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语言差异与中西思维方式对比研究

时间:2022-09-25 03:28:20

汉英语言差异与中西思维方式对比研究

【摘要】 汉字属于会意文字,具有象形的特点;英语属于拼音文字,具有抽象的特点。文字和思维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不同的文字体系反应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 会意文字 拼音文字 象形文字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语言反应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在人类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是影响其语言差异的深层原因。

1.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不同语言学家有不同的看法。一些哲学家认为语言只是用来交换信息的工具、表达个人观点或与他人交流的符号系统。换句话说,语言不影响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过程。有一些语言学家则有不同看法。例如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认为语言不仅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而且塑造了人对世界的感知。这就是著名的“语言决定论”。尽管许多语言学家认为此观点过于绝对,但大家都认为语言影响人们思维特点。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一方面,思维离不开语言。另一方面,思维的发展也促进语言的发展

2.汉语特点

2.1 象形

汉字属于会意文字,具有象形特点。古人将汉字造字方法总结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这六种造字法都呈现了一个共同特征――象形。象形是一种产生最早的造字法。字形是汉字特有的,是区别汉字和拼音文字的根本标志。与拼音文字相比,象形文字除了表音功能外,同时还具有表意功能。

2.2 内容完整性

汉语强调内容或意思的完整性。汉语句子“以神统形”,“以意统形”。汉语疏松的结构表达清晰完整的意义是凭借句际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来实现的。汉语句子强调意思的完整性,只要表意完整,重要的此项可以人详我略,句子之间逻辑关系是靠直觉顿悟来体察的。

3.英语特点

3.1 抽象

英语属于拼音文字,与汉字不同,拼音文字本身只是表音符号,不直接与意义相连,它要通过与声音的连接来间接表示意义。在拼音文字中,拼音首先要知道语音的要素,并创造与之对应的语音符号。因为拼音符号与表意文字不同,它不能形象化(除象声词外),其词义完全是人主观加上去的,因此词义与字形没有直接联系,拼音文字出于清晰地表达意思的需要,形成一套抽象概念。

3.2 结构完整性

英语句子造句原则是主语和谓语缺一不可,因为西方人认为主语和谓语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命题。在英语中占绝对优势的是主谓结构的句型,而且非常注重主语,每个句子都要出现主语,即使在句中不起任何作用的虚位主语和假位主语(it和there)。

4.不同的文字系统反应不同思维方式

4.1 主体思维与客体思维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天人合一。儒家和道家都认为天道并不是存在人之外的,而是与人或人心相通即人的心灵与天命相通,通过内心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精神境界,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融合。这种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必然导致中国哲学主体思维的形成。在这种思维方式下,人和自然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思维主体不是面向自然,而是面向自我,以自我实现为目的,进行自我反思。

与中国传统哲学相反,西方传统哲学人与自然是对立的,人超越自然,人可以征服自然,对自然界征服之后,再回头审视人生意义和价值。在这种世界观指导下,西方传统哲学形成了以主客二分为前提的客体思维。其核心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以及如何认识自然界的问题,而不是以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为主。

中国人强调统一,而西方人重视对立,这是中西世界观最大分野。

4.2 整体、直觉思维与个体、分析思维

中国传统思维是一种有机循环论的整体思维。它认为世界是一个自组织的有力循环整体系统,人和物也是一个有机整体。换句话说,主体和客体都包含在一个整体之中。每个系统又由不同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密切联系,形成一个不可分裂的有机整体。想了解部分必须了解整体。整体思维方式在认识方法上表现为直觉体悟。

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是对宇宙间的一切二分,把主观和客观分开,把统一世界分成截然不同的世界。把具体问题从总体中分离出来,把既复杂的问题划分为比较简单的形式和部分,然后一个部分一个部分研究。这种“一切之两分”的切割式认识方法是分析思维的产物。

4.3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汉民族擅长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即通过大脑,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心理过程。

英民族则偏向抽象思维,又称亚里士多德式的逻辑思维。它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事物。

总之,语言系统与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系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但另一方面,思维方式也促进语言的发展。不同的语言系统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汉字属于会意文字具有象形特点,这个特点体现了汉语思维方式的特点―形象性。英语属于拼音文字,体现了西方的思维方式特点―抽象性。因此,中西方不同的文字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 涂纪亮.语言哲学比较研究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2] 申小龙.中国的语言结构与人文精神[J].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3] Worf,B.L.Language,Thought,and Reality[M].New York:Wi- ley.1956.

[4]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 张岱年,成中英.中西思维偏向[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93.

[6] 牛保义.整体思维与分析思维[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 (2):(54-59).

[7] 易立新.英汉文字体系与中西思维方式对比研究[J].中国民 族大学学报.2004(1):(175-178).

[8] 聂大海.汉英语言差异的哲学思维渊源[J].河南大学学报. 2004(1):(117-119).

上一篇:对廊坊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下一篇:寻找自我 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