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类素材演绎

时间:2022-09-25 09:00:12

哲理类素材演绎

【素材一】

感谢天敌

黄小平

桉树是澳大利亚的一种优良树种,它纹理细密,木质坚硬,是上好的木材。自从19世纪美国引进桉树后,桉树在美国的生长可谓顺风顺水,一粒种子只需3年时间,就可长成参天大树,其生长速度是在澳大利亚本土的几倍。但在美国生长的桉树,木质极差,用它做成的木板,很容易弯曲,而且极易产生裂缝,所以在美国以桉树为主要原料的企业纷纷倒闭。

澳大利亚的优良树种,为什么到美国后就成了废材呢?原来桉树在美国的生长太顺利了,几乎没有遭遇过任何天敌。而在澳大利亚,桉树的生长会遇到两种天敌,一种是专吃桉树叶子的昆虫,另一种是抑制桉树生长的真菌。正是这两种天敌,减缓了桉树的生长速度,而桉树只有在慢慢生长时,它的组织才是最优化的。

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天敌”,比如对手的攻击、朋友的背叛、旁人的嘲笑,还有前进途中的坎坷、挫折和失败,当你为这些“天敌”而苦恼时,就想想生长在澳大利亚桉树的天敌吧,有时正是这些天敌,提升了我们生命的价值,让我们走向了成功。

(选自《羊城晚报》)

【感悟】

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天敌”该怎么办呢?不必苦恼、不必抱怨,只要认准目标,脚踏实地,就一定走向成功。桉树的天敌助桉树成材,成长的“天敌”磨炼我们、考验我们,也会让我们“成才”啊!

适用话题:成长快与慢感谢天敌

【素材二】

大师们的“不知道”

赵庆群

人生在世,不知道的事情很多。然而,在人前承认自己有所不知,有时是一种境界。俞平伯先生当年给学生讲宋词,吟诵之余,连声叫好。弟子问好在何处?先生居然说:“不知道。”有读者写信向巴金请教写作的秘诀,巴金说“我答不出来,因为我不知道”。物理学家丁肇中一次在南京一所大学作报告,有学生问:“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他坦然回答:“不知道。”又一学生问:“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他说:“不知道。”又一学生问:“您能不能谈谈未来两年物理学的发展方向?”他仍然回答:“不知道。”

按理,俞平伯、巴金、丁肇中都是学识渊博的大师,在回答学生提出的并不那么刁钻的问题时,竟然都以“不知道”作答,颇有点出人意料。然而仔细琢磨,却在情理之中。

(摘自《思维与智慧》2011年第1期)

【感悟】

大师们坦然面对并承认自己的不知道,确实是一种境界,这绝对不是一句谦虚所能概括的。大师们尊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古训,而时下许多人好为人师,“一瓶子不满”却喜欢“半瓶子晃荡”,极不谦虚,在境界上与大师们相比,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啊!

适用话题:谦虚境界严谨坦诚

【素材三】

梦想只有一厘米

雷茂盛

1968年,美国跳远怪杰鲍勃・比蒙在墨西哥奥运会上以惊世骇俗的8.90米将世界纪录提高了55厘米。当时人们认为这是一个21世纪的成绩,但比蒙此后便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如昙花一现,再也没有打破过世界纪录。

而至2010年,俄罗斯撑竿跳女皇伊辛巴耶娃已破了27次世界纪录。与比蒙不同的是,伊辛巴耶娃是1厘米1厘米地打破世界纪录的。

她认为1厘米1厘米地打破世界纪录是最好的方式,从2003年的4.82米到2009年的5.09米,伊辛巴耶娃1厘米1厘米地超越自己,一共打破了27次世界纪录。

【感悟】

比较比蒙和伊辛巴耶娃的破记录方式,会发现:一个惊世骇俗,一个不温不火;一个令人振奋,一个只是让人高兴……可是“惊世骇俗”的比蒙昙花一现之后便销声匿迹,而“不温不火”的伊辛巴耶娃却让辉煌延续。她所选择的破记录方式是“1厘米1厘米地打破世界纪录”,显然这种方式更加明智,也更能激发人的潜能,更能刺激人继续努力。

所以在确定目标时,不妨也将目标定为“1厘米”,只要跳一下就可达到,否则挫败感会如影随形。

适用话题:目标梦想合理远与近

【素材四】

绑架自己的蚂蚁

黄小平

一日,父亲看着地上来回忙碌的蚂蚁,叹道:“唉,可怜的蚂蚁啊!”

“蚂蚁来回地搬运食物,让自己‘丰衣足食’,这样的忙碌和勤劳有什么不好吗?”我问。

“我们看到的蚂蚁,总是来回奔忙,不是运谷物,就是运稻草,但蚂蚁的忙碌,不是勤劳。”父亲说。

“蚂蚁为了贮存更多的食物,不停地奔忙,难道这不是勤劳吗?”我继续问。

“蚂蚁的奔忙不是勤劳,而是猜疑,”父亲说,“蚂蚁生性多疑,它们把食物搬进洞里后,总是不放心,生怕别的蚂蚁偷了去、抢了去,于是,又折腾着把刚搬进洞里的食物搬出来,搬进另一个洞里。它们不断地转运食物,运到新的洞穴、新的地点。所以,我们看到的蚂蚁,总是在路上奔忙,似乎是勤劳的使者,实际上却是被自己的猜疑心绑架的囚犯,终生服苦役的囚犯。”

听了父亲的解释,我开始对蚂蚁有了全新的认识。看着地上来回奔忙的蚂蚁,我也不由长叹了一声。

(摘自《羊城晚报》2011年01月07日)

【感悟】

蚂蚁确实很可怜,看似勤劳的使者,实际上却是被自己的疑心绑架的囚犯。其实有些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囚犯呢?处处小心,提防他人,搞得自己身心俱疲。何不以蚁为戒,少点猜疑?

适用话题:信任与猜疑折腾做无用功

【素材五】

像骆驼那样生存

流沙

骆驼肯定是喜欢吃青草的,而不是枯涩的干草,但奇怪的是,骆驼总是不断地寻找干草,直到把胃装满。

身居新疆吐鲁番盆地边缘的一位同学家有两头骆驼,他说你根本不能想象骆驼的胃口,它可以慢慢咽下几十公斤干草。我问为什么骆驼不吃青草而吃干草,他说骆驼是一种忧患心理很强的动物,它害怕主人第二天就让它穿过沙漠,而干草要比青草更耐饥。

同学说,骆驼是通人性的。老骆驼会觉察到主人的意思,在跋涉前,它一晚上都在吞咽干草,饮用足够的水,然后等着晨光的出现。

想起牛也有这样的脾性,放牧时,它会不停地吃,直到装满整个胃。晚上,把胃中的草返到嘴里,慢慢咀嚼享用。农忙的时候,耕牛可以一边耕田,一边反刍享用昨天吞到胃中的食物。

人的一辈子其实都是在为明天做准备,今天的忙碌说白了就是期望明天达到某种状态。唯一有区别的是,骆驼和牛是一种本能,而人类不是。

人生也像骆驼穿越沙漠、耕牛犁田那般需要足够的积累,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领会。

(摘自《扬子晚报》)

【感悟】

每个人都应该学习骆驼和耕牛的忧患意识,而不要做“寒号鸟”。每个今天都要为明天做准备,或积累知识,或积累思想,或积累技能,或积累财富……等到明天需要时,就能拿出来,免得措手不及。

适用话题:忧患意识积累本能为明天做好准备

【素材六】

弯曲,是一种智慧

张松

1988年,内蒙古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引进了几种适宜在高纬度生长的树种,如大叶黄杨、槐树、塔松等,并在当地进行了大面积种植。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如今,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绿化搞得怎么样了呢?2006年,几位专家专程赶往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视察植被情况。在视察过程中,专家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如今,只有一种树种――塔松,成了当地郁郁葱葱的绿化树木的主力军,而当年引进的大叶黄杨、槐树等树木已经很难寻到踪迹。

这是为什么呢?专家们经过努力,终于揭开了谜底:原来,在严寒的冬季,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鹅毛大雪一下就是几天甚至月余。在大雪纷飞之时,大叶黄杨、槐树等树种承受不起“大雪压顶”之苦,树枝甚至树身被无情摧毁,久而久之,它们便在此地绝迹了。而塔松,是一种枝条比较柔韧的树木,当大雪压顶不堪重负时,总会“弯”下身子,将积雪抖落,所以,懂得“低头弯腰”的塔松存活了下来。

其实,仔细想想,因为懂得弯曲,塔松以一种坚韧顽强的意志百折不挠地抵抗了积雪的重压,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逆势独存;因为懂得弯曲,小草以柔克刚摆脱了乱石的阻挠,在石缝中茁壮成长;因为有了弯曲的盘山大道,我们可以顺畅地攀登高峰;因为起跳时的曲膝,才会有成功的飞跃……正所谓狂风吹不断柳丝,齿落而舌长存,懂得弯腰,有时实在是一种智慧。

(摘自《思维与智慧》2011年第3期)

【感悟】

宁折不弯是一种品格,而懂得弯曲却是一种智慧。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好汉不吃眼前亏,识时务者为俊杰”……其实说的都是要懂得弯曲。

适用话题:智慧以柔克刚生存之道曲与直

【素材七】

目标

刘艺文

在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讲座上,一位教授以独特的方式巧妙而通俗地教会了我们如何面对人生目标。

起初,他在大屏幕上给大家展示了100幅成方阵型的小图片(有重复的),上面是一些常见的水果,如苹果、香蕉、梨等。在展示图片的同时,教授始终默默地看着屏幕,没有说一句话。两分钟之后,他关闭了图片,突然问道:“谁能告诉我香蕉图片有多少个?”我们议论纷纷,抱怨问题来得猝不及防,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这时,教授说:“同学们,是不是觉得问题很突然?这是因为你们心中没有一个明确的寻找答案的目标。看来,没有目标不行吧?下面,再给大家两分钟时间,之后告诉我上面有多少种水果,每种水果有多少幅图片,每幅图片上有多少种颜色。”

两分钟过去了,教授关闭了图片,静静等待着台下学生的答案,可依旧没有一个人能够回答上来。

教授说道:“同学们,目标太多了不行吧?再给大家10秒钟时间,告诉我上面有多少种水果。”10秒很快过去了,台下依然保持沉寂。

教授说:“同学们,实现目标没有时间不行吧?我将时间延长到两分钟,你们再来回答我刚才提出的那个问题。”

两分钟过去了,局面出现了颠覆性的转变,许多同学举起了双手,跃跃欲试。可教授并没有因为台下学生的表现而感到些许欣慰,反而一本正经地说:“在同等条件下,为什么有的同学能够回答出问题,而有的同学却不能?以此来看,不通过努力,目标就不能实现!”

没有目标不行,有了目标不努力也不行;目标太多不行,实现目标没有时间也不行。我羡慕这位教授的才华,也感谢他教给我们的智慧。

(摘自《做人与处世》2011年第7期)

【感悟】

教授的讲座实际上是在阐述实现目标的几个必要条件:首先要确立目标,其次要为目标付出努力,再者是目标不能太多,最后是要有时间作保障。其实,教授讲的道理是朴素的,只是讲解方式很独特,让学生容易接受。

适用话题:目标创新的教育方式才华与智慧师生交流

上一篇:演绎人间真情 竖起道德丰碑 下一篇:材料作文“寺庙卖梳”升格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