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万州区留守青少年学生心理状况调查

时间:2022-09-25 11:55:53

重庆万州区留守青少年学生心理状况调查

摘 要 目的:了解重庆万州区留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提供依据。方法:对重庆万州市区8所学校中2179名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其中留守青少年学生1227名(研究组),非留守青少年学生952名(对照组)。结果:两组比较,研究组的焦虑因子分、成熟应付方式因子分中的解决问题、求助,不成熟应付方式因子分中的退避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幻想因子分也较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合群因子和躯体外貌因子分、独立性因子分、控制性因子分等均低于对照组。结论:留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他们更倾向于焦虑、不合群、自信心不足,应付方式矛盾,在家中表现为更依赖和任性。

关键词 留守 青少年学生 自我意识 应付方式 家庭环境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1.211

资料与方法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重庆万州区城区6所中学和2所小学,并从各中学中分层抽取初中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入组年龄11~17岁。调查共发放问卷2209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及量表2179份,其资料填写有效率98.6%。其中留守青少年学生组(研究组)1227人(56.3%),非留守青少年学生组(对照组)952人(43.7%)。

方法:在被抽取学校领导和班主任老师统一组织下,每所中学学校按初中一、二、三年级分成三组,小学不分组,每组由我院一名精神科医师、一名心理咨询师和一名心理测试师三人组成的调查组,再由各组调查组成员在调查现场进行问卷和量表调查目的的讲解并当场发放调查问卷及量表,看着学生当场填写,填写完毕立即由调查组成员收回所有的问卷和量表。

评定工具:①自编的一般情况资料问卷:包括学生的年龄、性别、是否留守儿童等情况。②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该量表在国外应用较为广泛,信度与效度较好。2002年国内儿童行为评定量表全国协作组已制定该量表的中国城市常模,评估对象为7~17岁的青少年。它共含有80项测题,分6个分量表,量表为正性记分。③应付方式问卷:由肖计划修订,共有62个条目。根据解决问题、寻求帮助、自责、退避、幻想、合理化6个应付因子得分来评价受试者的应付方式。其中自责、退避、幻想被认为是较不成熟的应付方式,合理化被认为是成熟与不成熟之间的应付方式,解决问题、寻求帮助被认为是成熟的应付方式。④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由费立鹏等人于1991年修订改写而成。该量表共设90条是非题,分为10个分量表,分别评价10个不同的家庭社会和环境特征,并具有良好的效度和重测信度。

统计分析:所有资料输入电脑,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和t检验。

结 果

两组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在1227例留守青少年学生(研究组)和952例非留守青少年学生组(对照组)中,男生分别为590(48.1%)例、478(50.2%)例(X2=2.09、P>0.05);平均年龄分别为14.7±1.7岁、14.5±1.3岁(t=0.11,P>0.05),研究组中的父母一方外出者623(50.9%)例,父母双方均外出者604(49.1%)例,平均留守时间84.3±41.7个月。

两组自我意识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对自己的躯体外貌评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的焦虑、合群程度评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其他因子分如行为、智力、幸福满足感和总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两组应付方式的比较:研究组的青少年学生成熟应付方式中的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分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的青少年学生(P<0.01);不成熟应付方式中的退缩因子分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的青少年学生(P<0.01),且幻想因子分也高于对照组的青少年学生(P<0.05),而自责、合理化因子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对家庭环境的评价比较:研究组青少年学生在独立性因子、控制性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青少年学生(P<0.05),研究组青少年学生在情感表达、成功性因子稍高于对照组青少年学生,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因子如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及组织性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本研究是对重庆万州区这个三峡大移民的中心地区的城乡青少年学生进行整体分层抽样,随机抽取来的8所学校的学生,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占随机抽取学生总数的56.3%,其中父母双方均外出者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9.1%,且他们处于留守时间平均长达7年以上。他们的监护者是由在家的单亲、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上代的亲属,由于留守的青少年学生更长时间处于缺少父母在身旁关爱的环境,留守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影响能在本研究中有所体现。

在11~17岁这个年龄期,是孩子成长的第二个重要阶段。有研究显示,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表现出社交技能发展水平较非留守儿童要低,并较容易出现焦虑和激动,中学生孩子的成人感正在逐渐建立,开始尝试独立,逐渐形成自己的评价标准,因此他们需要与父母交流,而从中获得理解和支持。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留守青少年学生有明显的焦虑和不合群,且对自己的外貌评价也相对较低。提示我们留守青少年学生可能会自信心不足甚至自卑,对自己的评价低于实际情况。

从应付方式问卷评价结果显示,研究组青少年学生采用较多的成熟应付方式是解决问题和求助、不成熟应付方式是退缩和幻想。提示我们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促进了留守青少年学生运用较成熟的应付方式,但缺乏父母指导,他们又不能稳定地运用成熟应付方式,就会采取不成熟应付方式的退缩和幻想的方式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与他们年龄的主要心理特点是处于多种矛盾中相吻合。也可能由于这种矛盾不稳定的应付方式会导致他们焦虑情绪。

由于在双亲关爱缺乏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从家庭环境量表的结果显示,留守青少年学生的独立性和控制性因子明显低于非留守青少年学生。留守青少年多在单亲或祖辈的监护下,家庭成员缺少有效情感交流,在家中较依赖,在外被强制独立而信心不足,存在依赖与独立的矛盾,随身心迅速发展进入“第二反抗期”,开始对权威置疑,渴求心理断乳、成人感,其内心会有较多的愤怒和冲突显现,根本不在意家庭的规矩或规定。

综上所述,留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心理压力大,不论是在家庭 内部还是对外界的情感交流均相对较少,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和保护,在成长过程中的愤怒、内心冲突与矛盾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就会导致他们更倾向于焦虑、不合群、自信心不足,应付方式矛盾,在家中表现为更依赖和任性。提示家庭、学校和心理工作者要在留守儿童面前如何扮演好各自的角色,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苏林雁,罗学荣,张纪水,等.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的中国城市常模,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31-34.

2 赵红,罗建国,李作为,等.农村“留守儿童”个性及自我意识状况的对照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卫生杂志,2006,14(6):633-634.

3 张顺,王良锋,孙业桓,等.小学“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现状流行病学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7,34(3):441-443.

4 季建林,医学心理学.第4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9.

上一篇:重度妊高征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下一篇:性病门诊免费咨询检测909例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