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相”什么

时间:2022-09-25 09:06:47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是魏文帝曹丕说的话。魏文帝离现在已是很“古”,他嘴里的“自古”又古到何时,不得而知。但文人这毛病,肯定是病期超长。

文人为什么相轻,其实不难理解。流派、学脉、才气、见解诸多不同,造成互相不理解,于是乎都觉得对方的东西不行。当大家都只拿自己的标尺去衡量别人时,自然只有这么一种结果。

相轻的事,不只在同时代的人中才有,隔着几十几百年照样发生。但是这类相轻,往往是极单纯的。比如,唐朝苦吟诗人贾岛写过两句诗:“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据说他先写了“独行潭底影”这句,但始终找不到恰当的对句,过了好几年,才想出下句。他自注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但到了宋朝,《临汉隐居诗话》作者魏泰却在书中嘲笑他说:“人岂不自知耶?及自爱其文章,乃更大缪,何也?……不知此二句有何难道,至于三年始成,而一吟泪下也?”魏泰虽然也有名气与才气,但在文学史上,未必高得过贾岛。他说贾岛“有何难道”,无非是想显摆自己才气更高,虽然草率一些,其余倒也并没有太多“深意”。

然而现在的有些相轻是有“深意”的,因为它们根本不是从学理、学术角度发生,而是另有企图。例如一些酷评。前些年以对鲁迅的指责为代表的“酷评”,便是一类新相轻。这类相轻,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内涵,掺杂了更多的名利色彩。因为人人都知道,这类酷评的本身,大多不在于“评他人”,而是为了“扬己名”。

不过现在大家基本不玩“相轻”了,太费事。文人之间(不限于弄文字的人)的这种掺杂了更多名利色彩的“相互作用”,更多体现为“相捧”。似乎越来越多的人懂得了“花花轿子人抬人”的处世准则,我为你捧场,你为我喝彩,因为只有把你捧成“泰斗”,我才能成为“宗师”。在一些研讨会上,只有捧声,绝无责音。而且有些人组成小圈子,在圈内形成“内部循环”,你我他互捧,互相抬轿,结果大家的声望卖价都上去了。亚当・斯密曾说过:“互相吹捧他们自己圈内人的本领与优点,并诋毁任何可能和他们竞争的人、事、物,是他们分内的工作。”

文人相轻、相骂、相夸、相捧,不但有门户之见、利益之虑,更是修养之浅。清朝名医叶天士想拜山东一位医学名家学针术,但苦于无门。一次这位名医的外甥病重,请叶天士来看。一问,他说舅舅治不好他的病,只好来找叶大夫。叶天士给他开了几帖药,没多久药到病除。要搁现在有些人,早就尾巴翘到天上去了,什么狗屁名医,还不如我,找他拜师,我真瞎了眼!但叶天士却明白,人家治不了外甥的病,不表示医术不行,而是“专业不对口儿”。后来他还是想方设法拜了那位医家为师,学得针术。

叶大夫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但是这般易相轻为相重的胸襟与气度,应该愧杀文人们。有了这般胸襟与气度的人,想不成真名家,上不答应。

【原载2013年11月13日《今晚报・今晚副刊》】

插图 / 文人相轻 / 张耀宁

上一篇:浅谈如何推动武陵山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下一篇:古代美女和现代美女之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