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体育教学对小学生意志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25 04:19:31

浅析体育教学对小学生意志力的培养

【摘要】本文针对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经常出现的各种行为,运用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知识,简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通过体育教学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强他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从而对小学生意志品质进行培养。

【关键词】学生,体育教学,意志力,培养

1.前言

意志力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品质。

罗伊斯这样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意志力通常是指我们全部的精神生活,而正是这种精神生活在引导着我们行为的方方面面。”

当人们善于运用这一有益的力量时,就会产生决心。而人有决心就说明意志力在起作用。人的心理功能或身体器官对决心的服从,正说明了意志力存在的巨大力量。

意志力是人格中的重要组成因素,对人的一生有着重大影响。人们要获得成功必须要有意志力作保证。早在2400多年前的孟子,就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生动地说明了意志力的重要性。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达到自己的目的,需要具有火热的感情、坚强的意志、勇敢顽强的精神,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意志力的发展是否良好对于一个人的一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体育锻炼无疑是锻造意志力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获得耐力、坚韧、坚忍、坚持等诸多良好品性。小学生正处于一个可塑性非常强的年龄阶段。对于意志力的培养,如果给与相应的重视,并在正确的指导下,必然会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终身受用;反之,如果没有加以正确引导,错过这个培养学生意志力的最佳时期,将会造成意志薄弱、遇到困难退缩等不良习惯。

2.意志力薄弱的原因

2.1 家庭的影响:由于我国现行的独生子女政策,很多孩子在优渥的环境中成长,家庭对于孩子的溺爱程度加剧,也由于现行教育体制,家长重视孩子的智力发育,只盯着孩子的考试成绩以及排名,尤其由于社会竞争激烈,有的父母忙于工作,将孩子完全托付于爷爷奶奶等老一辈人抚养,更是忽略了对孩子心理素质、意志力的培养,没有经受艰苦和劳累的磨练,家长诸事大包大揽,造成了学生依赖性强,胆小、懦弱,没有担当,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和顽强的意志力,学校里一位四年级的小男孩上体育

课跑了400米之后,稍有不适,属于剧烈运动之后的正常反应,但是孩子的爷爷不依不饶,认为教学方法失当,逼着老师以后不许让其孙子参加类似的活动;也有家长一遇刮风下雨天气变冷等情况就要求孩子不要参加锻炼,这也是当前独生子女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耐受能力差的集中表现。

2.2 心理原因:几乎每个小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向往。他们幻想做一个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而实际上他们往往不够努力。虽然他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追求的全是实现理想后的种种荣誉与享受,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却想的不多,做的不够,形成了美好愿望与心理准备的矛盾。其次,小学生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充满热情和兴趣,但是对于不感兴趣的事情却退避三舍,不善于运用理智克制自己。另外,小学生有着强烈的进取心,也很明白道理,但是具体落实到实际当中,却缺乏自控力。所以我们经常见到一上体育课,就有同学尤其是男同学就会找各种借口逃避上体育课。

2.3 生理原因: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其骨骼硬度小,易弯曲变形;肌肉力量小,耐力差;心率快,肺活量小,负氧能力差,易疲劳。这些都充分表明小学生的运动负荷不能过大,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不但起不到通过上体育课来强身健体的作用,反而会给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3.加强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3.1 从心理入手,提高认识。

首先在体育理论教学中可以运用引导法:通过介绍一些孩子熟知的各界人士成功的故事,让孩子们明白,人们所有的收获与成功都在于坚持不懈的努力,在于坚韧不拔的意志,在于顽强的意志力;然后来引导启发学生建立信心,明确学习目的。告诉孩子们,在遇到阻力时,想像自己在克服它之后的快乐;积极投身于实现自己目标的具体实践中,你就能坚持到底。

其次是用讲解法:使学生明白,由于生理上的变化造成的不适应是暂时现象,是可以通过长时间体育练习来改变和提高的,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未来,建立信心,从而使练习更具有自觉性。

3.2 从行动入手。

意志的第二个特点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意志力的大小是通过克服困难来体现的,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有效地培养学生意志力,克服困难。

分层指导法:教学中将学生按其运动能力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可激发和调动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积极性,不同程度学生的运动能力都能得到提高,使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运动的成就感,建立信心。

自我激励法:首先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要求学生遇到困难,难以坚持时,心里默想“我不比别人差”,“我也能行”,并通过自我鼓励、自我说服等方法,消除各种不利情绪的影响,来动员自己的意志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其次,在班里注意培养一些学生,尤其是在班级中有影响力的学生,让他们学会用意志力来完成运动,然后形成班级核心,借以影响全班,形成良好的班级体育学习合力。

3.3

明确目的,树立远大的理想。

学生的一切意志行为都受一定的目的和动机支配,加强正确的学习目的、动机教育和理想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动机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部分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在家庭影响以及自我放松要求的情况下,认为体育课无所谓,也有怕苦怕累的因素,影响了对体育的学习热情。

首先,体育教师应该取得班主任及其他科任教师的积极配合,让学生清楚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如他能形成健康的体魄、优美的体型,增强身体脏器功能,提高生命质量。

其次,体育教师应对训练项目带来的好处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孩子们,激发兴趣,保证孩子们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依然能依靠意志力顽强的完成训练。

合理提出目的任务。人所提出的行动目的性质,对克服困难也有重要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提出一个个依靠自己努力能达到的目标远比一个个宏大的目标更有利于意志力的培养,因为前者能让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目标达成的喜悦,对于孩子较好的完成学习和训练至关重要,任何一点点的成就都会让他们欢呼雀跃。

3.4 努力提高学生的认识。

认识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活动。一个人当他对自己从事的活动缺乏明确深刻的认识,那么在困境中就难以表现出顽强的意志。

以中长跑为例,对于在中长跑练习中往往会出现头晕、胸闷、腹痛等生理症状,不少小学生平时娇生惯养,他们不愿在练习时付出艰苦的劳动,存在着怕苦怕累的思想。对此老师应该给学生讲解清楚此项运动的技巧以及出现的正常反应,让孩子们自觉克服困难,同时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循序渐进,让孩子们逐步接受。

3.5 教学方法应寓教于乐。

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不完善,在教学中,应该寓教于乐,采取丰富的体育教学形式和体育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情趣特点和心理需求,实现教者与学者在感情上的融合和在情趣上的共鸣。让孩子们精神饱满,兴高采烈,自觉、主动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游戏活动更能承载品行教育,因此,在设计的体育游戏中,影响孩子们明确此项活动需要哪些品性特质,从而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使学生的运动量增加,达到了运动负荷。促进了体能的增强。

3.6 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学生的意志力和良好的意志品质不仅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而且在自我修养和自我锻炼过程中发展。

体育老师应主动与班主任沟通,以班主任为桥梁,加强和家长的沟通,让家长明白健康的体魄是未来健康的基石,取得家长支持和理解。

意志的培养,要一步一步地做,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要让学生把每一次早操、每一堂体育课、每一次体育比赛,都看成是磨炼意志的好机会,这样在每一次咬牙坚持,每一次大胆尝试,每一次取得的小小胜利中,意志会越来越坚强。

与班主任密切配合,对于在锻炼中体现出顽强意志力的孩子给予大力表扬,从而内化为孩子自身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

体育教学不仅仅承载着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功能,也担负着培养孩子意志力、团结协作等优秀品质的任务,体育教师应该对此作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学》[M].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2] 李翠贤,文兴吾,刘平斋.理论在创新中发展[N].光明日报2003-02-12(C3).

[3] 李蔚,祖晶著.《课堂教学心理学》[M].1999年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4] 陈家林.《学校心理教育》[M].1995.4 教育科学出版社.

[5] [前苏联]符·依·谢利凡诺夫著:《学生的意志教育》(P),人民教育出版社,1955年.

上一篇: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思考 下一篇:浅谈语文课堂评价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