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吃+N”类短语的生成及发展合理性的分析

时间:2022-09-25 07:26:19

对“吃+N”类短语的生成及发展合理性的分析

【内容摘要】目前,对于“吃食堂”、“喝公款”、“飞上海”等非常规动宾搭配,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不少研究者从句法、认知角度做出了一定的解释。本文将试图从语义、语言的经济性和顺应理论角度,对这类“吃+N”短语产生及发展的原因做进一步的补充说明。

【关 键 词】“吃+N” 语义 语言的经济性 顺应理论

一、引言

从古至今,中国的“吃”文化源远流长,“吃”在中国人的心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与“吃”有关的表达在汉语中十分丰富。汉语动词“吃”,可以引申推衍出许多“吃~”的说法,“吃食堂、吃父母、吃火锅、吃官司”是汉语中比较独特的一类句法现象。“食堂”是吃饭的地方,“父母”是人,“火锅”是吃东西的工具,“官司”是一个事件,都是不能吃的。也就是说,这类结构有很强的熟语性,整个动宾结构的意义整体性强,往往不能按字表意义简单组合来理解。然而这类有悖于逻辑的语言现象,却得到社会的认可,广泛应用于交际。本文将试图从语义、语言的经济性和顺应理论角度,对这类“吃+N”短语产生及发展的合理性原因做进一步的补充说明。

二、从句法和认知角度分析

(一)句法分析。从句法角度进行分析的主要有储泽祥、吴锡根、冯胜利三位先生。储泽祥从句法角度指出动宾结构中存在快变量和慢变量,要保持动宾结构的稳定就得“快变量服从慢变量”;吴锡根认为动宾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动词:“动词对宾语既有句法平面的选择,又有语用平面上的选择”;冯胜利则从韵律句法角度进行分析,按照句法生成理论,将这类结构解释为“核心词移位”,即动词并入;在此,作者不做具体分析。但作者认为动宾结构是汉语的基本结构类型之一,虽然对“吃食堂”、“吃父母”等短语的宾语究竟是什么类别有不同的意见,但它们都是动宾短语这一点是大多数学者的共识,各项短语的结构模式是:VPV+NP,撇开由深层结构决定的语义关系不谈,它们都是合乎汉语句法的短语结构,且是现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类型之一。

句法分析侧重从动宾结构的内部进行分析,但是这种分析只能对已产生的语言现象做出有限的说明,不能解释其出现的原因。因此应该从句法以外的角度来考虑这类结构,对其做出充分合理的解释。

(二)认知分析。从认知角度分析的主要有王占华和任鹰两位,王占华讨论了“吃食堂”一类动宾结构中宾语的性质,认为“食堂”即不是处所宾语,也不是方式宾语,而是受事宾语的转喻形式,“(吃)食堂”是指“(吃)食堂的饭”。任鹰同样从认知语言学中“隐喻”和“转喻”的角度出发,认为“吃食堂”是一种转喻说法,“食堂”是“食堂的饭”的转喻形式。“吃食堂”之类的说法之所以能够成立,主要是认知因素在起作用。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转喻”不是特殊的修辞手段,而是一般的、普通的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人们认识和考虑问题的方式。从古至今“吃”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说法。如“吃闭门羹”、“吃皇粮”、“吃力”等,早已成为我们的常用语,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它们是隐喻性的说法。如果从这一理论出发,作者认为像汉语“吃食堂、吃父母、吃火锅、吃官司”等一类的格式,很多是可以理解为由“隐喻”或“转喻”生成的。

三、从语义、语言的经济性、顺应理论角度分析

不管是从句法角度分析还是从认知角度分析,它们都从一个方面的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像“吃食堂”、“吃父母”这类短语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这类的解释仍然不够全面,既然“吃食堂”就等于“在食堂吃”,那为什么“在餐厅吃饭”不能说成“吃餐厅”,“在学校读书”不能说成“读学校”呢?既然“食堂”、“馆子”转指“食堂的饭”、“馆子的饭”,而形成了“吃食堂”、“吃馆子”的说法,“大学”、“中学”转指“大学的学生”、“中学的学生”,可以形成“教大学”、“教中学”的说法,那为什么“吃家里”、“吃厨房”、“教学校”却不能说呢?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都还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在以下部分,作者将会就自己的理解从另外三个方面对这类短语给予一定的解释,并对其存在且不断发展的原因加以补充说明。

(一)语义分析。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共有八个义项,即①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下去②在某一出售食物的地方吃③依靠某种事物来生活④消灭⑤耗费⑥吸收(液体)⑦受、挨⑧除去对方的棋子的。

毫无疑问,“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下去”是“吃”的基本意义,其余的义项都是可以从这一基本义项引申而来。“将食物吞咽下去”,则食物消失,也就是说,“吃”有“使原有的粗怒之状态消失”的含义在内,如:“吃掉敌人的一个团”,即“使另一方的生存状态消失”。同样,义项⑥“吸收”的意义也是有“使原有的生存状态消失”引申而来,如:“宣纸很吃墨”。像这类的例子还有很多,

例如:

吃肯德基(在某一出售食物的地方吃)

吃车(消灭)

刮这这样的风,打伞和吃力(消耗)

吃山靠山,吃水靠水、吃老本、吃劳保(依赖)

吃官司、吃拳头(遭受)

因此,单从“吃食堂”、“吃官司”、“吃老本”等这类短语的语义特征上考虑,其本身是有意义的,存在当然也是合理的。

(二)语言的经济性。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总希望用最少的精力做最多的事情。在语言中,人们也希望用经济快捷的语言来有效地传达信息,语言学上把这称为“语言经济原则”。瑞士语言学家George K.Zipf提出的“力量最小消耗定律”就是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它意味着在焦急过程中,为了向听者传递所要表达的信息,说话者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倾向于节约使用语言手段,也就是趋向于使用更为简单经济的语言手段及表达方式。此外,像F.de Saussure为代表的语言价值论,Chomsky对语言习得是沿着最简单最经济的途径进行的思想,Grice合作原则中的量的准则,以及Leech的经济原则,都体现了人类语言的运用经济性。

例1、同学甲:今天我同学请我吃了一顿大餐哦!

同学乙:真好,我们就很可怜,只能吃食堂。

这里的“只能吃食堂”如果换成“只能在食堂里吃饭”,明显就觉得繁冗。“吃”常规性地包含了食物的语义成分。从这种意义上说,当不需要表达吃的具体是什么的时候,“在食堂吃饭”就包含了语义冗余,而通过此类短语的优化组合,可以消除语义中的冗余成分。像这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如:

例2、甲:我们是喝大杯呢还是喝小杯呢?(我们是喝大杯里的酒呢还是和小杯里的酒?)

乙:大杯喝起来很难受,还是喝小杯吧。(大杯的酒喝起来很难受,还是喝小杯的酒吧。)

例3、甲:明天出差飞哪?(明天出差坐飞机去哪?)

乙:飞北京呢。(坐飞机去北京呢。)

在经济原则的指导下,在能够充分传达信息的前提下,人们使用语言都遵循“尽量缩略”策略,用词上尽量不用复杂形式,而是能省则省。网络语言对语言经济原则的运用表现得尤为突出。如:886(拜拜咯)、BT(变态)、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大侠(超级网虫,网络高手)、孔雀(自作多情)、打铁(贴帖子,在BBS上发表文章),等等。

(三)顺应理论。顺应理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作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的特征。语言的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语言的选择不是机械地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作出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是指语言能够让其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作灵活的变通,从而满际的需要。

根据顺应论,它从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等4个方面描述和解释语言的使用。语言的选择会因时代的推移作出不断地调整以适应不同的社会及其群体,语言使用者会在语言形式方面,根据不同文化的社会政治制度、时代背景、思维方式、民族文化心理等作出顺应性的选择。

有人提出,“吃餐厅”和“吃食堂”的语法结构完全相同,但为什么人们偏偏要说成“吃食堂”而不说成“吃餐厅”呢?或者说为什么“吃餐厅”这样的表达不如“吃食堂”符合人们的表达习惯呢?笔者认为,原因就在于语言的顺应性。食堂在新中国建国后已经比较普遍,而餐厅主要是改革开放后才逐渐多起来,因此食堂要比餐厅更贴近人们的心理。

“吃食堂”这样的结构毕竟是一种特殊结构,它为人们所熟悉和理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一旦语言有了“吃食堂”这样的相关表达,而且已经为人们所熟知,那么与它相似的结构如“吃餐厅”、“吃饭馆”、“吃餐馆”等就很难再取得与之同等的地位了。反之,既然“吃食堂”与“吃餐厅”没有句法语义特征的区别,随着餐厅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它作为一种生活的形式出现就是完全有可能的,只是因为“吃食堂”已经占据了这一语用空格,所以“吃餐厅”才显得有点别扭,但我们绝不敢说“吃餐厅”永远不可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使用,正如“吃肯德基”、“吃麦当劳”一样,已被人们广泛使用。

四、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的变化反应了一定社会文化的变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认知方式、心理因素、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也随之变化,像“吃食堂”类短语的产生及使用也越来越频繁,如“飞上海”、“吃月亮”、“被怀孕”等。一种语言现象的生成和理解是复杂的,本文只是试图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解。对“吃食堂”类短语结构的研究表明,这类短语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本身的合理性,也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对语言的使用会产生一定影响。当然作者的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Jef. Verschueren.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Edward Arnold Limited. 1999

[2]储泽祥.动宾短语和“服从原则”[J].世界汉语教学,1996 (3).

[3]冯胜利.“写毛笔”与韵律促法的动词并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1).

[4]吴锡根.动词对宾语的句法选择和语用选择[J].杭州师范学报,1996(4).

[5]冉永平,张新红.语用学纵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6]任鹰.“吃食堂”与语法转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00(3).

上一篇:英语听力理解测试与格式塔原则 下一篇:社会主义本质论辨析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