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战略构想

时间:2022-09-25 05:59:49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战略构想

[摘要] 从地理区位、资源和经济发展角度分析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比较优势来看,当前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面临行政区划、基础设施、产业的同构和制度性等四大障碍。今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主要战略构想是:经济区域应以外向型经济为导向;交通、信息业的协调与整合现行;梯度转移,逐步推进,点面结合;注重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与布局;消除区间市场壁垒,统一市场运作规范。

[关键词]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辐射能力战略构想

一、“泛珠三角”区域整合基础

1.从地理区位来看

泛珠三角经济区东、中、西部区域特征明显。香港是亚太金融、物流和信息中心,澳门与欧盟和葡语国家联系方便,广东毗邻港澳,唇齿相依。如果以“大珠三角”为内圈,第二圈则为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等沿海与“大珠三角”相邻的省区,第三圈就是“9+2”的其他省份。处于“龙头”地位的核心区是粤、港、澳大珠三角经济圈。随着CEPA的进一步实施,粤港澳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大珠三角城市群,将由现在的城市黄金圈沿西海岸线延伸至湛江和汕头,发展为华南大都市连绵带,成为“泛珠三角”无可争议的经济中心。该经济中心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对周边来说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增长力。

2.从资源方面来看

泛珠三角经济区各省份和特别行政区之间资源条件的差异明显,互补较强,为经济金融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贵州、广西、福建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如仅贵州乌江的十级梯度开发就相当于三个葛洲坝;贵州、云南、广西、湖南、四川的矿种数目多样,存储量大,如江西的铜、银、铀等12种矿产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广东、福建、湖南、云南、海南、贵州等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创造了大量的财政收入,如广东的旅游外汇收入多年来都居内地31省区市中的首位。港澳地区自由港体制、国际商贸网络、雄厚的资金、现代服务业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的独特优势,以广东为核心的泛珠三角人流圈逐渐形成。海南是全国最大的化肥基地,主要为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供应优质的化肥。中国最大的气田在海南,年产量60亿立方米,供应香港就有29亿立方米,其发电量占了香港的30%多。海南完全可以成为华南地区的能源供应基地。

3.从经济发展来看

在泛珠三角经济区中,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梯度性差异,这种差异为区域经济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2005年中国人均GDP13919元为指标,可将“9+2”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港澳,人均GDP分别为208211元和186722元,是全国人均GDP 15倍和13.4倍,已进入世界先进地区之列;第二层次为人均GDP高于全国水平的广东和福建,分别为23616元和18557元,但与港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第三层次为人均GDP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区。而粤港澳三地创造的GDP相当于全国GDP的30.07%,超过了闽、赣、桂、琼、湘、蜀、滇、黔8省区所占全国GDP的比重(21.7%)。由此可见,在泛珠三角经济区澳是经济发展的龙头,将通过其发达的服务业为内地产业提供广阔的经贸平台;广东则是内地9省区和港澳经济合作的桥梁,并在内地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中发挥重要的辐射作用;闽桂赣等8省区亦各具资源、人才等方面优势,可以承接粤港澳转移的产业和投资,并且为粤港澳地区提供广阔的经济腹地。

二、透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障碍

1.行政区划障碍

泛珠三角区域内存在着三种类型的行政区域:一种是一般的行政区域,即大陆出海南外的30个省区;二是特区,即海南、深圳、珠海、厦门;三是特别行政区,即香港和澳门。三种类型的行政区域在性征级别、区情、政策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如何实现平等又能发挥某些具有优势地区的特殊作用,是区域整合必须考虑和处理的问题。改革开放后,广东具有较其它省份多的政策优势,经济特区也拥有优惠政策,港澳回归后,享有港澳人治港澳,高度自治的特权,而随着中央西部打开发战略的实施,优惠政策又向西部倾斜。区域内各省区绝不会为实现区域整合放弃既得权益,行政壁垒在泛珠三角区域内仍显著存在。商品自由流动、生产要素流动受阻、争夺资源等问题屡见不鲜,成为区域整合的无形障碍。

2.基础设施障碍

各地要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在通讯、交通方面做到沟通无障碍,这是区域合作的最根本条件。当前泛珠三角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同时缺乏合理的协调机制,导致了基础设施不匹配,特别表现在交通设施上,交通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二:一是尚未形成综合大交通体系,出口通道不完善,特别是东西的交通基础设施落后,铁路公路以纵向贯通型为主,缺少横向铁路、公路干线的通道,还没有形成东西横向出海的综合运输大通道,造成珠江上中下游地区之间缺乏紧密的经济互动。二是交通管理体制上的各自为政,既没有建立跨省运输的有效协调机制,也没有开放跨省运输市场的竞争,使已有的运输基础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加大了本应下降的运输成本,阻碍了省际间的物资和人员的交流往来,生产要素未能实现充分流动,这是制约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整合的重要因素,从而使泛珠三角经济金融合作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尽快构建适应区域合作发展要求的综合交通网络,提高物流效率,创造良好的人流、物流营商环境,提升区域竞争能力。

3.产业的同构障碍

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追求发展政绩引起投资冲动和扩张意欲,也会导致重复建设和产业同构,严重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最终使区域内产业的合理分工难以形成。目前如何强化产业错位发展和要素互动,完善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辐射力是当前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中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4.制度

斯密的“分工生产的普遍富裕”是区域资源整合的目的。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正在起步,它会触及我国经济制度中的更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例如,由户口和户籍制度以及城乡差别导致的对劳动力的就业歧视,影响了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为了维护局部利益而形成的各种法规和政策,会阻碍资本和商品的作用。从微观层面看,它严重地影响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资源配置的效率;从宏观层面看,它导致了投资的膨胀和结构不合理,是引起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因此,当前我国区域经济有效整合的关键是制度创新。

三、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1.设立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协会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需求稳定、高效的运行环境和配套机制。配合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建立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需要在本区域内建立常设的专门办事机构(如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协会),以处理区域经济合作日常事务及协调区域间发展相关事项。

2.建立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联席会议制度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不能脱离成员间充分了解和协商,合作要求通过相关机制为其提供运作的规范,借鉴国内外区域合作组织的先进经验,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需要建立起系统的联席会议机制。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联席会议体系,应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地区行政长官会议;第二层为部门首长会议;第三层次为常设代表委员会(即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协会)。主要负责处理合作的日常事务;第四层次为各专门委员会和工作组(属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协会),负责具体领域的工作;第五层次为执行委员会(属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协会),主要负责具体合作事项的运行状况调查、监督和执行。在该联席会议机制中,首先由常设代表委员会制定合作项目计划,然后,部门首长会议讨论并从中挑选后报行政长官会议确定,最后报各省人大以及港澳立法会通过一进入实施阶段。各专门委员会和工作组主要队友常设委员会提出的专业性问题和具体项目负责评价和可行性分析。执行委员会主要行使监督职责,对不承担规定义务的成员通过特定方式使其尽快履行。

3.泛珠三角经济区域应以外向型经济为导向

首先,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外向发展模式特征是由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所决定的,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活动的国内外界限模糊起来,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泛珠三角经济区,必然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发展路向;其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发展外向型的泛珠三角经济区提出了必然要求。在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形势下,国内区域经济的发展只有基于国际经济的发展才会有更好的前景和广阔的空间;第三,泛珠三角经济区是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其中云南、广西还与东盟国家直接接壤,是东盟开放的窗口。香港、澳门两大特别行政区,本身就属于国际经济体系,作为泛珠三角经济区的龙头。港澳地区的经济与内地省区的经济融合一起,也必然是该经济区域国际经济建立更广阔的联系,提升国际化程度,从而使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外向型特征更加明显;第四,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外向型经济为重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广东将会继续保持并强化这种优势,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不仅为发展经济区提供坚实的基础,而且也是被辐射的周边地区显示出其经济的外向型特征。

4.交通、信息业的协调与整合现行

目前广东与周边省区之间已初步形成水、陆、空相结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但纵横交错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尚未形成,这势必影响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互动发展,对此广东省已经制定了相应的计划。在进一步完善省内交通体系的同时,将努力加快出省高速通道体系,需要有多方合作才能逐步完成,另一方面是信息化的建设和协调,泛珠三角经济区发展应顺应时代的要求,遵循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规律,高起点地进行运作,应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然而大范围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其难度应给予足够的估计。

5.梯度转移,逐步推进,点面结合

首先,应不断加强珠三角核心层的整合与提升,泛珠三角的发展实质上就是珠江三角洲的辐射问题,辐射能力越强,泛珠三角的发展就会越好。不仅要进行基础设施的整合,也要在观念、市场制度、协调机制、咨询、产业发展、政府职能、发展战略、城市建设以及为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与发展,真正提升大珠三角的综合竞争力,从而为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发展提供核心支持。

其次,重视核心珠三角对广东省内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的辐射带动,广东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来说仍然比较之后,在接受珠三角的辐射过程中,相对于广东省周边省区来说广东省内其他较为后劲的地区更有地缘优势,加快广东后进地区的发展是提升大珠江三角辐射能力的重要环节,也使泛珠三角经济区梯度发展不可绕过的层阶。

第三,加快推进与广东毗邻省区的全方位合作,在地域上与广东相连的省区在其结合部位最容易产生辐射效应,应以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经济融合。如果那些与珠三角或广东相邻的地带不能首先得到辐射,就很难说能在更广的范围内产生辐射效应。

第四,培育区域内的次辐射中心,对于与珠三角和广东距离较远的省区,应采取首先发展区域内次辐射中的战略,以点带面。次区域辐射中心主要是指大城市以及围绕大城市的中小城市群落,珠三角核心辐射源通过强化对这些大城市及城市群落的辐射,增大这些城市的人口总量和经济总量,使其产生辐射的能力,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形成次区域经济圈。借助大的交通干线把核心珠三角与次区域中心紧密相连,推进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发展。

6.注重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与布局

一是加大主导产业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在5年~10年内,把泛珠三角区域建设成以技术和资本为纽带,在港澳、广州、深圳和区域内省会城市、大中城市形成扇形辐射的高新技术网络,构建高新技术产业群和产业带。二是加大工业产业建设――现代制造业。应大力发展临海工业、临江工业和山区工业发达产业带,构建世界级制造业体系及产业链和基地群。在发达地区,建设国际性集群式的制造业基地,培育一批核心竞争能力强的企业集团;在省会城市和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区域性扇形辐射工业制造、服务和控制中心。三是加大农业产业建设――现代农业和海洋江河产业。对九省区的农业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建设能发挥各地资源和特色优势的农业生产基地。同时,把海洋与江河资源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把海洋与江河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四是加大消费产业建设――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制定旅游规划,整合旅游资源,从纵横两方面重点规划精品旅游项目和特色旅游线路。建立和完善为生产服务的专业化服务企业,特别是在港澳、广州、深圳和成都、昆明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建立强牵引力和大辐射力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上一篇:江西信丰县农业产业化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下一篇:基于网络视角的产业集群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