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而又厚重

时间:2022-04-25 03:20:28

时代不断进步发展,社会改革、经济改革、教育改革……这些镀金的字眼就像是汹涌而至的车轮,不断碾压出新的轨迹,可是依旧有人坚守做人本色,宠辱不惊, 用生命的激情诠释出“人民教师”,这个平凡本真而又厚重的概念来。

在陕西省第五届(2013)、第六届(2014)环保创意文学征文大赛省政府颁奖会现场,一名为李婕的女生以《山神》和《龙脉》文章连续两届夺下小说组第一名花魁,引起与会者的瞩目;《光明日报》2014年7月4日曾刊登出邓瑞霜的一篇名为《逃》的长篇散文,这位年仅21岁的大学生得到了许多作家的惊叹;有“小《人民文学》”之称的《延河》杂志原创版也曾在2012年11月“小说榜”栏目重点推出90后写作新秀程丹的万字《牡丹枕》小说,2014年,程丹的小说《贞节碑》又获得人民文学杂志社等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小说征文大赛”优秀奖……她们带着九零后的积极活跃,给文坛刮来一阵阵清风。众所周知,陕西大学文科教师评职称,南京大学核心期刊(俗称C刊)论文是必备条件,多少老师为发文章一筹莫展,而席超在上大学期间就在《当代文坛》C刊杂志,近年席超的论文接连在《唐都学刊》《延河》等杂志精彩亮相,俨然已经成为陕西80后青年实力评论家之一……这些冒出的星星点点的文学微光,仿佛带着燎原之势,这随处可见的光芒却始终从一个地方投来――宝鸡文理学院,光亮的背后都站着一位共同的导师、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写作教师――孙新峰。

孙新峰,男,陕西商洛人,1972年生,1998年从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毕业,以陕西省优秀毕业生身份留校工作并走上写作教学的讲台。2006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10年破格晋升教授。现为学校陕西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写作学教授,硕导。陕西省“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扶持计划”入选人。在这个曾经先后涌现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写作教育家李思民教授、二级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省级教学名师赵德利,全国著名一级作家红柯、著名文学评论家马平川等人才济济的写作教研室里,他感受着浓厚学术气息的熏陶,不断汲取生长。

“写作课难教!”这是同孙新峰一样的写作老师感同身受、发自肺腑的。写作课老师一直处于“既劳累又受气的小媳妇”地位,甚至被人讥讽为中学老师“擦屁股课”。所以宝鸡文理学院写作教研室的人员更是丝毫不敢懈怠。现在说到学校的写作教研组,整个学校的老师都不得不竖起大拇指。但回忆起整个教研组的初创时期,如今的老成员们都心有余悸,那是一段苍凉而又悲壮的战争。有个老师上写作课,直接被大学生轰下了讲台;有个刚分配来的女老师,一听到被分配到写作组,马上嚎啕大哭,“我又不是教不了书,为什么要去那儿?”“写作算什么学问?不就是教学生写文章嘛”!为了重塑写作教师形象,争取写作学科应有的地位,孙新峰等独挑大梁,抱着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在最艰苦的阶段上坚守了下来,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教研成果。2003年、2007年,在孙新峰的组织下,写作教师负责的两项教学改革成果获得陕西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高层次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般迭出,这以后许多人挤破头都想进写作教研室,却因为教研能力悬殊望而却步。在他夸父逐日般的学术钻研精神引领下,写作教研组的队伍不断壮大,在陕西乃至全国都声名鹊起。

大学教育必须体现个性,和而不同,孙新峰的教学手段就显示出了属于他本人的一套“孙子兵法”。不得不承认,大学的写作教学是一件“难事”,不仅难倒了学生,更是难倒了写作老师。中国的应试教育下,学生的学习体制仿佛都养成了老师、学生墨守成规的性格,初中开始的作文课就已经将学生的思维变成定式,经过了长达六年的定式练习,学生的思维个性发散性都被磨灭得差不多了,而大学的写作老师,就是要将板结的思维翻新,将即将熄灭的创造性激活,使之变成熊熊大火,这似乎是一件较为绝望的事业。“能考上大学的学生都是好学生”这是孙新峰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因此,他迎难而上的写作“急诊”手术开始了,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西装革履的他总是按时站在讲台上,这是一名教师对三尺讲台以及学生的尊重,然而课堂上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才是他对教师这个职业的钟爱,“不见其人、便闻其声”,这是他的同事和学生对孙新峰上课情形的评价,他上课确实是一种声嘶力竭的呐喊,用生命呐喊,一到情绪激动处,唾沫四溅,手舞足蹈,拍案而起也是必不可少。“虽然这个学校名字无法为你增色,但希望你能用你的名字为她添光”、“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笔杆子里面有明天”、“我不知道你们写下去会怎么样,但我知道你们如果不写一定不会怎么样”……这些话成为他的口头禅,经常回响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激励他的每一位学生。

由于过于执著和投入写作事业,学生亲切地称他为“疯子”老师。“疯子”老师在教学上有一套自己独特的“宝典”,说是“宝典”,其实不过是他在教学研究中总结出的一套教学体系而已。“逼”,这是他自己对自己教学方法最精简的概括。为了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到自己的写作教学中并且有所获得,孙新峰没少下功夫。学校规定学生一学期的作业老师要至少看一遍,但是他却在一学期惊人的全收全改看过至少4次学生的作业,试想一下,每次近两百份作业放在你面前,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一般人看着都头疼,可是他却一字一句看得津津有味。他总是很细心地看着自己学生的作品,遇见好的文章,他会笑着一读再读,看见有问题的地方,他会用笔细心勾画,并且耐下性子写批语。如此的工作,孙新峰每学期都要做,不厌其烦,苦中作乐。别人见了学生作业就躲,而他却总是追着要学生的作业。他这样竭尽全力地“逼”,学生们的写作热情被“逼”出来了,创造性被“逼”出来了,层出不穷的好作品也让他应接不暇,所以,他总是很欣慰。

“孙子兵法”第二招是“悟”,孙新峰经常说道,“我相信我的学生都不笨”,并呼吁,“把写作课堂还给学生”。他精选了大量的经典的适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优秀文例供学生借鉴模仿,比如小说文体写作,结合地方高校应用型教学转型需要,以红柯、莫言等现代主义风格文章为范本,重点抓“象征法”训练,让学生学会讲有意味的故事;散文写作,以乡土题材作家贾平凹、刘成章等的文例为主,重点抓“借托式”美文制作;文学评论以洪治纲等获鲁迅文学评论奖文例引导,鼓励反思、深思。学生们还没学诗歌,他只在课堂上说了三句话,“先抓现象,再将现象酝酿成形象,然后培育心象”,就让练写自由新诗;或者是用诗歌的方式写对诗歌的认识。清晰独特的教学思路,使得学生的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甚至调查报告文章写作全面丰收。

孙新峰的“严格”是学生公认的。学生长长的一首诗,往往被他删改成了一两句,但是就是这仅剩的一两句,韵味无穷,学生心悦诚服;许多学生看到他打下的文章“重写”两个字立马眼晕,一边嘟囔一边还得更用心地去写,否则“孙疯子”又不知会出什么“损招”折磨人!他还负责学校连续八届“金笔杯”校园征文竞赛工作,他的写作思想已经影响到了更多学生――近年陕西出现了一个80后女诗人郝娟子(笔名娟子),她就是该校2010届中文毕业生,诗风清丽、婉约,其诗作被《诗刊》《星星诗刊》《诗潮》等刊发;2014年中文学生刘瑞蓉《珠花》小说被“全球起点中文网”刊发后,又被团中央《青年文摘》官网转载,另有许多学生被红袖添香等知名文学网站签约――她们的脱颖而出离不开写作教师的督促激励!孙新峰上课从来不点名,只用眼神一扫,就知道谁来没来。有的学生偶尔翘课,被他抓住,“没说的,写5篇原创美文”。他知道,越是就业严峻,越要强化专业素质。社会不会同情自己的学生,只有平时要求严格,在就业市场上才可能分得一杯羹。

孙新峰的文学研究在陕西颇具影响。至今已经发表了12篇C刊核心文章。其“贾平凹研究”专著曾获陕西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诗歌陕军”进京亮相,他是特邀评论家之一;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他是陕西省选派的4名全国代表之一;必将载入陕西文学新史册的2014年《延河》杂志“陕西中青年作家作品专号”上,他是唯一特邀进行全面评点推介的批评家。他的论文多次被全国、全省优秀文艺评论年选等选辑。他是学校遴选的高层次创新型优秀拔尖人才;2014年他又被陕西省委宣传部列入“陕西省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扶持计划”。经常代表学校、代表宝鸡、代表陕西去参加各种大小的文艺活动是所有人给他的肯定。在教学上,教学研究上,他始终保持一个学者的精神,刻苦、谦虚、好学,当教研成果取得一些成就时、当知识武装越来越丰富时、当“评论家”的光环熠熠生辉时,他依旧选择站在讲台上,将大部分热情奉献给教书育人。他说,“我是一个老师,我的科研应该服务于教学。我的科研必须走出书斋,走向广场,走向公益”。将自己的研究心血成果毫无保留的教给自己的学生,这是一名教师的责任,更是孙老师给自己的使命。

当年实力超群的写作组老师走的走,老的老,退的退,只剩下孙新峰一个“光杆司令”了!他依然坚持站在写作讲台上。“我的学生很可爱,他们需要我!”。42岁的他至今仍是一个平凡的写作老师,躬耕在自己喜欢的写作教学田地里,笑看桃李满园开放,细酌人生百味溢香。

(作者介绍:张敏,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2级学生,在《延河》《秦岭文学》等发表文学作品多篇)

上一篇:雷芳:两乡脱贫一肩挑 下一篇:文学名著导读路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