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王充

时间:2022-10-05 04:10:40

一、生平介绍

王充 (27~约97),汉代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县)人。自幼好学,青年时到京师太学读书,受业于著名的儒学大师班彪。王充曾任郡功曹、治中等官。由于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久弃官回乡,居家教授,致力著述。

王充6岁读书写字,8岁上小学。学童百余人,唯有王充书法日进。习《论语》《尚书》,日讽千字,援笔而众奇。游学京都,入太学,访名儒,阅百家,观大礼,初步形成了博大求实的学术风格。广涉博览,穷读群书之后,认为子经不让儒经。“诸子尺书,文篇俱在,可观读以正说。”“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做学问“入道浅者则见传记谐文,深者入圣室观秘书。故入道弥深,所见弥大。”至此,王充经﹑子并重,博涉众流,成就了他的博学通才。

当时,方士仙术、阴阳五行、天人感应思想盛行。书传记载夸张失实,经典注疏杂入谶纬;伪书充斥,学术驳杂,使儒学神化,以致有时是非不清,黑白颠倒。王充奋起冲破旧传统,对世人所共同奉守不渝的五经进行一番虚实是非之辨。于是作《论衡》,对虚妄不实之言加以评论。

王充以博通古今,广采众家的治学精神,撰写了很多著作。保留下来的只有《论衡》一书,现存30卷84 篇(原85篇,缺《招致》篇)。《论衡》继承了前代思想家的唯物主义传统,吸收了儒家﹑法家﹑墨家﹑道家思想和自然科学成果,是一部涉及范围非常广泛,论述新颖的哲学政论名著。

二、教育思想

1. “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王充从人性可以改变的观点出发,认为一般人“在化不在性”“在于教,不独在性”。他以染丝为例,说明在不同的环境和教育下可以改变人的善恶品质。他在《率性》篇中,提出“教训之功”“渐渍之力”。他认为,人的知识﹑才能﹑道德品质都是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和改变的。

王充反对生知说,反对知识的先验论。他说:“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人的天才条件虽有不同,但要知道事情﹑认识世界却是由于学习;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不询问不能明白。

王充重视知识的力量,认为有知识就有力量,“人有知学,则有力矣”。他指出,没有学问的人,好像谷和米,不能食用,价值不大;有学问的人,好像谷已成粟,米已成饭,可以直接利用了。他很重视后天的学习与认识,他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识知也”“人,物也,万物之中有智慧者也”“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

2. “见闻为”与“开心意”

王充认为,教学过程包括“见闻为”感性认识和“开心意”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所谓“见闻为”,就是说,首先要依靠耳闻﹑目见﹑口问﹑手做,直接接触客观事物。王充否认“生而知之”的唯心主义观点,强调学以求知。他说:“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他认为学习过程,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不目见口问,不能尽知也”。但仅凭耳目等感官的感知,还会产生真伪﹑虚实不分的假象,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还必须“铨订于内”“以心意议”,即经过思维,做到:“订其真伪,辨其实虚”,达到理性认识。这样就形成了“目见口问”——“以心意议”——“效验有证”的认识公式,构成了他的唯物主义教学论基础。

所谓“开心意”,就是说,教学中不能停留在“见闻为”的感性认识阶段。如果只凭耳目,只能得到片面的﹑不完整的或不完全正确的知识,所以还必须把感性认识加以深化提高。他说:“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心意。”即要求开动脑筋,进行理性思考。总之,不能只凭耳目见闻,一定要通过内心的思考。

3. “效验”

王充针对当时颂古非今的思潮,明确提出,古今无异,今优于古。他指斥“好褒古而毁今”的世俗之见,认为知古不知今就如同瞎子一样。他重视现实,主张在学习上不必拘泥于师法和古义。他鄙视那些“尊古卑今”的儒生,认为这种人“少所见而多所闻”,只相信过去,而忽略当今,只知道死守经书,不知道分析﹑辩难,因此常常以讹传讹,贻误后人。

汉代自武帝以后,儒者讲经注经,五经各有其传,师法所承,分经分家,各习专门之法树立门槛,严重阻碍了学术的发展,窒息了人们的思想。王充冲破流俗,提倡求真求实,打破师法家法门户之见,探索经书的本义。王充把“效验”作为判断认识的标准。他说:“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他指出,当时儒者讲说五经错误很多,前代儒生不了解事情的本末,“空生虚说”,后代儒生又盲目迷信师教,所以就“随旧述故,滑习词语”,只知遵守师法家法,“不暇留精用心,考实根核”。虽然注经千篇,也不会有创见卓识。

王充不盲目相信一家之言,“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提倡独立研究,独立思考,破除偶像。他说:“苟有不晓解之问,迢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在儒术独尊,孔学神化的情况下,他敢于冲破传统思想的羁绊,坚持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对启发独立思考,发扬人的创造精神是有重要意义的。

总的来说,王充教育思想中的唯物主义表现在几个方面:从知识来源上看,他反对“生知”,主张“学知”;从教学过程上看,他认为教学过程应包括“见闻为”的感性认识和“开心意”的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从教学效果上看,他注重“效验”,强调以实际效果来检验知识的真伪。这也就是王充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主要贡献。

上一篇:营造尊重人才的氛围提倡百家争鸣 下一篇:做好管理工作为学生成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