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麻醉对诱导插管的应激反应报告

时间:2022-09-25 09:22:08

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麻醉对诱导插管的应激反应报告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麻醉对诱导插管患者的应激反应影响。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90例ASAI~II级择期全麻手术患者按瑞芬太尼复合麻醉诱导时的不同剂量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其中A组瑞芬太尼用量为1μg/kg,B组为1.5μg/kg,C组为2μg/kg,90s内推注完。比较三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与皮质醇情况。结果 A组与B组患者插管后1min的SBP、DBP及HR均较诱导前明显升高(P

关键词: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麻醉;诱导插管;应激反应

瑞芬太尼为一种人工合成新型超短效阿片类药物,因其结构中含醋键易被血浆与组织中的酯酰降解,故适用于麻醉诱导与维持输注给药[1]。但临床应用瑞芬太尼的剂量大小存在争议,本研究对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麻醉下气管插管时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血浆应激激素水平情况进行比较,以探讨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对诱导插管应激反应的影响,现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2年2月~2014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9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I~II级择期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无阿片类药物高敏反应病史,无精神及神经疾病史者,无未经控制高血压者及长期服用阿片类或安定类药物者。其中A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17~66岁,平均(42.5±6.5)岁;B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17~65岁,平均(42.1±6.6)岁;C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19~65岁,平均(42.6±6.7)岁。排除身体特征显示插管困难与存在插管失败经历的患者、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患者入室后建立上肢静脉通道,输注氯化钠溶液,面罩吸氧5min后进行诱导。瑞芬太尼剂量按照分组决定,90s内静脉注射完,异丙酚以10mg/10s速度推注直至患者意识消失,静脉注射维库溴胺0.1mg/kg,肌肉松弛满意后完成气管插管。接麻醉机进行机械通气,吸入低浓度安氟醚与静脉泵注3mg/(kg.h)维持麻醉,密切关注患者心率与血压变化情况。

1.3观察指标 麻醉诱导后记录诱导前(T0)、插管后1min(T1)、插管后3min(T3)、插管后5min(T4)5个时点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即收缩压(SBP)、扩张压(BDP)、心率(HR),同时抽血测量患者的抽血测血清皮质醇情况。

1.4 统计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显著性水平σ=0.05。

2结果

A组与B组患者插管后1min的SBP、DBP及HR均较诱导前明显升高,诱导前与诱导后1min比较差异显著(P

A组与B组患者插管后1min的皮质醇与诱导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

3结论

诱导气管插管对机体刺激性强,往往引发显著的血液动力学及儿茶酚胺、皮质醇反应,对存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形成威胁。故选择恰当的物能起到维稳患者血压与心率,减少心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2]。异丙酚与阿片类镇痛药麻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已证明是成功的。

瑞芬太尼为一种人工合成新型超短效阿片类镇痛药,起效快、分布容积小、作用时间短、麻醉作用强、患者苏醒快、对肝肾功能影响小。瑞芬太尼能短暂性控制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及应激反应,可能的作用机制有,调节中枢迷走神经刺激、抑制自主神经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应激时儿茶酚胺类物质的释放,而由于瑞芬太尼直接作用于血管,能促使内皮释放前列环素与NO,引起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此外,通过抑制电压敏感性钙离子通道,促使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3]。不过也要注意瑞芬太尼应用时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呼吸抑制、肌肉僵直、低血压与心率过慢等[4]。本研究对比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诱导插管应激反应,发现随着导时瑞芬太尼剂量的不断增大,使用较小剂量的异丙酚就能使患者的意识消失,能较好地控制诱导插管时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以及皮质醇水平。

综上所述,2μg/kg瑞芬太尼复合麻醉能明显抑制麻醉诱导期间患者的应激反应,有效稳定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但注意预防严重心血管抑制情况的发生,如严重低血压与心率减缓。

参考文献:

[1]张卫,王中玉,庚淑梅,等.不同速率输注瑞芬太尼对老年患者气管插管反应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6,26(2):114-117.

[2]邹晓霞,刘春燕,孙英娜,等.小剂量丙泊酚对心脏术后围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8):1130-1132.

[3]郭金球,孟丽霞.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身麻醉患者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13):102.

[4]邱立国,吴华.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依托咪酯麻醉诱导时腹部手术患者心血管反应及血流动力学变化[J].中国实用医刊,2011,22(10):83-84.编辑/申磊

上一篇:46例ICU腹泻患者肛周皮肤损伤的护理 下一篇:血管外科“一站式杂交”手术的护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