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其敏:一个被“遗忘”的画家

时间:2022-09-25 05:38:15

从没有一个画家的住处,能给人以如此强烈的印象:数十年的老宿舍房子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家徒四壁,未经任何装修,斑驳的水泥地面、发黄的墙,墙上唯一的装饰,是两张早已晦暗残破的宣传版画。屋里有一对箱子跟随了老人数十年,他在箱子旁边搭一个木板,就是他睡觉的床。还有一个画板,老人生前曾无数次在上头作画,布满了图钉扎过的痕迹,扎痕像蜂窝般密集。

这就是版画家、素描艺术家刘其敏的家。房间里悬浮着一股被时间搁置的气息,安宁、静谧、清净。

刘其敏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师从李可染等大画家,之后进入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执教。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他的版画作品《海滩上的防护林》《万帆待发》就曾经获鲁迅文艺奖等奖项。对于这样的资深老画家,名利几乎是唾手可得的事情。

然而,数十年来,刘其敏几乎过着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不参加艺术圈内的活动和画展,谢绝一切应酬,自己也不举办画展;晚上,家中大灯经常关着,他害怕一点灯,就引来朋友做客,会打扰他的创作和思考;他不安装电话、没有电视机,老人的休闲生活是一本本杂志;他一生未婚、无儿无女,一帮20岁出头的美院学生经常出没他的家中,是老人晚年仅有的社交。在广州美术学院里,刘其敏被传为最有个性的前辈之一。因为他创造了一个记录,直到退休前,他还是一个讲师,副教授是学院后来追加的。“刘其敏当了28年讲师,他总是把评职称的机会让给后辈,自己从来不递交材料。”

为人和从艺,刘其敏都是孤独的,但许多都是他主动选择的结果。直到2012年,他的个人展览“喜看南粤”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人们才发现,这个几乎消失于众人视线的老人,30年来一直没有停歇。当所有的画家追求描摹大山大川、流行画美人美景时,刘其敏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创作路径,以近200幅素描、数百幅速写作品,“生动印记了广东建设、变化的第一现场,完成了一份广东改革开放的美术纪录,绝无仅有”。特别是刘其敏用铅笔、炭笔画笔直的高速公路,画刚建好的微波通讯电站,挑战了几乎所有画家不敢挑战的题材。有人说,看刘其敏画的公路,能够感受到时间的流动。有人说,看刘其敏画的防护林,随风鼓动,像一团火焰,仿佛能听到蝉声传来;看他画的稻田,温情摆动,仿佛传来麦香……他在生活层面的冷清寥落,但是对于自己信奉的艺术理想,却从未放弃火一般的追逐。他一生用艺术去表现改革开放的成果,自己却没有去享受这种成果,连一个空调都舍不得装。有人说他没有爱情,但是他内心拥有大爱,对于贫困学生或灾民,他不惜重金捐款。“学校每次组织捐款,刘老师都一个人默默走到捐款箱前,塞一摞钱,没人知道那有多少钱,他不留名字,不留钱数。”他的同事易家轩回忆说。在2007年湖南洪灾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从不卖画的他一共捐了8幅力作,每一幅都拍卖出10万元左右的价格,这也是他生前唯一的一次拍卖,而当时他捐画出手之大方曾让不少画家感叹:“刘老师,好作品您还是留在手上吧!”

2013年1月22日晚,刘其敏在广州美术学院的住所内去世,享年80岁。而刘其敏生前的大部分作品捐献给了广州美术学院,分文未收。

有人说,刘其动要被这个时代遗忘――他的艺术和为人都太过沉寂;有人则认为,这个喧嚣的时代过后,他一定会被重新认识,而许多现在的名画家不过是昙花一现。今年1月,“刘其敏教授逝世周年纪念”活动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同时出版刘其敏的画册和纪念文集,以留住这份画坛绝响。

■热议锐评:在一个喧嚣和浮躁的时代, 刘其敏的艺术人生与时下画坛形成鲜明反差。当如今,画展成了比展销会还热闹的地方,当所有人几乎无法“置身事外”的时候,刘其敏以一种沉默和退却,对这些风气做到了最强硬的抵抗。放眼整个美术界,刘其敏像一个稀缺品。对比身陷名利、大红大紫的画家们,刘其敏一生平实和寂寥,但拥有一种特别的单纯简洁的力量,是一种反衬,值得当今的人们反思和警醒:因为浮华,因为喧嚣,我们往往沉溺于表象上的金碧辉煌,而忽略了更多的应该承载在心头的历史的血肉和精魂。

■话题拓展:孤独的探索;独特的精神;纯净的境界;简洁的力量;艺术的使命;拒绝喧嚣和浮华;遗忘与永恒;大音希声……

(资料来源:《南方日报》、中国新闻网等)

上一篇:情境法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创造性阅读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