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河南》中的新新闻主义

时间:2022-09-25 02:32:12

《厚重河南》中的新新闻主义

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新新闻主义,是建立在对传统新闻的解构之上的。与传统新闻报道不同,它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和主观色彩,提倡记者要以强烈的情感、宝贵的直接体验和真切的个人见证去揭示事实的真相,发掘出其中被隐藏的意义,然后通过新闻写作体现出来。同时,它非常强调采访的广泛性和细致性,比普通意义上的新闻有着更丰富、更深远的视角。而它在语言及结构上的文学化,也打破了新闻是时间的“易碎品”的箴言,超越了时代的界限。

随着新新闻主义在新闻报道中的广泛应用,一些带有浓重新新闻主义烙印的新的报道文体也开始出现,《大河报》于2002年12月2日推出的《厚重河南》系列报道便是其一。《厚重河南》是以讲述河南历史文化为主题的版面,它选取最能为历史代言的“点”,寻找贯通古今的线索,呈现历史当时的场景,展示这些载体身上所负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是由新闻人采写的、以新闻的视角、新闻的手法表现的历史,不像传统新闻报道那样讲述现在和即将发生的事,而是从当前的新闻角度切入,走进历史深处,回到历史现场,用今天的眼光进行审视解读,再回到当前,亦叙亦议,亦昨亦今,并以近似小说体的方式和强烈的现场感构成的新闻报道,因此它既是历史,又具有新闻价值。新新闻主义在这种新的报道文体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厚重河南》中新新闻主义的主观性

新新闻主义非常强调记者在作品中直接表达个人的直接体验、情绪和感受,带有鲜明的主观性。《厚重河南》的特点之一,便是在尊重客观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强调了采访者的主观感受。它不只是用现代的观念把历史文化客观地解读出来,而是把历史变迁与个人心灵感应相结合,把个人化的感觉和思考融入历史,给历史注入灵气,从悠久的历史中感受到甚至提升出现代的东西。具体地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在作品中强调了记者的参与性。如笔者的《叩访朱仙镇》一文,第一部分1258字,仅以记者身份出现的“我”字就达14处之多,因为《厚重河南》在展现历史时采取的不是对史学家的史料的简单复制与粘贴,而是由记者亲自跑到历史的现场去感受、去采写,它是记者眼中的、手下的历史,也使读者在阅读新闻时常能感觉到作者的气息而不仅是“客观真实”的事件本身。

在作品中不时加入记者的个人情绪、意见和观点,用作者的观点来综合材料安排布局。这种按照自我的创造性观点来组织材料、编排布局的做法,对新新闻主义者来说是常有的事。如于茂世的《永远的龙门》,全篇以“面对中国雕塑巅峰时代的经典之作(龙门石窟)18年之久,老白(白居易)视而不见,这是为什么?”开始,以一个现代人的心理揣摩着古人白居易的想法,一步步追随着白居易的脚步漫游龙门,并不时拿自己的观点与古人观点相碰撞,最后在结尾处留下颇为情绪化的感慨:“只有卢舍那,1000多年来,始终坐在龙门的高山上微笑着。卢舍那的笑,就是半个盛唐。”

《厚重河南》中新新闻主义的广泛与细致性

新新闻主义报道的独特性在于,它常选择某个事件为切入点,继而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最后再回到事件本身,而报道的基本单元也已不再是何人、何事、何时、何地、如何与何故,而是所有场景与对话的伸展,它牵涉到的是一种深度的报道,以及最细微的事实和细节。因此这也使得新新闻主义的报道要比一般新闻的写作多花两倍、三倍甚至是四倍的时间,因为记者们要花费极大的精力去核对事实、场景、对话以保证其准确性。《厚重河南》的记者们,在采写过程中无疑也有着如此的广泛与细致。比如,许笑雨的《范仲淹墓园》,用3000多字详写范仲淹墓园中“神道碑”上缺20多个字的谜,记者们采访所需的深度和细节,非一般的新闻报道可及。

《厚重河南》中新新闻主义语言结构的文学化

不少《厚重河南》的记者在进行新闻写作时,大量运用了小说、自传体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力求把报道写得绘声绘色、生动有趣。这种手法主要有以下4点:

标题制作上的文学性。从《厚重河南》每个主题的大标题上,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它的“文艺腔”。如:《多少旧梦是城中》、《禹王台下话古今》、《魂兮归来宋官瓷》、《千年的灵石,无字的汉史》等。

场景描写。如《荆紫关传奇》:“此时此刻我就站在淅川县荆紫关镇的制高点上,俯瞰着脚下的这座小镇。在深秋透明的阳光里,在野和黄姜的馨香中,这座地处南阳盆地西部的小镇显得越发神秘而幽远……”这段文字有情有境有细节,以第一人称把读者带到了强烈的画面感中。

对历史变迁的思考。如笔者在《会馆闻笙竹,汴京怀晋商》,便是从历史的发展看晋商由“俭为美”到“奢为贵”的必然蜕变:“一旦生意做大时,晋商与官府的来往就不可避免。最初做易货贸易时,靠的是勤勉,不求人也罢;后来做票号,专为工商业提供金融服务,仗的是信义和严格的管理;但是到了后期,票号的业务重点转移到争取巨额官款,生意成了交易之后,穷奢极欲的风气随之大开……山西商人最后在生活上走向腐败,与清末的时势也有一定的关系。作为男人,作为商人,在眼看着国事已现颓势,又无力挽回时,难免会有某些人到脂粉堆里寻觅安慰,在吞云吐雾中逃避现实……都说晋商到了后期,越发腐败了。想想也是一种必然。”

民间传说、民间习俗的采用。这种手法在《厚重河南》中有很多,它们不但增加了报道的文学性、趣味性,而且进一步加深了非历史专业的读者对报道的印象和兴趣。比如《迎福迎祥我城隍》中“隔扇门”的传说,《百泉湖畔的奇人轶事》中口技鼻祖孙登“一啸千古”的传说,《五颜六色狄仁杰》中“狄公婉拒”的传说等。

(作者单位:大河报社)

编校:张红玲

上一篇:浅议记者的新闻敏感 下一篇:正面宣传是办好企业报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