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口语词“咬”词义考

时间:2022-09-25 03:45:00

【前言】唐诗口语词“咬”词义考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那么这首诗中的“咬”到底该如何理解呢?“咬”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啮骨”,也就是“嚼骨头”,这一意义一直保存至今,也就是现代汉语中“上下牙对住,压碎或夹住东西”这一基本义项。《玉篇》对“咬”的解释是“鸟声”,意思是说“咬”表示“鸟鸣叫声”。 《...

唐诗口语词“咬”词义考

摘 要:唐诗语词“咬”的词义与今天我们所熟知的词义有很大差别,但是这个差别并未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导致在许多唐诗注本中忽视或误解“咬”的意义,本文试图对“咬”的唐诗口语词义进行分析,以引起大家的注意,从而引发人们对唐诗口语词的关注和重视,以便更好的阅读和理解唐诗。

关键词:唐诗口语词;咬;词义研究;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唐诗中有不少口语词汇,在这些口语词汇中,有一些的词义现在我们还能读懂,他们对唐诗的阅读和研究影响不大,然而还有一些口语词表面上看现在还在用,但它们的意义和现代的意义已经有很大不同,如果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解释,会影响我们对唐诗的理解。

杜甫的《彭衙行》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马茂元选注的《唐诗选》中将“痴女饥咬我”翻译成“痴女因饥饿而咬我”,马氏将“咬”翻译成“咬人”,与现代汉语中的“咬”并无二致,但这种解释让人费解,“痴女”即使再饿也不可能咬自己的父亲,所以这句诗中的“咬”与今义不同。

那么这首诗中的“咬”到底该如何理解呢?“咬”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啮骨”,也就是“嚼骨头”,这一意义一直保存至今,也就是现代汉语中“上下牙对住,压碎或夹住东西”这一基本义项。《玉篇》对“咬”的解释是“鸟声”,意思是说“咬”表示“鸟鸣叫声”。

《广韵》和《集韵》中均保留了“咬”的“鸟声”这一义项,其中《集韵》还有一个义项为“哇咬”,意思是“俚俗的音乐或民歌”还可以指“声音繁细”。在这两部唐宋时期十分重要的韵书中,我们同样没有找到能够合理解释上述诗歌中“咬”这一词的义项。

通过查阅现代汉语大辞典我们发现,“咬”的词义在“啮骨”和“鸟声”的基础上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产生了许多引申意义,但是在辞典列出的多个义项中竟没有一个符合上述两首诗的语境的解释,这不禁让我们怀疑杜诗中的“咬”应该属于唐代的口语,对于唐人来说通俗易懂,无需解释,但是它的这一口语含义只属于唐代,前代没有出现,后来又消失了,并未沿用至今,所以今天的人们在读这句唐诗时理解起来有困难。

唐诗虽然是我们研究唐代口语词汇的一项重要资料,但是口语词在唐诗中的数量毕竟有限。查阅《全唐诗》我们发现出现有“咬”这一词的诗作共有三十二首,而以口语词的方式出现除上述杜甫的一首之外,还有韩愈《答孟郊》中:“弱拒喜张臂,猛拿闲缩爪。见倒谁肯扶,从嗔我须咬。”中的“咬”。这给我们的词义考证带来一些困难,我们无法通过对唐诗诗句的排比推演来得出结论。所以我们将目光转向了其他文献,以期望能从中找到佐证。

郭在贻先生在他的文章《杜诗札记》中对“咬”进行过解释,他认为“痴女饥咬我”的“咬”应该是“求恳”,也就是“请求”的意思。我们认为这一解释是合理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咬”在文献中有“求恳”之意的例证

《搜神记》田昆仑条:“去后天女怀念天衣,肝肠寸断,胡至意(竟)日无欢喜,语阿婆曰:‘暂借天衣看着。’频被新妇咬齿,不违其意。”蒋礼鸿先生认为,此句中的“咬齿”应为“咬啮”,“咬”为“求恳”义。

敦煌变文是典型的集中反映口语词的作品,在敦煌变文中我们可以找到证明“咬”表示“求恳”的证据。如《燕子赋》中有云:“汝可速去,唤取鹆。他家头尖,凭伊觅曲;咬啮势要,教向凤凰边遮嘱。”这里的“咬啮”与上文同,“咬”义为“求恳”。再如《敦煌曲校录》十二时,普劝四众依教修行:“父边螫咬觅零银,母处含啼乞钗钏。”“螫咬”应和“咬啮”同义,蒋礼鸿先生认为这两个词大概都有再三求乞的意思。

上述三个例证在蒋礼鸿先生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的“咬啮”条下收录,蒋先生将“咬”就解释为“求恳”。

二、杜甫《百忧集行》一诗中疑有旁证

杜甫《百忧集行》中有这样一句诗:“痴儿未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这句诗与“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有异曲同工之妙。“痴女”变成“痴儿”,“饥”对应“索饭”,不同之处在于“咬我”和“叫怒”,“叫怒”已是“未知父子礼”,已经是很过分,不懂父子礼的行为了,“痴女”又怎么可能因饥饿而咬人呢,那岂不是无礼到了极点,有悖人之常情吗?所以此处的“饥咬”大概应和“叫怒索饭”意思相近,就是因为饥饿而死缠父亲,无礼求恳索要食物罢了。

三、“咬”解释成“请求”使得诗句文意通畅,更合乎情理

杜诗中的“痴女饥咬我”解释成杜甫的女儿因饥饿而乞求杜甫,死死地缠住不放,这相较于“痴女因饥饿而咬我”更能说得通。韩愈诗中的“从嗔我须咬”解释成在有权势之人嗔嫌的境况下,依然请求他们不要再欺侮弱者,这与解释成“韩愈咬他们一口”相比也更为合情合理。

当然“咬”表“请求”这一口语意义不仅迷惑了今人的双眼,就是在清代也同样让学者误解。清人赵翼《瓯北诗话》评价韩愈的《答孟郊》时说:“四语竟写挥拳相打矣,未免太俗。”很明显对于“从嗔我须咬”“咬”字的义训,赵翼也不甚了然。所以研究唐诗口语词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唐诗口语词的研究是很不够的,对于已有的研究成果也是注意得不够的。许多较好的唐诗注本在注释口语词汇时也会出错。由于口语词汇具有“俗”性,所以讲究风雅的历代文人学者都选择忽视他们或避而不谈,即使有所论及也是散见笔记杂谈之中。后代读诗学诗之人对口语词汇的含义也是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其实口语词才应该是最有研究价值的,因为口语词就活在唐人的实际语言中,研究他们有助于我们了解唐代口语的情况,有利于汉语发展史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蒋绍愚.唐诗语言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2](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汉)许慎.说文解字[M].(宋)徐铉,校.北京:中华书局,2013

[4](梁)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宋)陈彭年等.宋本广韵[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

[6](宋)丁度等.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

[7]郭在贻.杜诗札记[C]//郭在贻文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2002

[8]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9](清)赵翼.瓯北诗话[M].霍松林,胡主佑,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煤炭资源合理利用的经济学分析及路径构建 下一篇:煤矿精益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