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万元捧出一个世界纪录

时间:2022-09-25 09:52:41

10多万元捧出一个世界纪录

作为拍卖公司的服务商,雅昌的发展史和中国拍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此,本刊专访了雅昌集团的董事长万捷。

M谈中国艺术品拍卖,雅昌几乎就像一座大山一样避让不开。现在雅昌几乎拥有了整个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印刷业务以及数据资讯领域。纵观雅昌的发展历程,几乎和中国艺术品拍卖史同步,这是基于什么样的机缘呢?

W前段时间在法国参加故宫基金会的考察,遇到了我第一次拜访的嘉德时相识的陈东升董事长和王雁南总经理。我们三个一路回忆当时的情景:1993年,中国的拍卖刚刚开始,雅昌也刚巧赶上了这个时机,与拍卖行业共同成长。第一接触拍卖是在1994年,嘉德的首拍,我亲自去嘉德拜访洽谈印刷业务。我是刚创业一年,嘉德也是,两个全新的公司。我们本着学习的态度来给嘉德服务,嘉德也想培养出大陆合格的图录印刷机构,所以陈总就决定让我们来试一试。

M这一个感兴趣就做了这么多年,总体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经历?

W做了很多工作,在1995、1996年时,其实所有的老牌拍卖公司都是我和总监亲自去跑的,比如嘉德、翰海、中贸、太平洋,还有上海的几家,还有一些现在已经不拍了。我们不断研究每一个拍卖公司的需求和整个行业的需求,做了大量的研究测试和改进,比如硬件的改造、软件的升级、人员的配置和培养。我们还邀请了佳士得国际传媒部的总经理来做副总裁,他非常熟悉拍卖公司的运作。这一路走来,就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简单到系统,从传统印刷到科技IT,从一个业务到整个系统。

M这么多年与拍卖公司合作,雅昌的服务靠什么赢得了市场?

W 雅昌服务一方面是人员和硬件,另一方面是从技术流程和技术标准上抓,这些都要比其它公司成熟。原先拍卖公司只有春秋两季,但现在增加了四季,加大拍,加专场,拍卖几乎成了他们的生活方式,非常的忙碌。另外每个公司都有各自一贯以来的风格,有的想浓重,而有的想要淡雅,十几年下来已经固化。我们当时考虑的是让拍卖公司把他们的精力全部放在拍卖的征集、宣传、客户服务上,在我们这块尽量减少时间和精力,所以才把整个过程标准化。每一家公司不光是有版式标准,数字标准,色彩标准,还有数据标准,以增加工作效率。一本去掉封面的拍卖图录,技术人员会一眼认出是哪个公司的。另外,我们将流程甚至延伸到“客户端”,在客户还在拍品征集整理资料的同时,把工作地点搬到他们那里去,系统的服务已经体现在每一个环节。这次王总(王雁南)还说我这招比较狠,把拍卖公司“养懒”了。

M雅昌做的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就是为艺术家做数字资产管理,能否具体介绍一些?

W随着这一路走来,越来越觉得我们这个工作不仅是自己的事,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前些年吴冠中、李可染家族、徐悲鸿家族等等,好多艺术家把自己的作品捐给美术馆、博物馆。统计建国以来的捐献榜,前十名捐献者的作品都有几十亿元,这些艺术家才是社会上最大的公益家。如何把艺术家对社会的贡献呈现出来,是雅昌要做的,所以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就是为艺术家做数字资产管理。文物有着五千的的历史,是人类的财富,所以要替国家,替人类保护好这些东西。如何和在世的艺术家一起,把他们的艺术成就整理好、保护好,雅昌有基础数据的积累,比其它人做起来更为容易,所以更是我们当代的社会责任。

M再次回顾中国艺术品拍卖的历史,以及您与雅昌走过的这18年,对您来说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对于将来您有什么样的期待。

W印象深刻的很多。1996年给翰海印刷一本鼻烟壶,结果自己看到时,感觉太差,就全部重印。十多万的损失,对我们小企业是不小的数目,但翰海却出了一个世界纪录

翻开十七世纪的书作为比较,我们的风格越来越回归到这里。当时的印刷数量都很少,其工艺、设计都比现在讲究。书也是艺术品,艺术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先去欣赏,再去热爱,再去研究,再去挣钱,再去买。因为艺术品对大众有教育意义和历史价值,让后人能通过艺术品认识到当时的文化。所以我不太关心艺术品市场的高低,关心的是真正的爱好者是否增多了,真正藏家的整体水平是不是提高了。这些群体的增加,他们的水平越高,也说明了我们国家综合素质的提升。

万捷

雅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世界印刷界最高荣誉“Benny Award金奖”获得者。1962年生于北京,1984年毕业于北京印刷学院印刷机械专业。毕业后,辞去原分配单位的“铁饭碗”工作,应聘于深圳美光彩印公司,7年后成为该公司最年轻的董事厂长。1993年创立深圳雅昌彩色印刷有限公司,并将其从不足30人的小公司,发展为综合性的现代化印刷管理集团。

上一篇:“面子”与“诚信”的博弈 下一篇:快速成为拍卖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