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演绎精彩语文课堂

时间:2022-09-25 06:43:22

朗读,演绎精彩语文课堂

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好书不读不知其妙。两者的共性是:饮酒品出的是人生滋味,而读书收获的乃是不同的生活感受。好酒,须细品慢咂方能体会出其中滋味;好书,则须精读细敲才能读出文中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经常听到教师对学生说:“请带着痛苦的感情读,请带着内疚的感情读,请带着自豪的感情读,请很有感情地美美地读……”于是,学生按教师的指令去读书,可读出来的仍然平平淡淡,波澜不惊。可见,朗读并不是对文字本身轻、重、缓、急的技术处理,而是要立足于课文情节的情感,以声传情。

一、“酿”:注重初读,强调情感的酝酿

好酒先酿造,好书先初读。初读课文时,学生对文本内容还不怎么熟悉,读句子还处在不太流畅的阶段,学生对内容情感的把握也有一定的困难。初读是朗读的第一站,是朗读的酝酿阶段,学生要切切实实地读到字正句通。因此,初读也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如教学《坐井观天》一课,在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后,教师逐一出示生字“井”“话”等,要求学生看拼音读准字音,又出示词语“大话”,让学生先联系生活经验说一说,但学生往往理解为“大话”就是“骗人的话”。这显然不够准确。此时,教师指出“骗人的话”是“谎话”,学生就能理解到“大话”就是“吹牛的话”,就是“与事实严重不符的话”,再联系上文的“飞了一百多里”和下文的“不过井口那么大”进行比较,认识到了小鸟实事求是的一句话在“井底之蛙”那里就成了“大话”。朗读指导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把认识生字、理解词语、朗读句子、学习文章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解词意、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朗读,就能为有感情地读好情感铺垫。

二、“调”:激活形象,促进情感的形成和生发

饮酒先调,则酒味更浓,酒色更纯,饮酒的兴致也更高昂;而读书也需助兴,以激感,产生共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的确,同样是朗读,往往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有的读来口干舌燥,干巴乏味,从而让学生失去了朗读的兴趣和勇气;有的读来情趣盎然、津津有味,从而使学生越读越会读,越读越爱读。情境的创设,情感基调的铺垫,是达到有感情朗读的关键。

画面的形象展示,媒体的适时运用,言语的激情渲染等等,都能成为学生情感生发的“催化剂”。《草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写景文章,草原的生活离我们学生的现实生活很遥远,如何调动学生读的兴趣,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呢?教学时可适时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同时播放歌词中所唱到的辽阔草原的画面:彩蝶纷飞百鸟唱,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学生看完后,教师用赞美的语气朗诵描绘草原美景的歌词,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此时,学生们会由衷地发出赞叹:“大草原上的景色真美啊!”学生融情入文,继而就能在赞美声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又如在教学《村居》这首诗时,让学生闭上眼睛边朗读边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把文字变成一幅幅活的画。结果,有的学生说,好像看到一群小孩在青草地上放风筝;有的学生说,好像看到春天来了,小草绿了,黄莺飞,燕子舞;还有的学生说,好像看到公园岸边那长长的柳枝在飘来飘去……借助情境,激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诱发了学生的真切体验,再结合各种形式的朗读: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师生合作读……学生在积极主动中不断入情入境,常读常新,达到了情感的升华。

三、“品”:淡化技巧,张扬个性色彩的朗读

品酒如同艺术,是很主观的东西,当品酒的次数、种类越来越多,体会就越来越丰富,对酒足饭饱的见解就越来越成熟,就会形成一套自己的独特见解。读书也一样,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理解和感受也就不同。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时,只是过分强调技法上的指导,如哪里语调要读重一些,何处声音再读得轻缓些,再如“请你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读得再忧伤些”等等……在这样的指导下,学生的朗读只能是装腔作势。

朗读不能只从技巧上去指导,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展示富有个性色彩的朗读。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有一段描写时间进程的语段:“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发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父亲挖掘了38小时,这漫长的时间进程该怎么读,学生们各有看法。一个学生认为要读得缓慢而低沉,这样可以表达父亲的艰辛和不容易;第二个学生认为要读得急促而高昂,因为时间就是生命,父亲救子心切啊;而第三个学生认为要读得铿锵有力,字正腔圆,更能表现出父亲的伟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学生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品出独特的滋味,符合文章的内涵,都应给予肯定、鼓励。这样的朗读才真正是有滋有味的。

总之,“读”是我们语文课的主旋律。语文教师在朗读指导中要因文、因人而异,把“读”真正落实到每一课的教学之中,做到“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感受中华文字的神奇,真正做到“读好书,识其味”。

上一篇:水产养殖专业生产实习教学初探* 下一篇:游戏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