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尾,不是被遗忘的角落

时间:2022-09-25 05:32:19

结尾,不是被遗忘的角落

我们都知道写新闻时一定要重视标题和导语,让新闻从开头就吸引读者的眼球,将他引入我们叙述的新闻故事中。我们也知道新闻报道一般采用的倒金字塔经典结构,将最有新闻价值的部分放在前面。很少有新闻写作教材将“结尾”写作列为独立阐述的部分,新闻的“结尾”正在沦为“被遗忘的角落”。

然而,新闻也是一种讲故事的艺术,在西方,新闻经常被称为“新闻故事”(news story),新闻写作有时又被称为“报道故事”(cover story),记者实际上就是在为读者讲故事的人。从这个角度看,要让故事打动读者,给他们留下记忆,不但需要给故事一个好的开头,也需要给故事一个强有力的结尾,而一味地遵循经典的倒金字塔结构并不是最佳的写作方式。

对结尾写作的重视尤其适用于“特写”报道中。“特写”是有别于一般新闻消息的特殊体裁,它的英文名是“Feature”,这个单词在英语中有特点、特色的含义。与消息报道主要针对“硬新闻”有别,“特写”这种体裁主要被用于报道大量“软新闻”,特写并不是为了传递最新信息,它经常取材于已经被报道的新闻,但是它为这些新闻添加了人性化的色彩,提升了其娱乐、阐释和教育的意义。美国《国家地理》编辑Carol Lutyk曾说:“一篇特写需要一个结尾。结尾不需要做一个结论,但是它需要使读者感到满足,就好像一个好电影的结局一样。”

那么一篇好特写应该有怎样的结尾呢?抱着疑问,笔者阅读和分析1997年以来普利策新闻奖中的获奖特写报道,发现其结尾具有以下几种类型和特征。

一、直接引语型结尾

“人物”是特写报道中的重要元素,用来自特写中人物的直接引语来做结尾是特写结尾的最常见类型。这类直接引语由于具有人物鲜明的个性和思想,能使故事更具人性化,描述更具生活化,人物更为可信、可叹、可怜和可敬,激发出读者的共鸣情绪。

2002年获奖特写《父亲的伤痛、法官的职责和够不着的正义》(A Father's Pain, a Judge's Duty, and a Justice Beyond Their Reach)描述了一个由于疏忽造成儿子死去的父亲被审判的故事,该特写以审判法官的视角描述了故事的前因后果,并探讨了法律的局限性。

在这个悲剧故事中,父亲Paul Wayment在打猎途中不小心将两岁的儿子单独放在自己没有锁住的车子上追赶鹿,结果孩子走失并死在丛林中,父亲也在接受审判后内疚自杀身亡。特写的结尾处是法官Robert Hilder的反思:

“他思考什么是法律能够实现的,什么是法律不能实现的。他热爱法律但是并不崇拜它。他相信法律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在一些模棱两可的案例中法律可能并不能带来好的解决方案。他说:‘黑与白并不总是我们需要的答案,但是有时它们是唯一的答案。’”

“他还说了类似这样的话:‘让Paul Wayment的脸成为我生活中永远的一部分并不是一件坏事。”

这段引语描绘出法官在审判这起案件时的两难处境,折射出法律在解决类似案件中遭遇的困境和局限,深化了新闻的主题,使读者也不禁为特写中人物的命运而唏嘘长叹。

又如1997年获奖特写讲述了一个棒球裁判的家庭悲剧故事,他年幼的大儿子John因为基因疾病而去世,祸不单行,年仅5岁的小儿子Michael则在哥哥去世后也患上同样的致命疾病。在特写的结尾,作者引用了大段Michael的话:

“这是一些John的东西。有些是我的,有些是他的。这是我的存钱罐,里面都是25美分的硬币。这是我的棒球卡。我喜欢收集棒球卡。我喜欢棒球的一切。Lofton 和 Belle 是我最好的卡,棒球是我最看重的事。有一天当我老了我会向我的孩子们展示这些卡,有一些是拿来看的,有些则要收起来。 我把所有的卡都分类了。如果我想看某张卡,比如Roberto Alomar 的卡,我就在巴尔的摩金莺队里面找……这张床应该是我哥哥的……我有最大的房间,因为这应该也是我哥哥的,但是他生病去世了……这是他的照片……John一直在我们家里,他只是现在不在而已,他是我们的天使。”

作者用这段Michael看似琐碎却充满童真的话语作结尾,使一个受疾病折磨却热爱生活的不幸男孩的形象跃然纸上,也强化了新闻故事的戏剧性和悲彩。

二、首尾呼应型结尾

西方特写报道的一种重要结构是“环形结构”(Circle Style),这种结构一般从一个重要的事件或重要人物开头,结尾还将回到原点,再次以该事件或人物描述做结语。在这种结构的特写中,结尾部分与开篇部分遥相呼应,使报道保持在一个单一的叙述主线中,通过这个主线来结构整个故事,将读者的注意力牢牢抓住。

2009年获奖特写《窗口的女孩》(The Girl in the Window),描述了一个受到生母的忽视而失去语言能力的女孩如何被拯救和新家庭收养的故事。该特写的开头描述了女孩在原住地阁楼窗口的形象,“一个小女孩,脸色苍白,黑眼睛,在破玻璃的窗口举起一张肮脏的毛毯向窗外凝视。”

特写的结尾是:“在她的新屋,有一个可供她朝外看的窗口,当她想要看外面的景象时,她只需要举起手臂,她的父亲一直在她身后准备着,等待将她抱起的时刻。”

结尾紧扣着“女孩”与“窗口”这两个关键词,并通过对女孩被收养后的新屋场景的描述与开头描述的景象形成比较,今昔对比,读者从这样的描述中感受到女孩在新的收养家庭中受到的关爱,体会女孩在收养前后境遇的天壤之别。

三、描述场景型结尾

2004年,芝加哥论坛报的Julia Keller凭借对伊利诺伊州尤蒂卡遭遇的一场龙卷风的报道获得了次年的普利策最佳特写奖。这场龙卷风灾害使8人遇难,幸存者面临着失去亲人朋友的痛苦和重建的艰辛。

这篇特写的最后一部分描述了幸存者Bimm的新家和她的新生活,该结尾段落是这样写的:

“如果你瞥一眼天空,那一抹蓝色似乎会持续到永远――不断上升,直达世界的屋脊――在地平线之间蔓延。那么蓝,那么平静,那么美好。你几乎要发誓说这样美的天空不可能会带来任何坏事。”

这是一个典型的描述场景型结尾。对于天空景象的这段描写好像记者在读者面前架起了一台摄像机,通过记者对镜头的推拉摇移,我们似乎也看到了一个晴朗的、美好的天空,没有杂质而纯净的天空。镜头很美,镜头之外更具深意。首先,这样美丽的天空却带来这样惨烈的灾害,这种反差让人不得不感叹自然的力量是人类所难以掌控的,其次,如此美丽的天空也暗示着希望和未来,人并不能被灾难所吓倒,灾难过去,生活还将继续。

四、添加事实型结尾

特写的结尾并不一定固定于故事框架中,有时添加一些与故事人物相关的新的事实作为结尾,同样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008年普利策获奖特写有关一个有趣的实验。美国著名小提琴家Joshua Bell在儿童广场地铁站里演奏小提琴,地铁站中往返的人们来去匆匆,但几乎没有人停下脚步欣赏艺术家演奏的音乐。

文章结尾写道:

“Bell开始了他在欧洲各国首都巡演的旅程,但是他这周会回国。他必须回来。周二,他将领取Avery Fisher奖,这个失意于儿童广场站的演奏者将获颁全美最佳古典音乐家的奖项。”

结尾补充了小提琴家获奖的新闻事实,与其在地铁站受到的冷遇形成对比,现实生活与艺术殿堂之间的差距不言而喻。

当然,以上几种类型的结尾只是笔者看到的主要的特写结尾方式,它们并不相互排斥,有些结尾可以同时具备多种类型。

现代西方新闻写作中体裁之间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特写和消息并不是绝对分离的两种类型,且在写作手法中彼此借鉴。文似看山不喜平,新闻写作也不应该局限在已有的固定模式中,在恰当的报道中运用恰当的结尾并不是画蛇添足,相反地它能为报道增色。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上一篇:通讯写作如何“巧”用细节 下一篇:解读手机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