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本实验的碘液滴加顺序观点的实验论证

时间:2022-09-25 12:01:12

基于课本实验的碘液滴加顺序观点的实验论证

作者简介:金舒婷(1983.10-),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杭州市萧山区第五高级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生物科学。

(杭州市萧山区第五高级中学浙江杭州311200)

摘要:通过对“淀粉酶性质实验”中碘液应先加还是后加的两种观点的实验论证,实验结果表明:淀粉与碘的显色复合物,在高温下不稳定,故显色反应不宜在较高温度下进行。若实验过程中先加碘液,发现褪色过程较久,且不彻底,故在实验设计时选取碘液后加为宜。

关键词:淀粉;淀粉酶;碘液;滴加顺序;显色反应

一、研究背景

在淀粉酶的性质实验中对碘液滴加的先后问题,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支持碘液应后加,认为先加会使溶液褪色缓慢甚至不能褪色,而后加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另一种支持碘液先加,认为先加能观察到反应前后颜色的变化情况,可以增强实验的对比效果。本文针对这两种相互矛盾的说法,进行了探索。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2.1 实验方案的得出

2.1.1碘液滴加先后顺序的两种观点的对比

一般实验过程:将一定量可溶性淀粉加入试管,调至实验所需的温度和pH值,加入淀粉酶,保温5~10分钟,加入碘液观察现象。(此实验需要设对照组,上述条件中用“蒸馏水”代替“淀粉酶”,其他操作相同。)

两种观点的对比:第一,碘液后加一方的观点:a.碘单质的氧化性使淀粉酶活性被抑制,而碘单质被还原为碘离子,溶液呈现为无色。b.淀粉-碘的显色复合物加热下显色现象会消失;碘在加热条件下易升华。故不但碘液应后加,而且要等溶液冷却以后再加。第二,碘液先加一方观点:先将碘液加到淀粉溶液中,再加入淀粉酶,观察到蓝色迅速褪去。先加碘液不仅可行,而且效果更好,优点是实现自身对照,节省材料,现象明显。

2.1.2分析:

前一观点中提出显色复合物在加热时会消失,这与化学里面学到的可逆热色性相符。故在后一实验中颜色消失的原因可能会有三种:a.加热;b.淀粉酶的作用;c.前两者的共同作用。需要设计实验来判定是哪种原因引起的。

2.2 实验设计

2.2.1 实验目的:

在研究淀粉遇碘液显色的实验中,探究碘液滴加的先加与后加,对显色反应的影响。

2.2.2 实验材料和用具:

碘液、可溶性淀粉、玻璃棒、一次性纸杯、纯净水、试管、试管架、烧杯、胶头滴管、恒温水浴锅、药匙、试管夹

2.2.3 实验步骤:

a.取3支试管,编号为A、B、C,各注入2mL淀粉溶液。

b.在A试管里面滴入2滴碘液,充分混匀。然后在A、B试管中加入2mL唾液淀粉酶,C试管中加入2mL水,充分摇匀。

c.将试管放在37℃的恒温水浴中反应5min

d.同时取出三根试管,往B、C两根试管里面滴加2滴碘液

e.观察并记录3根试管的实验现象

2.2.4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A试管中,开始时溶液呈蓝色,水浴加热过程中色逐渐消失,试管冷却后

①溶液不再出现蓝色(蓝色消失原因:酶的作用)

②溶液又出现蓝色(蓝色消失原因:可逆热色性)

B试管中,水浴加热之后加入碘液

③溶液不变蓝④溶液变蓝

(说明:用B试管的是否呈蓝色来检验所用的酶和淀粉是否充分反应)

C试管中,水浴加热之后加入碘液,溶液变蓝

三、实验操作及结果分析

3.1 实验过程记录

在实验设计的基础上,对实验做了适当的调整,记录如下:

试管淀粉2mL碘液2d水浴5min酶2mL水浴5min碘液2d水浴5min实验现象记录

B√H2O√√颜色无变化

C√H2OH2O√变蓝

A√√√H2O15min后蓝色才褪去,但不彻底

A2√√H2OH2O变蓝

A3√√H2OH2O在酒精灯上直接加热,蓝色褪去,再加碘,仍变蓝

3.2 实验结果分析

3.2.1 关于A2、A3试管的补做实验

在A试管没有象预期的那样看到蓝色消失的现象的情况下,增加了A2试管的处理。又因为A2试管没有变化,故又临时追加了将A2试管直接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的操作,发现蓝色褪去,且表现出碘液原本的颜色,表明淀粉遇碘所形成的络合物具有热不稳定性,而且溶液颜色为碘液原本的颜色,可以排除因高温下碘液的挥发而使蓝色褪去的假设,实验结果与“可逆热色性”相符合。

A3是在 A2基础上对褪色溶液再加碘,仍变蓝,证明在蓝色褪去的过程中,淀粉本身的结构没有发生变化。若要验证“可逆热色性”,需要观察加热后的试管冷却下来之后的颜色变化。

3.2.2 关于A试管的现象

A试管先加碘液然后加酶,结果蓝色褪去缓慢的现象说明络合物形成之后,酶对葡萄糖基之间的化学键的作用效果减弱。这个可能是因为如前面资料里所说,酶被氧化引起的,也可能是淀粉跟碘形成络合物之后变得更加稳定,相关化学键不易被打开,或者又其他什么原因,需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才能解释。

现象描述中“蓝色褪去,但不彻底”的说法中,为避免因为反应时间不够长,导致颜色未能全部褪去,故水浴加热1h后仍继续观察,虽有变浅但仍未彻底褪色。

3.3 结论:

本组实验表明,淀粉遇碘所形成的蓝色络合物,在相对较高的温度下具有不稳定性,为避免上述现象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不宜让显色反应在较高温度下进行。

若实验过程中先加碘液,观察蓝色褪去,发现其褪色过程较久,且不彻底,故在实验设计时选取碘液后加的方案为宜。

参考文献:

[1]曾波.2001.淀粉遇碘真的变蓝了吗.生物学教学.26(6):42

[2]田久沛,孔德新.2005.淀粉酶的性质实验中碘液的滴加顺序问题.生物学教学.30(10):47

[3]曹志强.2004.先加碘液效果更好.29(1):39

[4]张小林,戴兴德.2006.淀粉显色稳定性实验研究.化学教育.(11):54

[5]张克纯.1983.在“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消化作用”实验中的值得讨论的几个问题.生物学通报.(5):33

[6]田宗学.2006.碘遇淀粉变蓝质疑――记一则有趣的可逆热色性小实验.化学教育.(3)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材选文部分研究述评 下一篇:对大学生英语学习课堂焦虑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