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乐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9-25 11:49:46

论“乐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乐学”的内涵的分析,从数学教学现状出发考察“乐学”的必要性,并结合教学实例针对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乐学”情绪做出一些探索。

关键词:乐学;教学方法;课堂氛围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27-2

一、乐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难看出,当今世界教育界观念变革的主题是人的发展。

新课程的实施,更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特别要求我们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能动学习的主人。为此,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探索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而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必须关注的首先是学生的学习情绪,这使得乐学成为教与学的灵魂所在。

(二)数学教学现状的呼唤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但这在数学教学中并未得到很好的落实。

首先,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只是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其次,教学的手段单一,教学的资源缺乏。教学设施薄弱,技术更新慢,影响了初中数学教学的实效。第三,过度教育和学习的弊端。

过度教育这个问题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积极、刻苦、努力地学习,紧张而有序地安排课程,但还是永远也做不完作业。长期这样的学习状况使学生因为压力变得越来越紧张,有的还会经常头痛……结果可想而知,他们无法继续好好学习,对知识、书本产生了强烈的厌倦感。这种厌倦感总是和紧张、痛苦联系在一起的,就连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会消磨殆尽。这样的学习即使成功也感觉不到快乐,失败则更加痛苦,甚至一蹶不振。

以上因素导致了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情绪不高,甚至出现厌学、惧怕的心理,极大降低了教学和学习效率,也是数学教学中的一大困惑。

总之,乐学教育是时代的需要,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让学生好学、乐学、创造性地学,进而达到“以学为乐”的学习境界,已迫在眉睫。

二、激发学生乐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让数学课生动起来

1.提问的艺术。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它可以让各种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回答教师的问题中得到激励。提问可以让优秀的学生从中感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提问可以使较差的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的鼓励。上课时发现较差学生在某一点懂透了,马上提问,让他们发言;当他们在做课内练习时,只要一题做得好,就找机会让他们回答正确的答案,使基础差的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能有机会表现他们的长处,又能得到教师合情合理的表扬。对不同个性对象的提问,能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乐学情绪,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调节的艺术。“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记忆和思考,分别由大脑的不同区域控制。如果在45分钟的时间里,让学生大脑中的兴奋中心在不同的区域里出现,让每一部份都能得到较高的效率。所以上课要讲练结合,还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使知识得到巩固,又提升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在新课改背景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两者最佳结合起来,给学生营造一个高效和谐的课堂氛围至为重要。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促进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这样学生乐于探究、思维敏捷,学习就能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处于一种高效状态,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和谐地、全面地发展。

1.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过去程中,以爱为本,多一些尊重和信任。爱心是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尊重和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教师要学生视为与自己平等的人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情绪,善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不能漫不经心地对待学生,更不能冷嘲热讽。多一点耐心,少一分急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

关注个体,多一些欣赏与夸奖。对于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教师要适度地欣赏和表扬。让学生及时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以此诱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激情,促进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发展。带着真诚去欣赏学生,带着宽容去尊重学生,使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同时享受到情感上的快乐。

2.教师要以保满的激情感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要以富有激情的教学语言调控课堂气氛。老师“乐教”学生才会“乐学”,我们的课堂就会高效,我们的学生就有创新。

3.教师要以精湛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组织教学,在课堂上随机应变,以形成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气氛,要善于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使课堂气氛健康快乐地发展。

(三)优化教学手段,激发乐学情绪

1.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创设优美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在浓厚的兴趣下,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而把多媒体引入课堂,通过声、光、色、动画等音像效果创设优美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思维,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列方程解行程类问题时,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精美的小汽车和漂亮的直形、环形公路,小汽车伴着优美的音乐行驶,彩色的线条描绘出他们运动轨迹,同学们仰着笑脸,积极地寻找着图中的等量关系,思考着问题的解答,一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圆满完成了教学目标。

2.从多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促进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源动力,古今中外凡在学业中有所成就的人,对学习都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有对数学保持浓厚的兴趣的人,才会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千方百计地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正如华罗庚所说,“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之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

(1)充分利用教材本身,引起兴趣。为了使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兴趣,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我便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特点来组织教学激发兴趣。

例如:在讲“黄金分割”这节内容时可以举自然界和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例子。如:最优美的人体身材是下肢的长度与整个身高之比为0.618,人们会为这种体态的奇妙魅力所吸引。最和谐悦目的矩形如书籍、门窗等,其短边与长边之比是0.618,人们会因为这种比例十分协调而感到赏心悦目。报幕员所站的最佳位置应当是舞台宽度的0.618处。二胡要获得最佳音色,其“千斤”须放在琴弦长度的0.618处。

在这些例子中,学生体会到了黄金分割具有很大的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也感受到了数学之美,激发了乐学情绪。

(2)创设竞争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在数学课堂上练习是不可少的,在不同的练习形式,如:纠错比赛、小组竞赛等,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和参与不同形式练习的乐趣,又使知识得到巩固,也用竞争来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大大提升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更加爱数学。

(3)创设动手实践的情境,调动学习兴趣。在讲解操作题时可以让学生先动手折一折、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动手操作让学生参与了图形变化过程,就能很轻松地解决问题。这样让学生手脑并用,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主动的学习数学知识。

“乐学”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不断去探索。教师在教学中立足教材,结合学生精心设计问题,在和谐的环境中激发出学生乐学情绪,点燃数学思维的火花,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张志勇,李如密.关于乐学思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1992(09).

[2]赫伯特斯宾塞著.张荔莉译.斯宾塞快乐教育书[M].哈尔滨出版社,2011.

[3]陈晓明,王燕玲,田伟.快乐工作与教师健康[M].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

上一篇:做好校长三点论 下一篇:矫枉过正之后的理性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