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民田间学校的农业推广模式探微

时间:2022-09-25 08:53:01

基于农民田间学校的农业推广模式探微

摘 要:创新和优化农业推广服务模式,是将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服务三农的必要举措。本文以农民田间学校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特点与组织实施方案,阐述了该模式对于新形势下农业推广工作的启发。

关键词:农业推广;农民田间学校;服务模式

1.农民田间学校概述

农民田间学校(Farmer Field Schools,简称FFS)是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的一种农业推广模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协助下,印度尼西亚开展了水稻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项目,并开办了农民田间学校。在此期间,参加学习的学员均为农民,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农业技术员担任辅导员,在作物全生育期的田间地头开展培训。农民田间学校在印度尼西亚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随后农民田间学校在各国流传开来。

我国于1988年在安徽省开始农民田间学校的试点。农民田间学校帮助农民减少了资金投入,增加了经济收入,作物的质量也得到了提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随后,农民田间学校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起来。

2.农民田间学校的主要特征

农民田间学校主要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①以农民主体,技术人员为主导。在各个活动中,农民自己组织、观察、讨论和分析,以及进行试验,技术推广人员在其中起到协助的作用。②双向交流与沟通。农业推广人员指导农民识别病虫害、土壤成分、灌溉等情况,农民在此期间反馈自身经验所得,并共同制定出改良的对策,改变了以往上行下效的单向的自上而下的反馈模式。③把课堂设在田间,注重实践探索。一般而言,开课时间选择在作物生长季节,在田间开展培训。这样一来,农民不但能边做边学,而且田间的培训方式也使问题变得直观易懂,农民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也更为有效。

3.农民田间学校一般实施步骤

一般而言,农民田间学校培训的主要活动主要分为四步:首先,组织学员以小组形式进行田间观察。主要任务是采集作物样本,分析植物病情,记录当地的天气(气候)情况,分清虫害的种类,估算害虫数量及其天敌等内容。必要时应采集样本(病变作物枝叶、害虫)以便进一步的观察和讨论。其次,要对当地的生态系统进行评估。学员选择不同时间和地点,收集并汇总各活动小组获得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再次,开展组间交流。每个小组集中自己的意见,在大组中发表他们的结论,其他小组对其进行点评与分析。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大的方案,并准备在农民田间学校的试验地里实施。最后,按照方案实施,在多次的循环论证过程中得出最终结论,进一步指导农事生产。

(1)农业推广机制的建立应以农民需求为导向。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农业科技的推广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推广方式,行政干预比较严重。由于缺乏对农民实际需求的理解,推广过程中难以做到因地制宜,甚至推广的技术并不是农户所需求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这样的农业推广活动就是无效的。农民田间学校这种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参与式农业推广,重视农民实践经验所得,重视自下而上的反馈与交流,双向沟通机制得以顺利实现,农民的需求在此期间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便于农业科技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

(2)农业推广应加强与科研、教育的结合。在现有经济与政治体制下,中国的科研、推广和教育往往是相互分离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农民田间学校把农业研究、推广和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相互协作,形成技术开发、推广和应用的有机结合,实现研究者、推广人员和农民的共同提高。

(3)农业推广重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农民田间学校这种农业推广活动,十分注重对当地乡土知识的利用、乡土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农民知识和经验的吸收。在与研究人员、推广人员和其他的农民一起工作、双向沟通与学习过程中,农民的理论知识更加丰富,能学会用科技知识来指导生产实践,自身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技能得到不断完善,成为懂技术、有经验的新型农民。

农业的发展靠科技,科技的应用靠推广。农民田间学校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立足农村,服务农民,它的开展与推广为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值得对其进行不断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田 伟,皇甫自起主编.农业推广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关松涛.试论农业推广工作的必要性与策略分析[J].现代园艺,2012(8).

上一篇:首届教职工篮球赛的观察与思考 下一篇:陪他释放5种负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