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能源消费大省降低工业能耗的途径

时间:2022-09-25 04:33:21

“十三五”时期能源消费大省降低工业能耗的途径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大省,“十一五”以来节能成就显著,技术效应曾对内蒙古“十一五”时期的工业单位产出能耗下降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十二五”以来其贡献出现了明显下降;结构效应对于工业的节能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同样在“十二五”以来其贡献率出现了下降。从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看,“十三五”时期,内蒙古化工、有色、电力等高耗能工业的生产能力仍将处于较快增长之中。因此,内蒙古以工业转型升级继续推进节能减排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结构减排与技术减排的难度均会较前一时期加大。

一、我国能源消费与工业结构的区域异质性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能源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正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前所未有的关注。“十一五”时期以来,中央政府明确了对于省级政府的节能降耗考核要求,指标涉及总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考核指标按照行政层级逐级分解,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的节能减排压力不断增大。节能减排最基本的问题还在于节能。就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来讲,工业远高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和建筑业,工业能源消费对于中国能否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具有决定意义。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水平差距巨大,能源消费与工业结构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对于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以及工业化后期的省份而言,工业比重下降、工业结构轻型化,其经济增长与节能之间矛盾趋于缓和。而对于尚处于工业化高速推进时期的省份,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则面临来自经济增长目标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增强的约束力。图1显示了全国各省份能源强度(单位GDP能耗)和工业增加值比重的关系。以全国整体的能源强度和工业增加值比重(2013年,0.80吨标煤/万元,36.95%)为原点作图,各省份所处的区域可以分为4个象限。其中,处于象限Ⅰ的为工业增加值比重、能源强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仅有包括内蒙古在内的5个省份;处于象限Ⅱ的为工业增加值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能源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包括16个省份,主要为东部发达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处于象限Ⅲ的为工业增加值比重、能源强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仅有北京、上海和海南3个省份;处于象限Ⅳ的为工业增加值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能源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仅有5个省份,除了黑龙江以外均为欠发达的西部省份。如果不考虑气候等因素,我们可以粗略将象限Ⅲ的北京、上海视为处于后工业化时期;象限Ⅱ的广东、江苏、山东等省份视为处于工业化后期;象限Ⅰ的内蒙古、河北等省份视为处于工业化中期;象限Ⅳ的西部省份视为即将进入工业化中期。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2013年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0%,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十一五”以来的增幅在全国各省份中居于前列;并且,其工业化进程以重化工业发展为引领,这种产业结构变动方向还将在“十三五”时期持续下去。因此,分析内蒙古“十一五”以来的能源消费与与工业转型升级关系问题,探究过去十年间工业单位产出能耗变动的影响因素变化,对于“十三五”时期继续推进内蒙古节能减排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将对其他处于相似发展阶段的省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内蒙古工业结构变动及“十三五”结构演进趋势

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是以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发展为最主要支撑。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演化既与经济发展阶段有关,也取决于地区的资源、能力,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内蒙古人力资本、技术水平不足,立足于资源开发并力图提高资源的本地转化水平,提升产业发展带来的收益,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该地区的产业发展战略,都强调重点发展重化工业,主要涉及能源、煤化工、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产业。这些产业不仅是装备投资额巨大的过程工业,即技术进步主要体现为装置设备投资的行业,而且都具有高耗能特征。

“十一五”、“十二五”时期,内蒙古自治区的工业结构进一步趋向重型化,但高耗能工业的比重在“十一五”期间有所下降,从这一工业结构变动情况来看,是朝向有利于节能减排方向发展的。2005―2013年,重工业占比从73.42%上升到80.57%。受煤炭工业大发展的影响,采掘业比重上升,从16.36%提高到29.65%;制造业比重下降,从68.95%下降到60.08%;6大高耗能工业的比重从48.32%下降到41.82%。

自治区《十三五规划》提出建设“五大基地”,其中重点发展的能源、煤化工、有色金属都是高耗能工业。2012年以来,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占制造业的50%左右,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也相当于制造业的20%以上,2015年更高达30%以上。这些行业投资期较长,因此,从近几年的投资完成情况可以看出,高耗能工业,尤其是单位产值能耗较高的化工、有色、电力行业在“十三五”时期生产能力仍将处于较快增长之中。

三、内蒙古工业单位产出能耗变动及其因素分解

(一)工业行业单位产出能耗的测算

利用《内蒙古统计年鉴》中相关能源消费和工业产出数据,计算得到内蒙古采掘工业、高耗能工业、其他工业的可比价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如表1所示。可见,内蒙古工业各行业的单位产值能耗差距极大,2013年,采掘业为0.35吨标煤/万元,6大高耗能工业为为1.47吨标煤/万元,而其他工业行业(包括轻工业、装备制造业等)仅为0.10吨标煤/万元。6大高耗能工业中,又以电力、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业为最高。

(二)工业单位产出能耗变化的因素分解

地区经济的单位产出能耗是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的:一是以各产业单位产出能耗Ii表征的能源效率因素;二是以各产业在GDP中比重Si表征的产业结构因素,即:

单位产出能耗变化可以分解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当产业结构保持不变时,技术进步所导致的单位产出能耗变化;第二部分是当分行业节能技术(体现为三次产业各自的单位产出能耗)不变时,产业结构变化所导致的单位产出能耗变化;第三部分是产业结构和能源效率共同变化所导致的单位产出能耗变化,这一项又称为残余项。残余项是结构因素和技术因素所共同创造的,可按照“共同创造,平等分配”的原则均等分为到结构因素和效率因素中。

地区单位产出能耗的因素分解需要两个原始数据:一是产业的能源消费量Ei,二是产业的增加值Yi。在实证分析工业内部结构变化对于节能减排的影响时,受数据可得性的限制,将统计口径调整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业的产出Yi使用工业总产值数据,时间序列为2008―2013年。

按照公式(3),首先,将工业行业分为采掘业、6大高耗能工业、其他工业三部分。如表2所示,“十二五”时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单位产值能耗下降幅度明显缩小,与“十一五”时期一样,技术因素仍然是推动单位产值能耗下降的主导力量,但高耗能工业比重下降趋势的明显缓解使得结构因素产生了微弱的提升单位产值能耗的作用。如果“十三五”时期高耗能工业占工业的比重出现上升,则结构因素将对单位产出能耗下降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

其次,分析6大高耗能工业的结构变动和技术进步对高耗能工业单位产值能源消耗变化的贡献(见表2)。与工业整体结构变动的影响相似,“十二五”时期,规模以上高耗能工业企业的单位产值能源消耗下降幅度也明显缩小,技术因素是推动单位产值能耗下降的主导力量。与工业整体结构变动的影响有所不同的是,6大高耗能工业之间结构的变化均推动了单位产值能耗下降,其中,电力工业比重的下降是推动高耗能工业单位产值能耗下降的主导力量,而化工产业比重的上升则是对高耗能工业单位产值能耗下降起到了较大的负面作用。

四、“十三五”时期继续推进节能减排的途径分析

地区经济的单位产出能源消耗取决于产业结构和各分行业的单位产出能耗,因此,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的节能被称为结构性节能,通过节能技术进步及工业效率提升实现的节能被称为技术性节能。“十一五”以来,内蒙古节能成就显著,技术效应曾对“十一五”时期的节能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十二五”以来,对于降低地区单位产出能耗的贡献出现了明显下降;结构效应对于工业的节能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同样在“十二五”以来其贡献率出现了一定下降。工业是内蒙古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其中的煤炭采选业和6大高耗能工业则是工业能源消费增长的最重要来源。对于高耗能工业,对节能发挥重要作用的强度效应在降低,即技术性节能减排的作用呈现下降趋势。“十三五”时期,高耗能工业,尤其是单位产值能耗较高的化工、有色、电力行业的生产能力仍将处于较快增长之中。因此,内蒙古以工业转型升级继续推进节能减排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因此,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刚性要求下,内蒙古“十三五”节能减排中,结构减排与技术减排的难度均会较前一时期加大。

但另一方面,从单位产出能源消费的相对水平来看,内蒙古工业节能仍存在较大潜力。内蒙古自治区绝大多数工业行业的单位产出能源消费水平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能源消费量较大的行业中,仅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单位产出能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大高耗能工业中,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2013年,内蒙古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1.91%,但能源消费却占全国的7.91%;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产值占全国的3.85%,能源消费占全国的 10.35%。这与内蒙古化工、有色行业的发展重点即行业内部的产品结构密切相关。内蒙古大力发展煤化工、电解铝等高耗能工业,可能是导致化工、有色行业单位能耗畸高的重要推动力。此外,同一产品的单位能耗,也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例如,在产品相对单一的电力工业,内蒙古以占全国3.44%的产值消耗了占全国4.31%的能源。这表明,即使在排除了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影响之后,内蒙古技术节能仍存在较大空间。仅从工业单位产出能耗和工业增加值比重的关系看,“十三五”时期以节能减排压力倒逼工业转型升级、以工业转型升级实现节能减排应该还具有较大空间,这是节能减排带来的工业转型升级的机遇。

对于内蒙古这样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省份,需要改变粗放式的单纯依靠节能减排投资的做法,推动节能减排工作走向更加深入细致。一是深挖技术节能潜力。尽管技术节能空间缩小了,但在“十三五”时期还有较大潜力。要改变单纯依靠节能减排设备投资的思路,改变节能减排工作中不同工序、不同流程以及不同企业之间各自为战的做法,充分发挥管理节能、流程控制节能、循环经济节能的作用。二是大力推动相对低耗能产业的发展,结合本地区的产业基础,通过促进低耗能产业以更快速度发展,降低高耗能行业的相对比重,尽可能发挥结构节能的作用。例如,内蒙古加快培育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等新的增长点;向下延伸高耗能产业链,大力发展以农牧机械、食品加工机械、风电、太阳能装备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三是加快新能源开发利用,提升风电、太阳能发电等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积极加大风电消纳,继续扩大风电供热规模。新能源发电比重的提升,将有效降低电力工业的单位发电量煤耗,提高节能减排的技术效应。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工经所)

上一篇:花甲美人 畅泳如鱼 下一篇: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推进城市低碳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