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给我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9-25 04:46:59

“乘法分配律”给我的几点思考

“乘法分配律”是苏教版数学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到目前为止,我教过两届四年级的学生,上过两次“乘法分配律”的课,这两次截然不同的教学过程,造就了不同的结果,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 第一次教学“乘法分配律”

第一年走上讲台,自己所带的班级就是四年级。因为是第一年,所以对于教材有着陌生感,对于学生也好像有着距离感,因此在备“乘法分配律”一课时,我几乎是完全按着书上的思路,一步一步照搬的,上课也是规规矩矩照着教案上的: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课件)在商场里,短袖衫32元/件,裤子45元/条,夹克衫65元/件。提问:如果朱老师要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

学习新知:学生独立计算以后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并做板书。学生回答以后并让学生讨论分析等式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通过讨论让学生发现规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乘积相加。这个规律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然后再用字母表示这一个规律:(a+b)c=ac+bc。

(2)组织学生练习:这一次教学乘法分配律以后,大部分学生能说出乘法分配律的公式,也能用一句话叙述乘法分配律。但是,乘法分配律比较抽象,所以学生容易忘记,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说明了乘法分配律很抽象,应用时容易出现这样的错误:25(40+4) =2540+4。

二、 第二次教学“乘法分配律”

首先我也是创设情境,提出相同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展示两种方法。并由此发现这两个算式是相等的,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起来。接下来就是让学生体验和感悟这一规律,并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发现的规律。最后揭示规律,但是,这次我并没有简单而直白地说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乘积相加”这句话,而是根据学生发现的规律,玩了一个“交朋友”的游戏。

出示:(80+20)4,谁是它的好朋友呢?首先我来讲一个小故事,之后你肯定就知道了:80和20打着一把小伞,一块去和4交朋友,4可热情了,它和80握握手,又和20握握手,多公平啊。80和20开心得把小伞都丢掉了。听完后,大家都会心地笑了,异口同声地说:(80+20)4=80×4+20×4.

然后我再出示几个类似的算式,让学生帮着它们去交朋友。大家都很乐意去讲故事,通过讲故事,不仅掌握了乘法分配律,而且这一规律还不容易遗忘。

三、“同课异上”后的反思

两次教学乘法分配律,区别就在于:第一次直白地揭示了乘法分配律;第二次,虽然没有直接说出那一句话,但是,我通过讲故事、做游戏,形象地描述了乘法分配律。同样讲的是乘法分配律,后者只是把抽象的乘法分配律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为什么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呢?这两次教学“乘法分配律”,让我深深得明白了:

1.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源泉

小学生的注意力是不稳定、不持久的,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形象、生动的事物较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而对于抽象的概念和定理,他们则不太感兴趣,也就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学习。有了兴趣,才会集中注意,才能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数学教师想要上好一堂数学课,必须了解学生的兴趣,设计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过程,并在课堂上利用自己形象的教学语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2.形象语言是开启兴趣大门的钥匙

兴趣在数学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使学生觉得数学课有趣,关键就在于教师的语言要形象、生动,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有了形象的语言,就能创造愉悦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也易于理解。总之,形象的语言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抓住他们的眼球,激发他们听的兴趣,让他们乐于在数学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

3.数学教师应不断丰富课堂中的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上课离不开语言表达,教师语言表达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有深邃的思想、渊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方法,还要讲究教学语言的艺术。

(1)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只有严谨的教学语言才不会让学生产生误差,发生概念的混淆。

(2)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个性,知道学生的喜好,再运用形象有趣,通俗易懂的语言去教授知识。

(3)数学教师还应有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因为幽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趣,学生在心情舒畅的环境中学习效果要比在沉闷的环境中学习效果要好得多。

数学是美的,我们应以课堂的美来展现数学之美;课堂是美的,我们应以教师的美来体现课堂之美;教师是美的,我们应以语言的美来包装教师之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心小学)

上一篇:问题幼儿心理教育初探 下一篇:谈谈提高课题研究实效