自尊,任何一个正常人看到那个数目都会觉得心寒,自己似乎就值那个价:“我一直是身兼数职不说,还要应酬当公关,去拉广告,常常加班到晚上零点承诺很美好,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那么残酷。”

遭遇用人单位违约

2013年,曹佳毕业于国内某知名高校。大四下学期,她通过微博了解到了一份看似不错的工作,关键词是“旅游记者”、“云南某知名报业集团”、“不打卡无坐班”、“经常外出旅游”、“可以解决编制”。

这样美好的工作,对于曹佳这个应届毕业生来说,实在太具杀伤力了。她想也没想便投递了简历,并在不久后得到了对方的回应,“望尽快就职”。抱着对新工作的憧憬和希望,曹佳很快便来到了距离学校900公里外的昆明。

“骗子!”这是曹佳入职后的第一反应。“这家杂志根本就是被外面的一家公司承包运营的,什么到处出差做选题,他们根本没钱给你出差,为了完成工作,我只能熬夜上网找素材。”

在曹佳的描述中,当初单位承诺的“无坐班”、“不打卡”、“旅游即工作”全是美丽的谎言,“别说这些了,就连基本的办公环境都极其简陋,没有办公桌,也没有网络,我常常就是白天在办公室发呆,晚上回去采访写稿。”

一个月后,曹佳在“忍无可忍”之下终于递出了辞呈。然而,辞职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刚开始以为主编会自觉地把工资支付了,后来过了一两个月都没动静,我问他,他就一直敷衍。最可恶的是,我约稿作者的稿费,他也没有付。让我如何跟作者们交代呢?”曹佳不甘心就这样离开,她联系了同一批被招聘进来的几个同事,才知道原来大家都碰到了同样的情况。在同事们长达三个月的联合威逼警告下,他们终于拿到了和最初承诺相比少了一大半的工资。

维权的代价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应届毕业生和青年人在求职时,像曹佳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大学生就业市场到处充满着侵权危机、侵权行为。有一项调查显示,在初入职场的青年学生中曾有86%的人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权益损害,其中,用工企业不兑现承诺所占比例最高,其后依次为:克扣工资、少算工期。

查阅近年来发生的“年轻人劳动权益受到侵害”的案例,不难看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这部分群体太迫切就职,而忽略了对招聘企业的信用考察。某高校辅导员说:“当前就业形势太严峻,所以大学毕业生眼下最紧迫的事情就是赶紧找到一份工作,安定下来,才导致了他们求职时的盲目心态。”

在青年求职群体中,一旦用人单位有录用自己的意向,特别是知名度或者效益较好的大公司提出能够供以诱人的工作待遇时,无条件地答应企业提出的任何要求,成为这个群体容易出现的通病。即使在后期的工作中,发现了企业的问题,青年就业者也往往会为了促成工作,一味忍让,结果最终使得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正如案例中的曹佳,为什么她讨薪难?她是这样陈述的,“主编试用期后才签合同,自己刚毕业,想着工作不错,不想因为这点事而和主编闹不愉快。”

对此,云南凌云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孙文杰说:“更令人痛心的是,在我遇见的一些年轻人当中,他们往往是根本不愿意去维权。”的确,维权过程需要时间、耐心,甚至是金钱,确实都是年轻人所承受不起的。所以,一旦遭遇欺诈,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都选择放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朝九晚十上着班,节假日不休,没加班费”已经成为一种工作常态,而“沉默”更是众多打工者的一致选择。某酒店的青年员工小杨称,她每天工作14个小时,月工资1000元,无双休日,但是她依然不可能去辞职或者申诉,因为如果她这样做了,“老板会从工资里扣下几百元抵押费”。某中介公司胡女士也说:“我看见很多低学历的打工者,遭遇不公正待遇不敢大声讲出来都是因为要顾及自己的‘饭碗’。所以,劳动部门规定的一些保护法规,根本无法兑现。”

“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主要还是我们的法治社会没有完全真正的建立起来。”律师孙文杰说,“一个原因是我们的执法者不主动去发现违法事件,总企盼着百姓自己的觉醒,工作被动;另一个原因是我们的老百姓经常是能过且过,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淡漠。两者结合在一起,必然导致违法者放纵。”

亟需法律援助

在曹佳的陈述中,不难看出,“法律意识淡薄”也是造成她权益受到侵害的主要原因。“不知道应聘前要去对企业进行全面的了解,不知道试用期也应该签订用人合同”云南民族大学教师金鑫说,“现在很多毕业生都是这样的。这其实是高校在树立学生就业维权意识方面工作的缺乏。”

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校普遍对学生法律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树立学生尤其是毕业生维权意识的工作做的远远不够。“法律课程仅仅是《法律基础和道德修养》这样一门公共课,在众多专业课教学计划中法律课程几乎没有”。云南某高校学生刘昕(化名)说:“得到法律知识的渠道非常有限,我们对法律的认识很肤浅。”

事实上,我国高校并非完全没有开设相关的就业指导选修课,很多高校甚至也会不定期举办某些就业讲座,只是在指导内容的选择上存在缺失――大部分教育局限于落实就业政策、树立择业观念,求职技巧培训等方面,而法律维权教育则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相比于大学生,青年民工要想了解“维权途径”就显得更为困难了。北京市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执行主任时福茂律师认为,时下,很多青年民工虽然知道要用法律手段来维权,却没有法律常识。大多数青年民工由于没有接受过法治教育,根本不了解自己应该享有什么劳动权益,因此即使权益受到损害了,他们也不知道怎么保护自己。

对此,云南民族大学新闻系主任金鑫说,“这个时候,社会组织和学校应该起到重要作用,要积极地教育指导学生及青年人如何维权。就曹佳的案例来说,在她没有签订用人合同后,老师应该主动告诉她可以找到相关的证据,比如邮件往来等记录说明自己做了哪些工作,用人单位事先又是如何承诺的,然后申请劳动仲裁。其次,青年民工如果遇到维权困难的情况,社会的相关组织,比如劳动局,就应该成立相关的部门来帮助他们。”

青年人在职场上遇到的问题,显然也有社会环境的因素,在曹佳的求职之路上,“解决编制”无疑是老板“美丽谎言”中最具筹码的一项。事实上,进入“编制”内,也是当下很多年轻人在择业时的首选因素。在大多数人心中,“编制”正是一些社会资源的代名词,如收入稳定、有社会地位、可以提供终生的保障等等。

多年的一线教学环境,让金鑫对于大学生群体有着特殊的感情。金鑫表示,他十分期待“深化改革”加快进度。“只有让资源配置更多的依赖市场,给予民营经济足够宽松的管理环境,最大限度地为人才提供公平、健康的环境,才能让所有劳动者更好地依靠勤劳、智慧和勇气共享发展机会。”

别让“过劳死”成为青春代名词

“2B老板,赚员工的钱;普通老板,赚客户的钱;文艺老板,赚市场的钱;土豪老板,赚趋势的钱。”人力资源研究专家粟明林表示,“在曹佳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的老板其实一直在‘剥削’她的劳动力――说明她遇上的正是一个2B老板!”

近年来,一个新词“过劳死”频频出现,特别是青年民工,往往是一个家庭的经济支柱,为了谋生,超负荷地工作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然而,这些青年民工却往往因为没有纳入工伤保险,连基本的医疗救治都得不到保障,巨额治疗费用最终拖垮了一个个家庭。

事实上,根据国家规定,劳动者在工作中遭受意外伤害或患职业病导致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死亡时,可申请工伤保险赔偿。但许多企业却为了省钱,没有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致使职工特别是农民工患病后,无法通过工伤保险基金和新农合报销医疗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2年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底,全国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有7179万人,占民工总数不足三成。

青年劳动力市场“过劳”状态泛滥,“过劳”后基本权益却得不到保障,是当下不少企业职工,特别是青年民工普遍遇到的问题。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粟明林认为,除了国家在执法上还有待完善外,更多的还是企业的问题。“很多企业认为只有努力剥削员工的剩余价值才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这是大错特错的!”粟明林说,“其实国家《工伤保险条例》的制定――规定用人单位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在我看来,也是国家在推进产业升级的措施,将劳密产业发展转向新经济产业发展。但遗憾的是,很多企业却目光短浅,只看着眼前的利益。只有企业主,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得到了改变,把赚钱的心思放在观察趋势上,才是企业的长久盈利模式,同时这对保障劳动者权益也是极具益处的。”

在记者的采访中,“改变用人环境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是各界人士普遍说的一句话,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人力资源市场才能够更和谐的调配,我们的用工环境才能得到根本上的改善。

上一篇:原创,见证音乐的生命与力量 下一篇:把握“三个正确”,勤奋快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