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体育课目标需求导向的优化

时间:2022-09-25 12:20:32

浅析高校体育课目标需求导向的优化

摘 要 体育课程目标是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任务之一,本文分析了高校体育课程设置需要考虑的社会、学科与学生三个方面的需求导向,并指出了体育课程需求导向与课程目标导向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需求导向是目标导向的重要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有效保证。

关键词 高校体育 目标 导向 优化策略

学科课程目标体现了体现了本学科的教育价值观,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对本学科的实践方案,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因为课程目标是教学实施以及评价的关键依据。所以,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是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个目标应体现人文与科学的统一,体现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的统一,从以上角度看,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是比较科学的。

一、高校体育课程需求导向的意义

(一)高校体育课的社会需求导向。

学校课程也是一种社会文化,因为教师向学生传递的教学内容就是人们长期积累起来的社会文化,此外,学校课程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收到社会政治文化以及经济文化的制约。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生生活在学校中的同时,也生活在社会中。学生的成长需要经过社会的历练,学生的个人发展方向与社会发展现状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对于高校的体育课程,其内容应满足当前社会体育的要求,也就是说,体育课程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在高校中,体育课程的学习是在学校中完成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将学校体育成功的转化为社会体育,如何使学生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继续坚持体育锻炼,实现终身体育这是一个对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挑战。为了迎接以上挑战,高校应重视学生对体育情感的培养,体育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在大学期间通过体育运动增强体质,而是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所以,社会体育对高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应建构新的体育课程体系。

(二)高校体育课的学科需求导向。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不断的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其中大部分学科知识实际上是篮球、排球等竞技运动项目的规则以及技术与技巧。大多数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课程的唯一目标以及内容就是以上运动项目的竞技知识。如果课程的目标已确定,课程的学科知识将以目标为基础,受到了较大的限制,这种传统课程就是我们所说的学科中心课程,它的培养目标比较明确,但是也存在着较多的弊端。

学校课程的任务是向全体学生传播历史传递下来的各种社会经验以及文化知识遗产,这也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为了完成教育任务,各门学科都要表写自己专业的教科书,由于学科专家较好的掌握本学科的知识结构、基本概念、学习方法以及发展趋势,熟悉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所以,大部分学校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来自于本学科专家的建议,并且学校所使用的教科书也是由他们编写的。

对于高校体育课程,当采纳学科专家关于课程目标或教学内容等相关建议的时候,需要对他们请教以下问题:这样的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对于将来不可能从事本专业研究的大部分学生来说,有什么学习价值?对于学生以后的社会生活有什么影响?一般情况下,学科专家在设置教学内容以及目标的时候,将学生视为将会在本专业进行工作或从事研究的人才来培养,并没有将课程看为一种普通教育。对于高校的体育专业,学科专家容易将运动训练的目标视为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将两者混淆,也就是说,将学生视为以后的专业运动员来进行培养,将体育课等于同运动员的运动训练时间。

(三)高校体育课学生需求导向。

体育课程的基本教育思想是“以人为本,健康第一”,重在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往的体育课程呢该研究专家通常采用常模策略,即将学生视为理想的常模,这样将会出现较大的误差,由此制定出来的教学目标以及编写出来的教学内容,都会违背体育课的基本教育思想。当代体育课程研究专家认为到学生需求的主导作用,认为体育课程应该符合大学生认知发展以及情感的需求情况,体育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个性以及体育素养,此外,还指出当代大学生应具有自己的选择权利。当代体育课程研究专家的理论,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原来在编制体育课程的过程中,研究专家也对学生有一定的研究,但是不够全面,主要研究大学生在生理以及心理上的认知水平,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兴趣等情感因素,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大学生,忽略了大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他们的兴趣与爱好,最终导致了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厌烦心理,严重的影响了教学效果。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高校体育课程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使体育课程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生的思想以及心理已经日益成熟,他们在价值体系以及生活态度方面已初步形成,具有较强的创造性。为了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体育课程应体现出层次化等特征,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既要培养学生对体育健身的需求,对体育知识的基本需求,对健美以及娱乐方面的需求,使学生对体育课充满兴趣,这样才能提高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

二、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体育教育需要进一步的进行改革,体现学生对体育教育的需求,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只有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利,考虑社会的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广式,才能真正实现体育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昕.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改革与重构--兼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1).

[2]阎智力.中日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5,(01).

[3]曹社华.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导向与需求导向[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9,(02) .

[4]陆宗芳.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多元性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02). (编辑 王影)

上一篇:技工院校班干部的选拔及培养 下一篇:如何提高技工学校化工工艺专业学生学习化工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