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数学课的引入

时间:2022-09-25 06:11:20

如何设计数学课的引入

陶行知先生一次在武汉大学演讲时,用了一个“喂鸡”动作告诉大家:“我认为,教育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会好得多!”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学生去学习,而是从学生的身心需要出发,千方百计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从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来引入新知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现有知识出发,展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形成问题,构成创新的最初冲动,让学生在需要中进入新知学习。

例如,“有理数的乘方”的教学,首先设置一个故事情境。在印度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舍罕王打算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西萨・达依尔,国王答应满足他的一个要求。西萨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吧。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第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儿米?”国王哈哈大笑。西萨说:“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

问题: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的米有这么多吗?你该怎么算呢?学生合作式学习:先讨论每一格所放米的粒数。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放粒米2×2,第四格放8粒米2×2×2,第五格放16粒米2×2×2×2……第六十四格放2×2×2×2×2×2…2(共63个2相乘)粒米。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这样2个或2个以上相同数的连乘积?(学生举例)如:边长是a的正方形的面积a×a=a2,棱长是a的正方体的体积a×a×a=a3。做一做:学生动手实践活动。一张面积为1的长方形白纸,沿中线对折,对折1次后,面积为________?对折2次后,面积为________?对折3次后,面积为________……对折n次后,面积为________?

二、从知识的类比中引入新知

类比法是由旧知获取新知的一种重要方法。数学中的很多知识是与已有知识进行类比而产生的。教学中,在引入这类知识时,教师要善于从新知的类比原型出发,引导学生去提炼原型的类比因素,在类比中萌发推出新知的思路。

三、运用归纳法引入新知

在引入新知时,提供学生新知背景中的一些个别对象,让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诱使学生萌发猜想,引出规律。

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和系数的关系”的教学,引导学生回忆,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值是由ax2+bx+c=0(a≠0)的各项系数a,b,c决定的。我们还知道根的性质(有、无实数根及实数根的个数)由b2-4ac决定。今天我们来研究方程的两根之和及两根之积与a,b,c有什么关系?先填表,归纳出规律。

先从前面三个方程(二次项系数是1)观察x1+x2,x1x2的值与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的关系,再看后面三个方程(二次项系数不是1),观察x1+x2,x1x2的值与系数的关系。这个偶然的发现,是否任何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都具有这种共性呢?这样就引导学生猜想:如果ax2+bx+c=0(a≠0)的两根为x1、x2,那么x1+x2,x1x2与a、b、c的关系,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引入新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新知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之上的。尤其是数学中那些相对独立前后联系少、本质属性较隐蔽的知识的学习,更是依赖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中,教师善于提供多种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记忆表象。从中提炼出新知“生长点”。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中引入新知。例如,“图形的平移”的教学,老师先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物体是怎样运动的?从学生所举的例子中找出如:大楼电梯上上下下地迎送来客、滑雪运动员在茫茫的平坦雪地上滑翔、火车在笔直的铁轨上飞驰而过等这样的例子,通过网络寻找相应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仔细观察这类物体的运动是什么方式的运动?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入图形平移的概念和理解物体平移的方向、距离。

五、从操作演示中引入新知

抽象的数学知识广泛地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数学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数学教学中引入操作演示的可能和必要。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把新知的发生、发展过程寓于学生的操作或者教师的演示之中来引入新知,符合学生的认识心理特点,以及情感需要。

例如,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老师首先运用多媒体演示“日出”情境,提出如果把太阳看作一个圆,那么太阳在升起的过程中,与地平线有几种位置关系?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条直线,当作地平线,把一枚硬币的边缘看作圆,在纸上移动硬币,通过实验,你能发现直线与圆的公共点个数的变化情况吗?公共点最少时有几个?最多时有几个?因而引出直线和圆的几种位置关系。

六、在创设情境中引入新知

学生的学习带有浓重的情绪色彩。数学教学中因数学知识抽象,情感因素隐蔽而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单调。要克服这一不利因素,从新知引入起,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把知识发生的背景,置于一幕幕使学生喜爱、令学生惊奇的情境之中,从而先声夺人,引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譬如在教学“考虑不同的权重”时,这样来设计引入:同学们都知道,如今要找一份工作,首先应聘者要去该公司进行面试。下面这段视频播放的是小王、小张、小李、小吴四位在园区某企业应聘时的情景。面试有专业知识、工作经验、仪表形象三部分,最后四位得分(满分20)小王:14、16、12,小张:18、16、11,小李:16、14、14,小吴:16、16、14,如果你是该公司的人事主管,会录用哪一位应聘者?同学们热情高涨,相互争论这个问题:“录用总分最高的一位!”“不同意,这三个方面的重要性应该有所不同!”等等,接着老师说:“同学们,要解决这个问题,等学完‘考虑不同的权重’之后,大家就知道录用哪位应聘者了。”

数学课的引入没有固定的模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因此,具体应用中还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学生认识规律及年龄特征,精心设计,灵活运用,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从而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凤凰中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谈谈如何设计美术教学中的导入 下一篇:浅谈类比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